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与骚动中衰亡
——《喧嚣与骚动》文本特征分析

2015-02-22 09:19魏蔡连
关键词:尔西意识流福克纳

魏蔡连

(平顶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在喧嚣与骚动中衰亡
——《喧嚣与骚动》文本特征分析

魏蔡连

(平顶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全面展示了其思想艺术倾向和纯熟的创作技巧。这部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方法,并将这种叙述方法与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相结合,从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个不同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刻画了美国南方一个古老家族的衰败,再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南方旧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喧嚣与骚动;叙事结构;文本特征

威廉·福克纳曾被评为美国作家中唯一能与巴尔扎克等被赋予最高荣誉的欧洲小说家相媲美的人。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小镇,其成长经历也成为福克纳大部分小说的背景,其代表作品主要都是对美国南方古老传统的描述。福克纳将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构建为一个体系,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以南方几大家族的兴衰为中心,延展开来描述南方社会的生活和历史变迁。因此,福克纳有着“美国南方现实主义巨匠”之称,并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福克纳的一系列南方体系小说之中,《喧嚣与骚动》是其最为成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将多角度叙述方法、意识流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小说的名字出自于莎士比亚的剧作《麦克白》中的台词:“人生就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嚣与骚动,却无任何意义。”小说讲述了康普生家族逐渐衰败的过程。康普生先生酗酒,康普生太太则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们的四个子女也都有着各种病态的性格,长子昆丁过于敏感,次子杰生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小儿子班吉是只知道整天哭啼的痴儿,女儿凯蒂是这部小说的主角。昆丁超出了正常情感的范围,爱着凯蒂,背负着乱伦的罪恶感,而凯蒂生活的放荡使他精神崩溃,进而投河自杀。凯蒂和一位富家子弟结婚之后,却因过早生下一个女婴而被丈夫赶出家门,做了妓女。杰生也因此失去在银行工作的机会并怨恨凯蒂,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与其母亲一样生活放荡,并和杰生相互仇视,最终偷走杰生的钱私奔。在这个大家庭之中,女仆迪尔西目睹了康普生家族的兴衰。

福克纳深深地热爱着家乡这片土地,美国南方的特殊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同于一般美国人的信念。从乡土作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片土地曾有过美好的一页,这些久远的、美好的画面反衬出现实南方社会的破败不堪。南北内战失败、奴隶制的罪恶、经济萧条赋予了南方文学浓郁的悲剧色彩。《喧嚣与骚动》被称为“失去了天真与梦想的故事”。这部小说所展现的主题就是对南方社会的失望和无法挽回的衰败,小说中那些昔日高傲的南方贵族们正走向末路。这种衰败在康普生家族中真正体现出来,这个家族中出现过州长和将军,曾有过广袤的田地、大批的奴隶,如今却只有一个破败的宅子,佣人也只有迪尔西一人。康普生先生虽然整日酗酒,却也试图挽救家族命运,他曾卖掉牧场来为昆丁筹集学费,希望儿子将来能振兴家族。但没落庄园的最后一代人的命运始终追随着昆丁。昆丁将妹妹凯蒂的贞洁与家族荣誉、自身命运联系起来,凯蒂放荡的生活使他感到绝望。康普生太太自私冷漠,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大家闺秀身份,试图运用腐朽的道德规矩约束凯蒂。但凯蒂冲破了家庭的束缚,成为一个放荡女子。小儿子班吉是一个白痴儿,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力水平,只会运用歇斯底里的嚎叫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喧嚣与骚动》的故事情节虽不算复杂,但突出显示了康普生家族衰败没落的景象,通过对家族没落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历史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陈旧、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凯蒂的堕落象征着南方传统道德礼教的腐化,班吉则象征着贵族后裔的无能和迷乱,思想复杂、丧失行动力的昆丁则代表南方没落贵族阶级的无能和绝望。这部小说勾勒了南方种植园经济大解体的图景,旧的社会体制在一片喧哗与骚动中分崩解体。

一、多角度叙述方式

为了烘托主题,《喧嚣与骚动》运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福克纳运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从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个不同角度来叙述同一个故事,四个不同的视角使得整个故事叙述更具立体感,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流露更为自然、合理。这部小说设置了多个视角,这些视角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关系,对这个破落的贵族家族进行多方面的描述。如果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随着历史车轮变迁成为悲剧,而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则消解了这场悲剧的时间属性,着力表达了人生的空间内容。因此,班吉、昆丁和杰生这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不是被描述为白痴,就是自杀者或者性格怪僻者,最后,小说从全能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补充叙述剩下的故事。第一部分班吉故事发生于1928年,班吉只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纯粹客观地记录他所经历过的事情,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的判断,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讲故事”。第二部分昆丁故事发生于1910年,主要描述了昆丁自杀前所经历的事情,同时又深入刻画了其内心世界,展现出凯蒂的沉沦和昆丁的绝望。第三部分源自于杰生的叙述,杰生的形象塑造十分鲜明,主要是通过杰生的自我表白与自我剖析来完成,充分体现了福克纳深厚的文学功底。最后一部分女仆迪尔西的叙述发生于1928年,迪尔西是小说的正面人物,具有果敢、忠诚、善良的品性,是整部作品中唯一的亮点,与前面三个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部小说整个叙述过程的时空顺序杂乱无章,但作家采用了穿插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故事情节错落有致,重叠而不冗长。这部小说没有刻意安排故事发展脉络与场景时空完全一致,多角度的叙述方式虽然在时间阶段和空间范围上有所区别,但小说中的情节因素并不是全部存在于每位叙述者的意识之中,不同的视角、共同的对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故事场景,而是康普生家族病态的具体体现。这种病态笼罩着家族的每个成员,但家族成员又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二、意识流创作方法

