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转变研究

2015-02-22 09:19徐辉王琦玮
关键词:农民工转型

徐辉 王琦玮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转变研究

徐辉 王琦玮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支持是影响农民工就业转变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二者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结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评述的基础上,还对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产业转型;公共支持;农民工就业转变

随着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力市场日益趋紧,一方面,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低端产业链上的生产岗位减少,农民工为了实现更好就业,逐渐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和自主创业。为了解决产业转型下农民工失业与农民工结构性短缺的矛盾,笔者基于国内外文献,对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转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的关系,以期对农民工就业转变研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一、产业转型与农民工就业转变

随着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正在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寻求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根据2013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城镇新增就业持续性增长,总体呈现出西部增速快于东部,东部增速高于中部的地域性特征。在产业区域转移方面,如西部2007年至2011年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到40.5%,明显高于中部6.1%的年均增速,更高于东部6.3%的年均增速[1]。这表明了我国产业转型的速度在逐步加快,且带动了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就业。

一些学者认为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的正向影响多于负向影响,对缩小城乡二元结构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就业理论解释了就业问题形成的根源是就业数量,他提出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即获得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够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2]。也就是说,技术进步一方面可能导致失业,另一方面也将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对就业产生积极作用。董丽晶、张平宇(2008)通过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农民工就业转变关系,认为区域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该地产业转型的进度,产业转型能够带动人们就业观念的深刻转变[3]。莫荣、周宵、孟续铎(201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导致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摩擦性失业,但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到中西部产业承接地就业或返乡创业[1]。

另一些学者认为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的影响弊端更大。萨缪尔森认为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造成的,他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从质的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Theo de Bruijn 和 Vicky Norber-Bohm(2005)认为快速的工业增长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问题,环境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进而提出了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4]。李萌(2005)认为当前农民工就业难以转变的根源在于我国产业转型中刚性的二元结构,并直接体现为对农民工身份制度的歧视,包括对农民工经济制度的不公和对农民工管理制度的排斥两方面,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权益面临着受侵害和歧视的风险,最终导致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矛盾激化。他提出了应从制度安排上做出调整,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一系列身份制度性歧视,同时要加强法律体系、维权体系和自救体系的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工平等合法的就业权益,实现农民工就业更好的转变[5]。许彦(2011)认为我国产业转型期农民工就业难以转变的原因有很多,除人口因素外,就业相关制度缺陷是其主观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是其客观因素,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主要的外部压力,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质量增长缓慢[6]。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转型与农民工就业转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李辉、刘春艳(2006)通过深入分析日本和欧盟发达国家经验,认为产业转型可以推动劳动力资源结构转型,同时,劳动力资源结构更好转变也可以加快城市产业转型[7]。

这些研究表明,产业转型在合理的体制结构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及农民工就业的更好转变,反之,在不合理体制结构的制约下,过快的产业转型会阻碍农民工就业。

二、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转变

近年来,农民工就业问题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民工能够通过一些渠道获得适度的失业救助等。然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民工便捷地获取全面的就业信息以及获得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方面的支持却显得不足。因此,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推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公共支持对社会实现充分就业起着积极作用。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认为政府对扩大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如增加货币数量、降低货币工资率来扩大就业,在全社会实现充分就业以前,货币数量的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这也是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理论基础,表明了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有一定积极作用[8]。托达罗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城市里获得高水平收入的吸引和对较长时期内成为失业者的风险权衡,一旦城市的预期收入水平和农村的工资水平相等时,城乡劳动力将达到均衡。他还指出政府公共支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有效解决城市失业问题[9]。O.A.Khokhlov.与K.P.Samsonov(1992)基于俄罗斯的体制改革,认为通过公共制度转型,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医疗、科学、教育和文化,对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工更好就业意义重大[10]。

另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地区差异性的公共服务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农民工更好就业支持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张米尔(2001)认为制约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因素主要有区位、产业、环境、产权、体制、财力、人才等七个方面,其中体制因素是最主要的。许璐(2007)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差别源于公共服务。他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与服务政策,如通过行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来完善我国农民工的就业服务[11]。尹炜(2011)基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认为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性,政策执行的非有效性,政策评估的缺失性及政策监管的非完善性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几个因素,其中政策的执行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制定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的思路,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2]。钟建英(2012)认为差异化的地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方式难转变,因此应该统一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从而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就业的有效支持[13]。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公共服务的体制性约束制约着农民工就业的转变。于峥嵘(2008)提出的要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要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如改革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及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等[14]。黄勇(2013)基于财政学视角,从公共服务角度对农民工就业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财政政策和制度约束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二元的户籍制度、二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而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有效供给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及创业[15]。

上述研究表明,公共支持在合理的体制结构下可以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及实现农民工就业的更好转变,反之,在不合理体制结构的约束下,公共支持限制农民工更好的就业转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的关系:抑制还是促进

