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威尔斯对布莱恩·奥尔迪斯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5-02-22 09:19郝琳田佳哲
关键词:威尔斯乌托邦小说

郝琳 田佳哲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H.G.威尔斯对布莱恩·奥尔迪斯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

郝琳 田佳哲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对布莱恩·奥尔迪斯的科幻小说创作,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威尔斯反乌托邦的政治理念、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与人类灭亡的命运警示三个方面。奥尔迪斯延续了威尔斯对于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未来等角度的反思,创造性地继承了威尔斯反对科技进步的科幻小说创作传统。

威尔斯;奥尔迪斯;科幻小说;影响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同时还是著名的新闻记者、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但其最为突出的成就则是小说创作,特别是科幻小说创作。伯纳德·贝尔冈齐认为:“威尔斯19世纪的那些更多娱乐性的科学传奇,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1](P666)威尔斯影响了后世众多的科幻小说家,而英国新浪潮时期的布莱恩·奥尔迪斯,受其影响最为巨大。

奥尔迪斯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和科幻文学史理论家,一生著述颇丰。从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奥尔迪斯共创作了40多部长篇科幻小说、300多篇科幻故事,并获得了包括“雨果奖”和“星云奖”在内的所有重要的科幻文学奖项。他撰写的《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是当前科幻小说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在奥尔迪斯的科幻小说创作中,威尔斯是一位无法忽视的影响巨大的人物。196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唾液树和其他奇怪的生长物》中的《唾液树》,是奥尔迪斯为纪念威尔斯百年诞辰而专门所写的,而其《莫洛的另一岛屿》,则干脆是威尔斯《莫洛博士岛》的续写。在《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史幻小说》中,他专辟一章,集中讨论了威尔斯的作品及其在科幻小说世界的地位,指出威尔斯虽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改变世界,但却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中包括自己;并在该章结尾处,盛赞“威尔斯是所有心灵的‘美丽新世界’里的普罗斯彼洛,是科幻小说世界里的莎士比亚”[2](P172)。本文将从反乌托邦的政治理念、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与人类灭亡的命运警示等三个方面,探讨威尔斯对奥尔迪斯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反乌托邦的政治理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外交困,国内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外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而于20世纪2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更使其雪上加霜。而此时,社会主义在苏联的真实存在,激发起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建乌托邦式社会的热情。这股社会主义的热潮,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威尔斯,但他没有盲目地跟从描绘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乌托邦大军,一方面,他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并未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他认为科技进步在帮助人类构建乌托邦社会的同时,可能会引导人类走向乌托邦的反面——恶托邦。因此,威尔斯对当时盛行的乌托邦理念和实践,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威尔斯认为,科技的进步不会把人们从劳作中解放出来,反而会使人们异化为科技和机器的奴隶;高科技的发展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消除阶级对立,反而会导致人类的完全分化。威尔斯甚至担心,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一旦被政治和军事独裁者所利用,就会成为统治者奴役人们的工具,以及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武器,使人类社会彻底蜕变为恶托邦。其《时间机器》描述的正是内部已腐朽不堪的恶托邦未来,那时的人类被完全分化为两类人:地上的埃洛伊人,身着华服,日食鲜美水果,生活轻松安逸,却身体羸弱,内心空虚,冷漠自私;地下的莫洛克人,每日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不停歇地在机器上工作,身体退化成丑陋的猴,性情如野兽般冷漠残酷,他们会在夜幕降临时爬出地面,毫不怜惜地抓住那些美丽的埃洛伊人当作自己的晚餐。其《莫洛博士岛》中的莫洛博士,利用先进的医学技术,任意改造岛上的动物,用手术刀、鞭子和枪奴役和压迫兽人们,让它们绝对服从自己,在岛上建立起了高压残暴的集权统治。其《星际战争》中入侵地球的外星人,依靠自己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人类进行冷漠残酷的大屠杀。其高科技武器所到之处,一片死寂。

威尔斯反乌托邦的政治理念,对后世的反乌托邦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而亲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斯大林极权主义的奥尔迪斯,对威尔斯反乌托邦的政治理念极为赞同。他看到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被扭曲成了恐怖的极权统治,高科技沦为极权统治的有效工具;看到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陷入了更加残酷、更大规模的战争之中。他的《隐生代》围绕反极权主义展开,故事发生在2093年,主人公爱德华·布什心里旅行去了隐生代,返回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被一个极权政府所控制,高科技已成为控制人们的有利工具。他的《解放了的弗兰肯斯坦》,尖锐地讽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并非是平静和谐而是灾难,嘲讽“人们历尽艰辛,达到了如此高度的文明,现在却要走向黑暗”[3](P10)。小说描写道,在未来的2020年,科技在促进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国内阶级间的贫富差距已经扩大为国际问题,贫国与富国之间激化的矛盾,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永无休止的战争;继而,高科技武器的反复使用和核战争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地球上的时空紊乱和断裂。小说主人公波德莱尔正是在一次时空转移中,穿越到了1816年的瑞士,有机会向对科技怀抱无限希望的玛丽·雪莱指明,进步的科技和完美的机器并不能解放人类,并向玛丽·雪莱诉说,她在《弗兰肯斯坦》中对科技灾难性后果的预见是多么正确。