《喧嚣与骚动》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方法,作家运用心理上无限的时空取代了传统小说严格的因果逻辑关系。这部小说的形象、意念及其主观意识独立于时空之外,比如,小说第一部分选择班吉来充当叙述者,主要是因其人生犹如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现状,与作品的主题相契合。人生命运的意义正是透过班吉的杂乱思维展现出来的,极具象征意义。班吉作为一个痴儿,他认为过去和现在是毫无界限的,都处于一种荒凉的意识流之中。从一个痴儿的角度,将在草地上玩耍的现实印象与记忆中的生活场景杂糅起来,其中的数十个生活片断被一百多次“场景转移”割裂开来,使得原本的片断更加破碎,给读者带来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而第二部分的叙述者昆丁则是一个精神彻底崩溃的人,虽然他身上带着贵族阶层骄傲的血统,但其所秉持的传统价值观念却是如此不堪一击。他懦弱的个性导致其深陷对妹妹的不伦之恋中,因无法接受凯蒂的放荡生活而最终选择了自杀。相对而言,小说第二部分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人物的现状,但作家却大量运用了“场景转移”,让思维意识不断冲击和切割现实中的现象,故意模糊了时间差异和空间距离,使得时空转换更为自然。作家并不认为人与人之间因绝对化的个性而无法沟通,小说运用意识流的方法真实地展现了人物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最终是为了讲清楚一个故事。因此,这部小说看似没有叙述框架,但作家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手法,吸引读者展开想象,进而构建时间秩序,寻找叙述主线。这部小说中无数杂乱的意识、观念也随之趋于统一,其统一于不断发展的故事情节之中。这部小说巧妙地设置了时空转换的媒介,使得意识之间的互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运用物、字体作为传递媒介,放弃了统一的叙事风格,运用传统叙述形式创造令人费解的形象群体,使其呈现出与传统审美习惯相吻合的故事情节内容,打破了变异时空所导致的理解障碍。

三、对称式叙事结构

《喧哗与骚动》还采用了对称式叙事结构。从这部小说的叙事时间上可以看出四个特殊的日子:1928年4月7日是班吉的生日,1910年6月2日是昆丁自杀的日子,而4月6日是耶稣受难日,4月8日则是耶稣复活日,进而构成了一种“生——死——死——生”的对称结构。就这部小说的情感描述而言,班吉内心充满了对凯蒂的爱,昆丁对凯蒂有着畸形的爱,因凯蒂放荡生活而由爱生恨,在杰生这个偏执狂内心之中则一直充满仇恨,而女仆迪尔西一直忠诚于康普生家族,这又形成了情感上的对称结构,即“爱——恨——恨——爱”。这部小说中还构建了一个对称结构,即叙述者的思维视角。班吉是一个痴儿,因此第一部分的意识流主要再现了一些场景和事件,并不夹杂任何个人主观意识,是一种纯客观描述。但在昆丁与杰生部分则对其所阐述的情节加入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叙述者采取主观态度来看待事物。而第四部分只描述了迪尔西的所见所闻,恢复了客观的描述,因此构成了一个“客观——主观——主观——客观”的对称式结构,使得读者能够真正领悟到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总之,《喧嚣与骚动》这部小说通过对畸形、病态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刻画了美国南方一个古老家族的衰败,再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南方旧秩序瓦解的必然性。同时,福克纳运用了独特的文学形式、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勾勒出“大厦将倾”之前混乱的景象,对各类人物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使得这部作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台园园.论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中班吉部分功能与技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黄勇昌.颓败与没落的历史必然——意识流观照下的《喧嚣与骚动》[J].时代文学,2010(3).

[3]庞璃.时间消逝于“喧嚣与骚动”——论隐在的读者对《喧嚣与骚动》的接受[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杨洋.对位世界与对位式结构——试析《喧嚣与骚动》的叙述手法[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Decline in the Noise and Commotion——Analysis of Text Feature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WeiCailian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PingdingshanUniversity,Pingdingshan467000)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regarded as masterpiece of William Faulkner,a comprehensive display of it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tendency and skillful writing techniques.It clearly use multi perspective narrative method,and combines the narrative method an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symbolism,to narrate the story from fou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Bangui,Quentin,Jason and Dilsi,depicts the decline of an old southern family in America,and reproduc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outhern society,in order to reveal the necessity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uthern old ord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narrative structure;text feature

2014-11-20

魏蔡连(1981—),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I106.4

A

1673-1395 (2015)02-0028-03

猜你喜欢
尔西意识流福克纳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夏尔西里怀想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纵横交错的时空 张弛有致的节奏——论《丧钟为谁而鸣》的叙述结构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