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之二十) 钹

2015-02-21 00:39贾晓莉
音乐生活 2015年8期
关键词:发音乐器

编/贾晓莉

中国民族乐器(之二十) 钹

编/贾晓莉

钹,在民间被叫作镲,在古代叫作铜钹或铜盘,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它在中国和外国的乐队中都有广泛地使用,具体用于歌舞以及地方戏曲的伴奏、锣鼓队以及民间器乐合奏当中。古代的中国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钹的构造非常简单,是由两片半球形的铜片构成的,这个部分叫作帽或者碗,帽根和钹边中间的部分叫作“堂”,帽是钹的固定点,顶部钻有一个小孔,用布或绸子系上,叫“钹巾”。一般情况下它的直径为30厘米到50厘米,演奏需要站立完成,演奏者用双手通过钹巾控制钹身,通过两片钹片振动发音。同时它也可以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滚奏,它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

铙和钹是不同的两种乐器,它们之间外形相似但却各有不同。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两者的材质都是铜,看起来都是圆形的金属板,它们都是每副有两片,靠两片相互打击发声。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铙的帽更小,发音比钹更响亮,余音也更长;而钹的帽更大,发出的声音比较浑厚,但是余音较短。

钹源自西亚,最早在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波斯、罗马等古国;在东方,最早流传于印度,后来传入中亚,根据古书上的记载:钹大约在公元350年,随着《天竺乐》传到我国中原。6世纪初期,在北魏民间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很早它就在梵乐中得到使用。钹在隋代九部乐中,用于龟兹、天竺、西凉、康国和安国五乐中。等到了唐代,钹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十部乐中有七部都有钹的应用,特别是在燕乐中,钹还有正铜钹和铜钹的区分。在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和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中,我们都能看到敲击铜钹的人像。等到了明、清两代,在昆曲等地方戏剧中都会用到钹来伴奏。

钹是金属体鸣乐器的一种,没有固定的音高。因为它的音色特别强烈而且洪亮,穿透力也特别强,非常善于烘托气氛,所以也就在各种地方吹打乐队和管弦乐队当中都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在吹打乐等地方乐种的强奏中,它非常具有气势,一般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而在弱奏时,它的作用又与大鼓相类似,主要为击打节拍的功能。

根据钹的重量、大小以及其它很多因素的不同,可以将钹分为很多类,如:水钹、小钹、京钹、以及双光钹等很多种,在这里面京钹和小钹的发音更高一些,所以在京剧等地方戏曲的武戏的伴奏和曲牌吹打中较为常用,与它们配合使用的通常为奉锣和仿苏锣;水钹和双光钹的发音相对更低,所以在文戏中更为常用,与它们配合使用更多的通常是中堂锣和虎音锣,其中双光钹在粤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小钹和双光钹还是器乐合奏或民族管弦乐中的重要节奏乐器。

钹不仅仅是汉族的常用乐器,它在藏族、壮族、傣族、侗族、彝族、土家族、白族、景颇族和佤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广为流传。

钹在演奏时,由演奏者两手各拿一片相互撞击发声。它虽然构造非常简单,但是演奏法却多种多样,如:重击、扑击、磨击和轻击等。另外还有单击音,即用小槌敲击单片的钹沿,使其达到特殊的音响效果,用于民族乐队和说唱的伴奏。如流行于福建闽清、福州、闽侯等地的曲种“福州评话”,就是用这种单钹伴奏的。流行于四川的曲种“荷叶”,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用它伴奏,相传它形成于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是因演员击打节拍时所用的钹外形与荷叶类似而得名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钹还是佛教中的一种法器。通常,某些经文在念诵完一小段之后要鸣三次,某些特殊经句念完后要鸣一次,某些经典中要求在念完某一佛号后鸣一次,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法会结束时鸣三次。

(责任编辑 姜楠)

猜你喜欢
发音乐器
学乐器
乐器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u_e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