产业转型和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何者更重要?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互相抑制,导致了农民工就业难以转变。Wolfgang Potratz,Brigitta Widmaier(1996)认为在不合理体制下,公共支持往往会阻碍产业创新和市场发展。随着全球竞争加剧,传统的“赶超式”战略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6]。武春友、叶瑛(2000)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应重点把握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结构转变和区域经济社会管理系统转变等四个转变[17]。梁启东(2001)认为,产业转型其实既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机制再造的过程,更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18]。进而,孙雪(2002)认为产业转型不是单纯的产业替代或转移,而是一项需要区域内外各环境要素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系统工程[19]。王娟(2012)认为公共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有显著抑制作用,主要源于体制性约束抑制了结构转型的实现,如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加重了经济结构失衡,结构转型无法刺激短期内经济迅速增长,进而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及农民工就业难以转变。[20]。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公共支持对产业转型与农民工就业在一定程度内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张建平(1999)认为政府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建立健全完整的信息体系,将推动产业转型[21]。李猛(2002)基于对中外典型案例剖析,认为在产业转型中政府的公共支持对产业转型及实现充分就业有着重要意义,如衰退产业调整措施、新兴产业扶持措施[22]。顾春、吴沿(2004)认为政府对本地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对已经过剩的低层次、低素质技术工人培训,能更好促进产业转型[23]。王德鲁、周敏(2005)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际比较,提出政府对衰退产业的援助、产业转型政策的应用、区域竞争能力的再造、人员安置与职业培训等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转型与实现农民工更好就业[24]。王晓来(2005)提出了政府公共支持和发展替代产业,多渠道解决就业,保护环境可以推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更好转型及可持续发展[25]。王雪雁(2012)通过研究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认为地方政府合理投资行为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但是地方政府的不合理投资,如为追求政绩和个人利益,也会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地方财政负担加重,导致在某些领域投资过度、结构性失衡以及效率递减。他进而提出要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26]。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产业转型与外部公共支持共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转变。如林亦平(2012)基于经济转型特点与农业产业特征的认识,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内在发展强度与外部支持力度的综合作用将促进农民利益的实现[27]。

四、结论

笔者基于国内外代表性文献,对产业转型、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关系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在合理的体制结构下,产业转型可以带动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的转变,同时农民工就业结构转变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反之,产业转型则阻碍农民工就业。同样,在合理的体制结构下,有效的公共支持可以推动农民工就业方式的转变,农民工就业方式的合理转变同样也是对公共政策的支持,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反之,公共支持限制农民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于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的关系,有以下情况:在农民工就业的转变可以得到有效的公共支持下,即从低素质农民工向高素质农民工转变,公共支持与产业转型两者相互促进;相反,当公共支持体制阻碍了农民工就业转变,那么公共支持与产业转型将相互抑制,因此破除农民工就业的体制性约束,确保公共投资的正向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农民工就业转变而言,公共支持更为重要。同时,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1]莫荣,周宵,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2014(1).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董丽晶,张平宇.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Theo de Bruijn,Vicky Norber-Bohm..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by editors[M].Cambridge,MA MIT Press,2005.

[5]李萌.中国转型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6]许彦.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7]李辉,刘春艳.日本与欧盟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就业对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06(2).

[8](英)海曼P·明斯基.凯恩斯《通论》新释[M].张德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9](美)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M].印金强,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10]O.A.Khokhlov;K.P.Samsonov.Conversion of Russia’s defence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a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J].MOST: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1992(2).

[11]许璐.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2]尹炜.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就业促进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

[13]钟建英.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民工的就业支持[J].特区经济,2011(8).

[14]于建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15]黄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约束与制度推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6]Wolfgang Potratz,Brigitta Widmaier.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Is innovation a way to integration[J].MOST: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1996(4).

[17]武春友,叶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0(9).

[18]梁启东.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J].中国林业,2001(8).

[19]孙雪.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转型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20]王娟.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1]张建平.澳门信息业发展与产业转型[J].广东社会科学,1999(4).

[22]李猛.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1).

[23]顾春,吴沿.以人才促产业转型——泉州打造“学习型职工”队伍[J].中国职工教育,2004(1).

[24]王德鲁,周敏.基于生态观的产业转型中价值转化模型构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5).

[25]王晓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析[J].学术交流,2005(6).

[26]王雪雁.中国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7]林亦平.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Public Support and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XuHui,WangQiwei

(SchoolofEconomics,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ublic support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f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ublic support and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It focuse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the influence of public support o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Then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view,it also analys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bette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ublic support;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2014-12-10

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4D018)

徐辉(1975-),男,湖北通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F249.2

A

1673-1395 (2015)02-0054-04

猜你喜欢
农民工转型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