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主体性建构的一种策略

2015-02-25 23:54周兴杰
学术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语感动机

周兴杰

(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情感教育: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
课程主体性建构的一种策略

周兴杰

(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受训主体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是建构受训主体主体性、提升其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将情感教育纳入普通话教学的设计范围是普通话教学中推动这一转换的可行策略。应紧扣朗读教学来设计情感教育因素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渗入。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受训主体;主体性;情感教育

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学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激发或者保持受训主体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保持这种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语言的习得性决定了,语言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并非一种本能性的自然存在,而是有赖于主体有意识地磨炼。普通话亦是如此。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普通话的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是引领学习过程和矫正受训主体的发音。一般在两次普通话学习课时之间,是大量的日常生活时间,也是受训主体自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受训主体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提升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受训主体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就需要在课堂之外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升自觉、自然运用普通话的能力。这就使受训主体如何在课堂之外保持自觉自愿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升自身普通话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而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是与学习的动机密切关联的。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P326)学习动机即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那么,受训主体一般是因什么样的动机而加入普通话的学习呢?我们可以根据参加测试人员的情况进行推测。我们知道,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开展于1994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2月,十年间全国各地累计共测试11810178人次,其中公务员241070人次,教师7353657人次,学生3969385人次,主持人、播音员26070人次,社会其他人员219996人次。[2]而我们也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对于一些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是有明确规定的:“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将参加测试人员身份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对照,不难看出,参加测试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法律做出了明确规定的相关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和预备进入这些岗位的人员——学生。这反映出接受测试的人员的测试动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普通话学习动机,是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从业资格要求。而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所谓“外部动机”。

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心

理学的一种传统区分方式,“内部动机指向于活动本身,由参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和内部满足引起,从内部驱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与强化所激发起来的动机,指向于外源性强化物,如奖品、金钱、赞扬、社会认同、批评、惩罚,等等”。[3]对普通话学习而言,外部动机虽然也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即它会制约普通话学习的目标期待、学习活动的坚持性等。例如从事公务员工作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是三级甲等,这也构成了大多数公务员的普通话学习的目标期待。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如以此为目标的受训主体在普通话学习中就会不自觉地抑制学习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反而使一些人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未能达到目标。不仅如此,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抱着这种动机的受训主体一旦完成学习并达到了相应的等级之后,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实际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次数是比较少的;二是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受训主体由于受到这种外部动机的驱策而缺少学习乐趣。而对于普通话学习而言,一旦失去乐趣,普通话学习就变成了纯粹的语音练习,变成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过程。这必然会严重影响普通话的学习效率。与外部动机不同,内在动机由于受到快乐感受和内部满足的驱动,它比较容易保持受训主体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受训主体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是建构受训主体主体性、提升其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那么,如何推动普通话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换呢?笔者认为,将情感教育纳入普通话教学的设计范围是普通话教学中推动受训主体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的可行策略。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马克思也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4](P169)可见情感对于学习有着强烈的驱动作用。在教育学中,所谓情感教育,一般是指“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已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5]在普通话教学中纳入情感教育,就是培养、激发受训主体对普通话这一学习对象的情感,并辅导受训主体运用普通话进行情感表达,促进受训主体学习态度向积极化、自主化转换,最终使普通话成为主体自如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载体。

但是在设想将情感教育纳入普通话教学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有必要如此吗?换言之,在普通话教学中增加情感教育的成分,是否超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实质上增加了受训主体的学习负担?因为,测试评分系统明确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对语言的评价,“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而且主要侧重在语言形式规范程度的测试,不是语言知识测试,也不是表达技巧的测试,更不是文化考试……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主要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而不是指通常所说的包括听说读写全部内容的语文能力”。[6](P228)这表明,情感表达能力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察范围之中。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在普通话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吗?

