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

2015-02-14 09:13王惠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

王惠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13)

摘要: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不同民族在语言上很容易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词汇空缺是当今社会不同民族语言交流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与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地域差别等都息息相关。词汇空缺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上的问题,也是不同民族间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词汇空缺;原因

收稿日期:2014-11-11

作者简介:王惠(1984-),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涵盖一个民族所有的知识、风俗、信仰、艺术、文化以及道德等等,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而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充分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每个民族的语言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造成了我们所说的词汇空缺现象。关于语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及经验就是人们语言使用的基础,语言的形成与训练离不开日常生活。词汇空缺即不同民族间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和不等值性,我们要想更深层次的分析词汇空缺,就必须充分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研究如何有效的改善当前不同民族交流中的词汇空缺现象[1]。

1关于认知语言学与词汇空缺的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经验看做语言训练基础的学说。它强调人类语言的学习和一般认知水平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认知语言学中人类语言中的语法、词义及语境并不成生成且固定的,它并没有过多的强调语法规则,反而更加重视语言中的词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汇及词义的形成并不是客观条件的影响,而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词汇及词义时必须充分考虑时代背景、文化、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还要充分的注意人的主观看法和心理因素,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词汇的意义。

另外,认知语言学虽然承认了人类语言的共通性,认为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是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的。但是它又强调了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词汇形成及语言表达的影响。

1.1 词汇空缺的定义

在词汇空缺是指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之中,一种语言中有特殊含义或概念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找不到与之对等的词汇或成分。词汇空缺不仅显示出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间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还形成了不同文化间的空缺,阻碍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也在日益的增加,与此同时,词汇空缺现象却日益明显了。词汇空缺现象在对外交流中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在语法结构、词义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的语言,例如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词汇空缺现象就十分的明显。

词汇空缺对于跨文化交流是十分不利的,它严重阻碍了民族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在当前形势之下,研究并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寻找改善词汇空缺现象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2]。

1.2 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空缺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形成是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的,是客观世界与我们的身体及大脑之间互动所形成的结果。但是由于不同民族间所处环境以及不同民族间人们的自身经验不同等原因,不同的民族形成的语言也是各具特色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的形成及学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人类的语言与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和自身的认知特点都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不同认知水平之下,产生的词汇就更加不相同了。可以说词汇是一个民族人民的认知特点及外在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一个民族语言中的词汇往往会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很容易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产生词汇空缺。

2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造成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词汇空缺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客观因素的差异,例如地域差异、生活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等等都是造成词汇空缺现象的客观原因。第二类是主观因素的差异,例如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等也是词汇空缺产生的主观原因。

2.1 不同民族间生活上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往往是对客观世界和具体生活的反映,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语言的真实写照,如果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消失了,那么语言就很有很能会出现空缺现象。而不同的民族间由于生活上的巨大差异,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又会由很大的不同。例如,我们通常说的“吃醋”,在我国吃醋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对醋的理解仅仅是一种调味品。但更多的时候“吃醋”这个词我们会用它来形容男女交往时的一种嫉妒的心理活动。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关于“吃醋”的理解就仅仅只有前面说过的第一种意思。因此,当我们说一个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时,它的特殊仅仅是面对本民族,而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则很难形象的将其描述出来[3]。

2.2 不同民族间地域上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地域特点也是影响人类语言形成的客观原因之一。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在理解一些词汇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依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制定的,但是西方其他国家一般却很难理解它的意思。

2.3 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内在含义不仅在于词汇的意义,还在于语言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和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词汇的理解。不同的民族往往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有时候也能呈现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在西方很多国家,教会很多时候都凌驾于君权之上,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他们所得到的一切和经历的一切也都是上帝安排的。在中国,我们虽然也信仰佛教,但是佛教与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中国的佛教不具有统治国家的权利。宗教的差异也造成了严重的词汇空缺,如中国的“佛祖”与国外的“上帝”。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人认为龙是一种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存在,我们常常会说“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等,但是,在国外,很多人则认为龙仅仅是一种低级的爬行动物。

2.4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词汇空缺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概念和范畴也各不相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及风俗习惯等等。例如,在对事物的分化上面,有的国家或民族会对一类事物进行精确且详细的分类,而有的国家或民族则是一带而过。例如,在中国我们往往会对自己亲戚朋友的称谓进行详细的区分,并且从称呼中就能分辨出他们的大小和辈分,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大伯、二伯等,而在国外,关于称谓上他们往往分的不是很细化,如“姐姐、妹妹”都是“sister”,“哥哥、弟弟”都是“brother”,“大伯、二伯”都是“uncle”。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且关于其独特文化的词汇往往都具有独特的含义,这时很难用其他语言的词汇直接进行取代的。因此,可以说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许多的词汇空缺。

3改善词汇空缺现状的有效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与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流的机会也在逐渐的增多,与此同时,词汇空缺的现象也在日益严重。词汇空缺不仅会影响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交流。因此,在进行跨民族交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对译文的处理和加工。为了更好的保证民族间跨文化交流的质量,有效的改善词汇空缺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3.1 直接使用音译

音译是一种最直接且简单的翻译方法,一般来说地名和人名都是可以直接进行音译的。此外,对于一些本民族语言里面没有的新词,我们也可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中国的“功夫”翻译成英语是“Kungfu”,“磕头”翻译成英文是“kowtow”。而英文中的“hi”翻译成中文是“嗨”,英文中的“hamburger”翻译成中文直接就是“汉堡包”。当本民族语言缺少能直接进行替换的词语,我们也可采用音译的方式,这样不仅形象的翻译了其他民族的语言,也保留了其词汇的内涵[4]。

3.2 不按语法规律,按字面意思进行直译

对于一些含有浓重的文化色彩,且十分生动的语言或词语我们也可忽略语法,直接进行翻译。例如我们所说的国外的一句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它是说只要我们肯努力,有很多条道路都可以带着我们走向成功,但是我们却直接把它翻译成“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既保证了语言的文化色彩与生动性,又形象的将其翻译了出来。此外还有我们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直接翻译成英文则是“Seeing is believing”。对于民族语言中一些生动的语言,我们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词汇中的文化色彩,又达到了翻译的目的[5]。

3.3 对已经翻译的内容在进行详细的解释

对于直译和音译的内容来说,我们还可以在译文的下面再添上详细的解释。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直译和音译的内容太过深奥,难以理解的现象。添加解释性的文字能有效的帮助读者在保留原文色彩的基础上理解文字的含义。

与其他的语言相比,汉语的词汇往往具有精练简洁的特点,对然词汇不长,但其包含的意思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我们在翻译汉语时,还可以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来进行词汇的解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造成语言词汇空缺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整个民族的认知水平,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词汇空缺。我们只有深入的了解词汇空缺的原因和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的改变词汇空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翁丽君.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J].科技信息,2008(29).

[2]孙丹.词汇空缺及其对跨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技能的制约[J].中国科技纵横,2010(12).

[3]魏俊民.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认知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段世齐,杨彬.从认知角度看词义的扩大及认知思维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3).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责任编辑孙胜文)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现代汉语“为”字句感情色彩义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