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5-02-13 14:55朱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路径研究*

朱玲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分支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缔造积淀而成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本民族文化色彩及审美理念,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将成为现阶段我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路径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趋势,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历史重任的坚定决心.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有之义.同时“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的提出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传承与发展的平台和契机.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世代相传、具有一定体育内涵与外延的传统文化.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养生、健身、竞技、搏击、休闲、娱乐等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重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1].它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脱胎于56个民族不同的风俗和人文,以“内外兼修、休闲养生”为核心价值取向,借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表达着本民族深远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民族聚居区域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普及,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文化认同感、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促进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瓶颈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厚重的古文化遗存的积淀,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后,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项目种类,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承继方式为家族式的、保守的口传身授方法,因此,它一直保留了其文化起源时期的原生态的本质和特色.

我国文化学者龚鹏程在《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中写到:“由时代的大趋势上看,政经社会体制的改造,已重新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那原先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相联结相融贯的传统文化早就浑沌凿破…,仅余的那几声文化保存之呼喊,听起来宛若骊歌,虽然情意绸缪,矢言弗忘,可是行人远去,竟是头也不回的了”[2],形象而痛惜地道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1.1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弱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快速过渡,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主要是农业文化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弱化,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其依赖并服务于农业社会的形式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形式持续萎缩,构成要素不断异化,造成了许多宝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逐步走向濒临灭亡的边缘.如以祭祀为目的的彝族铃铛舞、羌族羊皮鼓舞,以及以祈福为主的白族霸王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社会发展,一步步失去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面临着逐渐消隐的濒危状态.

1.2理论研究体系不成熟

近年来,虽然伴随着体育文化理论研究热潮的出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也被学术界日益重视,但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同时研究队伍分散,研究方法单一,通常只是对各地各民族一些有记载的传志和典籍进行一些描述和总结,缺乏全面深入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处于粗放状态,这些都局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界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不能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出现断层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专门的传播和推广人才是不行的.而时下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目标群体数量锐减,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的认同度不高,民族传统体育目标群体数量锐减.纵观当下老一辈文化艺人已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而后辈因受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对文化传承漠不关心.据报道,广为流传的安徽凤阳花鼓戏由于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且艺人地位在下降,表演没有观众和舞台,没人肯学唱,现在会唱花鼓戏的人寥寥无几,根本无传人可谈,濒临失传.同样,在对达斡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了解,有近2000户居民的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达斡尔民村中,仅有2代人会跳哈肯麦勒舞,第3代就已后继乏人.

1.4政府主导作用缺失,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国情决定,现阶段我国政府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没有高度重视,所起到的导向作用很弱,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行政、法律保护等方面基本没有统一的设计和规划,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几近空白,可以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无法可依,风险程度加大.例如:国务院虽然在1995年6月20日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10月1日起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但其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方面的款项很少,且责权模糊,仅仅提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1.5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使民族传统体育主体地位丧失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也明显加快,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越演越烈,在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的猛烈攻势下,注重“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得越发脆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丧失了主体地位,发展态势举步维艰,岌岌可危,一步步衰退,甚至消亡.例如:受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强势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和挤压,田径、球类、体操、拳击、游泳等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基本占据着我国体育竞赛的主战场,而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步产生也曾风靡全球的国粹——中国武术也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其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地位的轻重可窥一斑.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通过文化的载体,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摆脱功利心态,树立整体意识,建立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方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1守护传统、开拓创新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模式,是整个民族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3],是民族情感、民族智慧、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承载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尊重传统是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它有利于被人民大众接受和支持,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接.若割裂历史、丢弃传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会丧失自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要与时代相契合,就不能离开创新,创新是传承和发展的活力之源,它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有选择地进行创新,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相融相长.

只有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不自满、不懈怠的创新精神,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增强其生命力,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宝库贡献一己之力.