我们认为,尽管测试没有做出要求,将情感教育纳入普通话教学的必要性仍然存在。因为,首先这是语言学习的特性决定的。英国语言学者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语言学习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7](P191)普通话学习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在普通话学习中作为心理活动的情感活动是必然性的存在,但是在当前的普通话教学中,人们突出了语音训练,甚至是几乎将课程变成了纯粹的语音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突出了语言学习的认知性、实践性,但是大大忽略了语言学习的心理性、情感性,未能实现对语言学习本质的全面把握,实际上不利于提高普通话学习效率。对语言学习本质的全面认识提醒我们,加强情感教育是语言学习的本质性要求。

其次,将情感教育纳入普通话教学实际上是符合推广普通话的目的的。刘照雄先生早就指出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8]我们也曾指出过,这种深远影响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语言交流的基本技能,而是促使人们热爱民族共同语,通过热爱民族共同语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促进民族认同。而相应的培训课程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测试只

是结果的检验,而这一结果的取得,有赖于培训。因此,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语言文字工作的各种主体,具有实体上的同一性。因此,通过培训课程来推广和提高全民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提升全民语言素质,在文化和心理上巩固民族共同体。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情感教育的投入,并最终使主体在运用普通话时产生情感、寄托情感。

再次,这也是使社会成员真正具备运用普通话能力的需要。考察社会成员的语言运用实践,我们发现,许多人,尽管接受了普通话培训,他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运用中仍然不愿意用,者“不习惯于”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而愿意用方言进行表达。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语音操作熟练性方面的因素之外,情感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者就认为:“方言有地域符号特征,承载着一种文化认同感。两个都会说方言的人一起聊天,除了正常的交流外,还会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与亲近感。”[9]而一些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598%的人认为,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方言比普通话显得更亲切自然”。[10]反过来我们可以推测,如果社会成员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使用普通话能达到与使用方言接近的表达效果,那么他们将不会介意使用普通话。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提升受训主体运用普通话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是有利于他们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习惯的。

尽管上述分析使我们明确了在普通话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仍有必要阐明,在普通话的整体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仍然是辅助性的,即它不应改变语音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而是应合理的在语音教学中渗入情感因素,加强受训主体的情感体验,适当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否则,将会过多地增加受训主体的学习负担,使教学变得不切实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结合本人的普通话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紧扣朗读教学来设计情感教育因素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渗入。

在普通话教学中,笔者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许多人在读单音节字词和读多音节词语方面会有比较大的改善,但是一旦进入朗读和说话的语篇练习环节,那些在独立的单音节和多音节练习环节看似已经克服的问题就会重新暴露出来。比较突出的就是在单音节、多音节练习阶段已经基本克服的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难点问题,在朗读和说话阶段又会“复发”。这是因为读单音节、多音节时面对的是相对较小的语言单位,对它们的发音可以通过意识指令来强化。而朗读和说话的对象是“语流”,语流不等于一个个单音节的机械相加,根据《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的界定,而是“线性的连续的话语”,是一连串连续发出的语音。“语流”的概念是将这一连串表意的语音比作流水,它隐喻了语流的连续性、节奏性、韵律性特征,它也表明语流中的音节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其发音的心理掌控方式必然有所改变。语言学研究表明,语流发音是受所谓的“语感”支配的。“语感”是“对语言(含书面语言、有声语言)的一种直觉,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语感是以记忆、联想、想象、模糊识别和情感活动为主的综合的心理反应。”[11]语感的直觉性及其心理反应的复合性决定了言说主体的发音方式有强大的惯性。这就是说在朗读和说话中,由于普通话的语感正在建立过程中,尚不稳固,人们更容易受到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方言语感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影响,受训主体一方面出现了在意识上顾此失彼的情况,另一方面发音器官又不受控制地回到了原来的发音习惯上。因而,在普通话教学中,虽然声、韵、调的教学与练习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只有通过朗读和说话的练习,才能真正形成言说普通话的语感。而相对于说话而言,朗读练习难度相对较低,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而朗读练习实际形成了普通话学习最为关键的环节。因而以提升受训主体普通话实际表达能力为目的的情感教育设计必然要重视朗读练习。

