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5-02-19 03:22艳,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寇 艳,桑 叶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寇艳,桑叶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进行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ECG、DCG检查差异,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DCG心电图异常发现率为93.90%,显著高于ECG的发现率84.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CG心电图正常发现率为92.68%,显著高于ECG的发现率80.4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监测:DCG在治疗前后监测发现次数均显著高于ECG,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指标:24 h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平均值、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窦性心搏间期差值大于500 ms的百分比(PNN50),心率变异性频率指标:低频指标(LF)、高频指标(HF),LF/HF比值。治疗前观察组82例DCG监测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LF、H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F/H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 SDNN、SDANN、RMSSD、PNN50、LF、HF低于对照组,LF/HF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DCG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较ECG更加准确可靠。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侵犯了心脏导致患者以心肌炎症改变的疾病,已知的能够感染心肌炎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以及流感病毒为主,患者表现出发热、全身不适感、咽痛以及腹泻等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1]。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24 h动态心电图可以作为心肌炎早期心肌受损的辅助诊断指标[2]。本研究对比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治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观察组)。纳入标准:明确的病毒感染依据,如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腹泻等,肌酸激酶同工酶或肌钙蛋白升高,患者主诉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心电图(ECG)或动态心电图(DCG)出现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异常Q波等,彩超检查发现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的依据。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肌酸激酶同工酶或肌钙蛋白升高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心脏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神经综合征等。

观察组82例,男性38例,女性44例;年龄18岁~67岁(33.8岁±16.9岁);心肌酶谱或心肌肌钙蛋白异常26例;心律失常22例,合并心肌酶谱或心肌肌钙蛋白异常与心律失常34例。另设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男性22名,女性28名,年龄18岁~68岁(35.1岁±17.4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观察组ECG、DCG检查结果治疗前:DCG心电图异常发现率为93.90%,显著高于ECG的发现率84.15%(P<0.05);治疗后:DCG心电图正常发现率为92.68%,显著高于ECG的发现率80.49%(P<0.05)。早搏监测:DCG在治疗前后次数均高于ECG,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ECG、DCG的检查结果

2.2观察组DCG监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观察组DCG监测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LF、H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F/H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0天的监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SDNN、SDANN、RMSSD、PNN50、LF、H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LF/HF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30天SDNN、SDANN、RMSSD、PNN50、LF、HF虽然仍然低于对照组、LF/HF高于对照组,但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DCG监测指标与对照组对比(±s)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心脏内膜心肌的活检被认为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是属于有创检查,这对患者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创伤[3,4]。研究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大部分是由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引发的,而病毒则不会直接侵犯心脏,只能通过毒素的作用造成心肌发生损伤,而病毒的毒素对于心肌损伤属于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的,病变会影响到心肌应激与传导,因此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损伤会造成患者ST-T的改变,因此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心电图上出现的改变呈现多样性、多变性与易变性[1,5]。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临床上表现程度轻重不一,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由于不具有特异性,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难度,目前针对病毒性心肌炎主要采取综合诊断方法,结合患者感染病史、临床体征、心肌酶谱、X线以及心电图检查等方法才能够提升本病的确诊率。

常规心电图是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接受的检测,受干扰很小,因此波形较为稳定清晰,具有12导联既可以确定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与否,对于受检患者身体运动状态下的心电变化资料无法进行记录[6,7]。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ST-T段改变与Q-T间期的延长,严重时心肌细胞会发生变性造成坏死,部分患者出现了心肌梗死样改变,发生心衰的患者还会出现心室肥大样的改变[8]。24 h动态心电图可以灵敏的测量逐次窦性心搏R-R间期微小变化,通过心率变异性监测,间接评价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性与动态平衡状况,该检测是反应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平衡状态的准确、敏感指标。动态心电图能够监测患者白天的日常活动、情绪激动与睡眠状况下的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可以检出复杂的心律失常与阵发性和一过性的心律失常,而且对于心律失常能够采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9]。研究显示24 h动态心电图能够获得(10~14)万个心动周期信息,具有容量大和记录连续的特点,该检测方式可以提高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其在检出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和窦性心动过速等方面的检出均高于常规心电图,而且24 h心电图检查方式不会受到活动限制,可以了解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同运动间的联系,更好地辅助判断心肌炎发病的性质。

本研究显示,治疗前DCG的心电图异常发现率为93.90%,ECG的发现率84.15%,治疗后DCG的心电图正常发现率为92.68%,ECG的发现率80.49%,DCG在早搏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态心电图监测敏感性更高。和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前观察组SDNN,SDANN,RMSSD,PNN50,LF,HF,LF/HF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说明上述指标可以作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指标。经过有效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

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在辅助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上由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经过有效治疗动态心电图监测指标均明显改善,因此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可以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心肌炎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向阳,陈凯,瞿翔.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8):59-60.

[2]Grn S,Schumm J,Greulich S,et al.Long term follow up of biopsy proven viral myocarditi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nd incomplete recovery[J].J Am Coll Cardiology,2012,59(18):1604-1615.

[3]张慧.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用于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23-124.

[4]Corsten MF,Papageorgiou A,Verhesen W,et al.microRNA profiling identifies microRNA-155 as an adverse mediator of cardiac Injury and dysfunction during acute viral myocarditis[J].Circulation Research,2012,111(4):415-425.

[5]李琦晖,李凡,李增高.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 (8):1356-1357.

[6]许雪辉,尚艳红.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199-3200.

[7]李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121.

[8]韩丽华,王振涛,莫晓飞,等.157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J].河南中医,2012,3(1):343.

[9]魏善英,王亚利,王立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2,34(1):67-69.

(本文编辑王雅洁)

收稿日期:(2014-08-05)

中图分类号:R542R256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3.02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13-1540-03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E-mail:wjinm3@163.com

1.2治疗方法患者常规治疗措施,充分休息,限制活动,给予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饮食,静脉输注极化液和肌苷进行治疗。

1.3DCG、ECG监测方法采用美国世纪公司C300-V2.0 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检测,受检患者连续佩戴记录仪器24 h,详细记录生活日志与相应的症状。同时对患者采取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

1.4监测指标记录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0天DCG检查结果:24 h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平均值、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窦性心搏间期差值大于500 ms的百分比(PNN50),心率变异性频率指标:低频(LF)、高频(HF),LF/HF比值。观察组采用ECG、DCG检查,判定检查结果是否有异常。异常:出现ST段偏移、早搏次数监测;正常:心电图未见ST偏移,未出现早搏。

猜你喜欢
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验案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
超声心动图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黄芪益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