2.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加大科学研究力度

理论是文化的基石,灿烂的东方文明造就了光彩夺目、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其文化理论相对薄弱,理论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不成熟,缺少专门的学术人才.因此,现阶段要从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抓起,把握合理的研究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架构和知识体系.同时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利用先进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方法及手段,找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理论契合点,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在体育全球化的语境下不断发展,傲然屹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林.

2.3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由于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体育道德,重视人格价值取向,强调理性和人文教养,通过身体锻炼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4].其多以休闲养生为主,神形兼备,韵律优美,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和谐的运动观,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亟需通过举办各种带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活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决定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发掘、整理、继承、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现阶段我国广大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功能和文化价值缺乏正确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那些相对古老的、缺乏时代感的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无人问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要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良和创新,摈弃带有迷信色彩、不科学甚至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项目,对大众喜闻乐见、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丰富、补充,着力于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被大众接受,使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常态化趋势.如健身气功、太极拳、太极剑、广场舞、放风筝、跳绳、象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接受,已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凸显出猛烈的发展势头,成为大众有组织的、自觉举行的健身娱乐活动,在社会各阶层广为传播.另外,还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西方先进体育理念指导下,从原始的、古老的形态中释放出来,成为现代的、世界性的体育文化.如中华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赛龙舟、放风筝等.

2.4重视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战场,青少年是传承传播推广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5].民族传统体育融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教学具有简便易教、简单易学、简捷易赛的特点,易于在学校开展和推广,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知识讲座,这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途径,也是民族体育文化本身的特性要求.

今后,应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基础作用,利用学校载体优势,大力加强体育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体系,认真做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体育教师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习民族传统体育,学以致用.在广大学生中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在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学生中普及传统体育文化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2.5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是文化载体和形式.从地理环境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边陲地带,引人入胜的优美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色彩斑斓的民族体育服饰、体育用品及自然资源等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6].在我国各民族聚集地,应积极打造体育和旅游两大朝阳产业的合作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充分挖掘传统体育文化潜在资源和经济价值,开发一些趣味性、观赏性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游客也能够参与互动的活动项目,并结合农令节日,民俗风情,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和表演,使广大游客在观赏当地自然人文风光愉悦身心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各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自觉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以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代表的风筝赛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体育赛事之一.每年一度的世界风筝锦标赛,吸引着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游客前来角逐竞技、观光游览.通过“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运作模式,打造了我国体育竞技旅游的世界品牌,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旅游、文化、经贸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风筝节期间,到山东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旅游、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新闻报道等活动的国内外宾客近60万人,由此看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成为极具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旅游形式之一.

实践证明,走市场品牌化发展道路,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身经历民族体育文化的神秘与魅力,不仅能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繁荣地方经济,还能增进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助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6构建多元化传承保护体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或法律制度等个体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多元主体携手共筑多元化传承体系来承担这一重任.

首先,法律保护是以国家的意志和强制力为保证,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权利,各级政府作为法律制度制定的主体,应强化政府文化保护职责和科学决策意识,统一谋划尽快出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专项法规,建立系统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政策,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要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整理部门,选拔并培育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代代相传,彻底改变民族传统体育后继无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还要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能工巧匠,树立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作用,各种社会组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其更亲民,更能走进普通群众的生活[7].

再次,传媒、网络的利用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唾手可得.传媒、网络是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如“高空王子”阿迪力就是通过现代化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将“达瓦孜”绝技推向世界的.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要顺应国际化这一时代发展大潮需要,要虚怀若谷地接受和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借鉴国外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加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推广力度,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共享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要充分利用世界体育竞赛平台,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能够友好地合作和交流,在互动中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3结束语

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期,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正确应对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抢抓发展机遇,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消除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实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成功转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求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肩负起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

[2]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宋亨国.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身份[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5]万义,白晋湘,龙佩林.社会转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和发展导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6]王惠琳,徐虎泼,阎伟.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7]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

(责任编辑:王前)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5)06-0120-05

作者简介:朱玲,女,安徽当涂人,副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安徽省高校传统体育发展研究”(AHSKY2014D94)

收稿日期:*2015-10-10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2.037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