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匮要略》妙用黄芪益气及对后世的影响

2015-02-22 20:50赵君谊陈仁寿
新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益气固金匮要略营卫

赵君谊,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论《金匮要略》妙用黄芪益气及对后世的影响

赵君谊,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金匮要略》中运用黄芪入方共8首,张仲景巧妙地应用了黄芪的益气作用,以之固表和营、利水消肿、祛湿通痹、温中升阳,对后世灵活运用黄芪影响较大,值得借鉴。

《金匮要略》;黄芪;临床应用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其入药历史悠久,为临床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本草文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1]黄芪于《金匮要略》中共入方8次,主治湿病、中风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水气病、黄汗病等疾病,均是通过“益气”而达到治疗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8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出而渴,状如风水,黄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以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此因汗出入水中,寒水从汗孔侵入,郁遏汗液,水湿留于肌肉经脉,阻碍营卫的运行,故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营郁而热,淤积发热,故其证之二为出汗,汗出量多,汗出可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若黄汗病久不愈,汗出过多,必耗损阳气,损伤阴液,而出现第29条所述之症状:“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由于汗出阳气外发,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之时,水气乘虚而入,阴湿积于下焦,卫阳虚弱,固有两胫自冷,腰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小便不利等症状。

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方中均用黄芪,仲景用黄芪取其走表祛湿之性,益气固表,补益脾肺之气,又可温行卫阳,固表敛阴。清代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提及“黄芪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2]再借桂枝温阳行水,入营驱其水湿之邪之功,从而达到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功效,湿邪祛,卫阳固,则营卫和。《张氏医通》谓:“黄汗皆由荣气不和,水气乘虚袭入……观其所治,咸以桂芍和荣散邪,即兼黄芪司开合之权杜邪复入之路也。”[3]

黄汗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臭汗症、痛风性肾病。临床并不多见,其病理为表虚之人,水湿之气将汗孔阻塞,汗不得排泄,郁久成热,水热互蒸而成,属于中医学黄汗范畴。治疗多遵循仲景旨意,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疗效颇佳。后世医家将其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效果扩大应用到气虚症及与其有关的病证。明代医家倪朱谟云:“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4]如《丹溪心法》的玉屏风散加减治疗体虚感冒,黄芪配伍白术、防风治疗气虚容易感冒者,即是健脾益气补虚,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5]

2 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6]汗出恶风者,表虚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4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聶聶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风邪入卫,阳气虚滞,故四肢浮肿;水气在皮中,阳气被郁而不达,故肌肉轻微跳动,治宜表里分消。《药征全书》载:“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重,或不仁者。”[7]张锡纯提出:“黄芪之性,又善利小便。”方中黄芪可助防己走表祛湿,又可助桂枝温阳化气。黄芪实表以固卫气,卫气实则风湿无所容而自散矣。张景岳认为,水肿应以肾为本,肺为标,其制在脾。脾虚是水肿病的共性,因此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是治疗水肿的最为关键环节。黄芪功在补脾肺之气,运化水液,通调水道,故重用黄芪。此外,方中茯苓、白术、甘草均入脾肺经,健脾益肺,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后人据此以黄芪组方治疗水肿,如《千金要方》之麻黄煎,治疗风水,通身肿欲裂,利小便。[8]现代主要运用于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肾性水肿等气虚不固、水湿郁滞者。

3 益气固表,祛湿通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原文中尊荣人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指肥胖。《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涩;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6]张景岳注:“卧出之际,若玄府未闭,魄汗未藏者,为风所吹,则血凝于肤,或致麻木,或生疼痛而病为痹。”“风寒外袭,血凝于脉,则脉道涩滞而为病矣。”[9]由此可知,血痹的基本病机是阳气亏虚,外感风邪,肌肤脉络血行不畅而致。方中桂枝、生姜辛温而温经散寒,黄芪一可益气补“阴阳俱微”,二可配桂枝、生姜行“身体不仁”之痹,活血通阳。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又云:“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附方《千金方》三黄汤:“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三黄汤主之。”[8]方中取黄芪益气扶正,以补卫虚,与乌头、麻黄、芍药、甘草同用,以增强温经散寒、除湿、益痹解痛之功。两方均为麻黄和黄芪同用,都有手足拘急、骨节疼痛的症状,可见黄芪和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现代医学所谓之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治疗多按仲景治疗经验,均用黄芪益气扶正,血痹配伍调营和血之桂、芍,寒痹配伍温经散寒麻、乌,以增强黄芪益气固表,祛湿通痹之功效。《本草述钩元》载黄芪“主益肺气,温分肉,通和阳气,利阴气,中风着痹挛鹤膝风”。[10]清初名医陈士铎,也有大剂黄芪治疗鹤膝风的特效方,在其《石室秘录》曾载一案:“黄芪八两,肉桂三钱,薏仁四两,茯苓二两,白术二两、防风五钱。水十余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临睡一服,一服可也,不必再服。此方妙在黄芪补气,盖两足之所以能动而举步者,气以行之也。今鹤膝之病,则人之气虚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艰难。今用黄芪半斤,则气旺极矣,又佐之肉桂以通其气,又佐之防风以散其邪,始相恶而相济,又佐之白术,薏仁以去其寒湿之气,邪气去则正气自固,此所以速成也。若以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则反害之矣。”[11]此方黄芪为君药,如此大剂用之,效亦卓然,可资借鉴。

4 益气健脾,温中补虚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属气血两虚,《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则气能统血,而阳生阴长。”[12]吴鹤皋《名医方论》解说:“黄芪补气者也,今黄芪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之谓耳”。[13]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少,此血脱者,必先益气也。方中用黄芪甘温益气,缓补脾胃之虚,增强温中补虚之功,气旺则血旺,故建中汤加黄芪以实卫气,治疗中焦虚寒,阴血不足者。

虚劳病相当于现代慢性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病证,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慢性肝炎等。久病其气必虚,经言虚者补之,但补品多为滋腻之品,所以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虚不受补的问题,脾胃虚弱是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衰败,则导致人体气血阴阳亏虚,运化无权。小建中汤温补脾胃,以滋生化之源,加黄芪可振奋元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才能真正达到补益的疗效。

黄芪作为补气的上品,历史悠久,有“中药之长”之称。黄芪之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祛湿痛痹等作用,是通过补益元气,振奋衰惫之脏腑功能实现的,相当于现在临床上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可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现代临床多遵循仲景旨意,灵活巧妙运用黄芪补气。

[1]马继兴整理.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

[2]邹澍.本经疏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71.

[3]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

[4]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18.

[5]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3.

[6]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21.

[7](日)东洞益吉.药征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31:14.

[8]孙思邈.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56,157.

[9]张景岳.类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3.

[10]黄维.本草述钩元释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9-112.

[11]陈士铎.石室秘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54.

[12]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4.

[13]吴谦.名医方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6.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22.3

B

0256-7415(2015)03-0289-03

10.13457/j.cnki.jncm.2015.03.137

2014-10-30

赵君谊(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药性与临床运用研究。

陈仁寿,E-mail:njcrs@126.com。

猜你喜欢
益气固金匮要略营卫
益气固表方对于肺脾气虚型免疫低下RRTIs小鼠IgA、IgG、IgM和SIgA的干预作用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基于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探讨益气固表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研究
微信在线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小鼠组织病理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水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