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从1860年开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飞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和改善物种的能力随之增强。人类不再畏惧自然的力量,开始洋洋得意地自认为其是宇宙的中心和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自然及其存在物处于从属地位,只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诱使人类自私的欲望不断膨胀,使其无视自然和其他生物体自身的存在价值,依靠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试图主宰和改造自然。威尔斯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深表怀疑。在《莫洛博士岛》等小说中,他强烈谴责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利用和毁坏,对其他生物体的随意宰割和伤害。威尔斯笔下的莫洛博士,是这一时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忠实追随者。对他而言,自然界及其他存在物,都只是可用之物、可控之物或是无用之物。自然风景独好的世外小岛,在他眼中,只是一个可供他进行实验且不会被世人发现的天然隐蔽所。他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小岛的祥和宁静,破坏了小岛的美丽风光,还破坏了岛上的生态平衡。他漠视自然,藐视生命,妄图充当造物主,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对岛上的动物施以暴力改造,把它们强行转变成半人半兽的兽人。然而,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自然的规律更是不可逆转的,最终,任何法律和赞美诗都无法阻挡兽人们回归天性,也无法改变莫洛博士及其助手命丧于其利爪之下的悲惨结局。

在威尔斯《莫洛博士岛》的后记中,奥尔迪斯不无讽刺地写道:“毫无疑问,我们的能力比莫洛更强;这种可以造出最适合人类目的的动物的能力……我们已经几乎完全掌握。莫洛博士的精神仍然健康地或者并很好地活在这些美洲国家,而且今天,政府会为他的实验提供资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它使我们感兴趣是因为它抨击了另一个问题——(在维多利亚时代)我们就是上帝的观点。……正是这种对自命不凡的抨击,……在随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作为威尔斯的敬慕者,奥尔迪斯在将近一个世纪后,重写了《莫洛博士岛》——《莫洛的另一岛屿》。正如乔纳森·鲍登所言,《莫洛的另一岛屿》是对原文中已经提到的所有关于活体解剖的伦理问题最具权威性的考察。小说中,达特博士受命于美国政府,在一个叫莫洛的荒岛上,利用比莫洛更为高明的基因技术,把动物改造为兽人,再运用先进的电脑编程技术,将兽人改造为智能的侏儒人。而这一切以动物生命为代价的活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核武器进行核战争的需求,因为这种经过两次改造的亚人类繁殖更快,消耗更少,且可以抵制辐射和放射物。奥尔迪斯对物种改造的抨击,同时还体现在其《解放了的弗兰肯斯坦》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利用死人的肢体,通过解刨、移植等科学技术相继创造出两个强大怪物之后,便自命不凡地认为“现在人类可以控制生死”[3](P81)了。无疑,弗兰肯斯坦夸大了人类在自然中的力量,公然违反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规律,因而他与其所创造出的两只怪物,最终都难逃死亡的下场。

三、人类灭亡的命运警示

面对如潮水般汹涌来袭的高科技,威尔斯看到了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了科技发展背后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极具毁灭性的后果。其小说《时间机器》中,从精神到肉体都退化了的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下走向灭亡,整个世界只剩下白色的蝴蝶和巨型的螃蟹。其小说《星际战争》中,火星人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对地球进行摧毁式的轰炸。火星人所经之地,几乎一片焦灼,植物凋零,动物无处藏身,人们则在慌乱中四散逃亡。令人心惊的是,威尔斯科技武器化的预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已然成为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上出现了坦克、飞机、潜艇、毒气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上演了摧毁式的空战,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化学试验,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的土地上爆发。广岛事件发生之后,威尔斯在自己的公寓里画了一幅壁画,展现了人类社会从恐龙到人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的形象下面,他写道“我们该走了”,流露出对文明和科技最终将带人类走向毁灭的忧虑和绝望。

同样,奥尔迪斯的科幻小说关注更多的不是科技成就,而是随科技而来的人类的加速灭亡。奥尔迪斯认为,科幻小说这一体裁形式,基于一种探索“如果……将会发生何种后果”的思想意识。他将这种思想意识融入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旨在对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向做出假设,发出预警,即如果人类放任高科技发展和使用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人类将会走向灭亡。20世纪以来,随着核武器的出现,核辐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危害。奥尔迪斯在他1964年的小说《灰胡子》中,预言了核辐射带给人类的毁灭性后果。小说描写了一个全是老人的世界,人类因同温层核试验而导致不育,濒临灭绝。随后第二年,奥尔迪斯又创作出另一部发出科学警示的小说《土地》。小说中,人们放弃了原始的绿色肥料,广泛使用高科技化肥,致使土壤严重污染,难以再恢复生机。人们无法收获食物,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在之后的《赫利康尼亚三部曲》中,奥尔迪斯更加直接地展现了科技对人类的毁灭。小说中,人类在自己发动的一次核战争中全部毁灭。千年后,在地球盖亚修复机制的重构下,诞生了一小群新人类。这些新人崇尚简单的游牧生活,对科技毫无兴趣。这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摆脱科技和科技灾难的美好憧憬。

[1] John Sutherland.The Longman Companion to Victorian Fiction[M].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9.

[2](英)布莱恩·奥尔迪斯,戴维·温格罗夫.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M].舒伟,孙法理,孙丁丹,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3](英)布莱恩·奥尔迪斯.解放了的弗兰肯斯坦[M].林峰,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H.G.Wells’s Influence on Brian Aldiss’s Science Fiction

HaoLinTianJiazhe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

Famous English science fiction writer Herbert George Well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Brian Aldiss,which was 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political ideas of dystopia,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anti-anthropocentrism and the warning of doomsday.Aldiss continued to introspect the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nature and future,and creatively inherited Wells’s anti-technological scientific tradition.

Wells;Aldiss;science fiction;influence

2014-12-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WW003)

郝琳(1974-),女,山西襄汾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研究。

I561.074

A

1673-1395 (2015)02-0025-03

猜你喜欢
威尔斯乌托邦小说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