紧扣朗读练习来设计情感因素的渗入还因为朗读本身就是包含着情感因素的,而且也是最容易使受训主体获得情感体验的环节。如前所述,单音节和多音节中的声、韵、调练习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如果专注于单音节、多音节练习,普通话练习的机械性、枯燥性体验令人望而生畏。设计情感因素的进入,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局限。而就单音节、多音节练习而言,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朗读练习则不然,这不仅是因为选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篇目多为饱含情感的优秀文学作品,而且因为在朗读练习时,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的选择实际都与读者对篇目的情感把握有关。这或多或少都需要读者的感情投

入。因而可以说,适当的情感投入也是朗读练习本身的需要。当然,我们说适当的情感投入,是因为朗读毕竟不同于朗诵,即它不是用自己声音来对作品进行审美表现,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与情感。在本文议题中,情感投入始终是激发受训主体普通话持久练习兴趣的诱因,还不是现阶段的学习目的。因而,在朗读练习中,我们的要求是,受训主体能够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在朗读时尝试有情感投入即可,而不做更高要求。

在教学中,笔者的主要做法是:(1)在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测试朗读篇目,而是适量引入绕口令、顺口溜、唱词以及歌词等进行辅助练习。如在练习儿化韵时,我教学生们读唱词:“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小快板儿,大鼓词儿,又说又唱我真带劲儿!”在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比练习时,我教学生朗读《小白杨》的歌词。这样的练习,既突出了语音练习的重点,又很好地利用了这些作品本身很强的节奏性、韵律性,来使他们在练习当中不自觉地产生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语感以及在语流中掌握发音难点的能力。而且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容易上口,便于记忆,在课余时间也方便受训主体用来进行练习。(2)指导受训主体将朗读篇目的语篇篇幅进行切分,然后分步进行朗读练习,先化整为零,再由零归整,这样变难为易,循序渐进。前文已经指出,在较长篇幅语流中缺少普通话表达的语感训练,是许多语音难点未能真正被克服的原因。因而,将朗读篇目化整为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是循序渐进培养普通话语流、语感的必然选择了。一般我们会在课堂上将篇目中的重点、难点语句挑出来,进行讲解、范读和带读。除此之外,还要求受训主体利用教材配套的范读音档,逐句逐段跟随朗读,使他们更细致地体会示范朗读音档的音准与情感表达,逐渐地接受影响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3)适当地增加一些朗诵欣赏,培养受训主体对普通话表达的审美感受,使他们喜爱普通话。

从教学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在谈到自己学习普通话课程的体会时都说,他们觉得上述练习方法有趣,在课余时间也愿意用课堂上教授的一些绕口令等来进行练习,对自己的普通话表达的确有帮助。由此可见,紧扣朗读练习来设计情感教育因素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渗入,的确有助于受训主体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真正成为自觉运用民族共同语的话语主体。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姚喜双.《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研究,2004,(3).

[3]莫闲.学习动机整合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200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6]许嘉璐.未成集——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7]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黄长者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8]刘照雄.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普通话水平测试简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4,(4).

[9]景君.普通话及方言与文化认同[J].文学界,2012,(12).

[10]崔梅.语言和谐的心理期待及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1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Z].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

Emotional Education:a W ay of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of the PSC Training Course

ZHOU Xing-jie
(The School 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550025,Guizhou,China)

In teaching process,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the subjectivity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he trainees by converting their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o intrinsic motivation.In the PSC training course,one practical way to achieve this is to include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In practice,reading aloud teaching should be the best class to carry out this strategy.

the PSC training course;trainees;subjectivity;emotional education

G424

:A

:1006-723X(2015)05-0153-04

〔责任编辑:李 官〕

湖南省教育规划专项课题重点项目(XJK012AYW005);2014年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周兴杰,男,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与普通话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语感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动机不纯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