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5-02-26 14:35李芬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共课关键职业

李芬芳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人文学院, 广州 510925)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可见,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高职专业课面向培养特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而开设,其实践教学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和岗位取向,已逐步形成富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专业课不同,高职公共课是培养通用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不面向特定职业岗位,因而实践教学存在导向不明确、能力目标定位模糊、职业化特色不突出和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模式等问题。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要体现高职特色,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再确定能够实现设计原则的实施策略,进而设计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一)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本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1]目前,高职公共课被视作素质培养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沿用普高知识体系内容,未能体现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特色。关键能力的提出为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能力目标定位方向,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应将关键能力的达成作为素质培养的内核。各国学者目前对关键能力内涵的理解包括系统规划组织任务、与他人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18项内容。[2]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应择取与课程相关以及相近的关键能力作为能力目标,发展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可迁移”、“可携带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的能力。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不是被动积累的,而是个体积极组织与实践的结果;只有当主体已有的模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认知来源于真实的职业情境,有其生物的、神经的结构基础。[3]由这一学习理论可知,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关键能力的有效手段;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应有“陌生化”效果,以促进学习的发生;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应以职业情境为依托,体现符合职业工作规律的逻辑结构。

(三)以“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为依托

关键能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前提是,当学校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控制学习和自己管理为主,教师只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时,关键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便能获得。[1]因此,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应摒弃“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结构,转而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4]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能力被激发,关键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信息技术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原则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当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理念逐步向课程体系渗透,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构和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整合是构建有高职特色的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信息技术作为实践工具对关键能力提升的作用

传统的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手段单一,一般是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和动手写来完成训练任务。将信息技术作为实践工具应用到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中,可以丰富实践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方位地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关键能力项目之一,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实践工具去完成实践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程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信息技术为任务载体的形式,也增加了任务难度,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需要进行先期的任务组织策划,需要与团队成员协商任务安排,需要动手操作信息技术软件有创意地呈现任务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规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技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信息技术作为任务载体对实践效果的作用

近年来,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界对教育技术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分布性认知强调,人的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人与其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要素)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人往往要借助外在的环境线索、文化工具(如计算机)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各种认知活动。[5]按照这一理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大脑想、动口说就能有效达成的,而是要借助各种互动手段来完成。信息技术与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整合丰富了学生认知手段,使技术成为支持学生技能习得的工具,从而更好地达成能力培养目标。信息技术与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整合也符合建构主义对知识和技能形成的阐述,学生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重构的实践过程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相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实践任务完成带来更大挑战性,学生不仅要了解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要考虑如何让任务成果与信息技术表现手段相适应,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能支持任务完成、实践任务对学生产生“陌生化”效果时,真正的学习就会发生。

(三)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整合对教学结构的改变

在与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首先表现为信息加工工具,学生需要将素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然后是认知工具,学生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6]

此外,信息技术平台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分享及信息交流,信息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而是形成网络状的信息交叉传递,形成数字化学习社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一)信息化能力目标设计

职业教育是能力为本的教育,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也应以能力目标的达成为本。能力目标的设计如前所述,应以设计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为导向。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则可以将某种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设为能力目标之一,借助信息化能力目标促成其他关键能力更好地达成。如在《大学语文》课中,可将能够制作符合诗歌意境的配乐背景课件进行诗朗诵为能力目标之一,学生在选择配乐和制作背景课件的过程中,借助形象的音乐、画面来理解抽象的诗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在礼仪课中,则可将能够使用手机软件制作“图说校园文明礼仪”手机网页为能力目标之一,手机网页还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成果分享及信息传播,使学生的礼仪实操能力得到强化。信息技术能力目标在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中的实现,使教学形式更富有时代气息,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数字化实践情境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来源于真实的职业情境;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实践情境中所生成的实践性知识(knowledge-inpractice)是现实世界中最强有力的智慧所在。”[5]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要有效达成能力目标,就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情境,数字化的实践情境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构建和重组知识,促成反思,让学生在与信息化实践情境的充分互动中深化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达成关键能力培养目标。如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为训练学生的面试技能,可以设计用视频软件制作“小组模拟面试视频”这一实践情境。在这一数字化实践情境中,学生不仅要完成模拟面试实操,而且为拍摄更好的作品,学生会反复练习并注重实操细节,在自主学习中使面试技能达到熟练程度;在后期视频制作中,通过编辑、添加字幕等环节,学生的面试技能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

有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可以提高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效率。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感受类型是听时,人的记忆保持率为20%;感受类型是看时,保持率为30%;感受类型是听加看时,保持率为50%;当感受类型是亲身实践时,保持率为90%。在实践教学的教的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音频、视频、画面、动画等学习资源呈现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听和看中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教学的学的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提供作品范例、学生优秀作品集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软件、软件教程、素材库等资源支持学生开展亲身实践。如在高职口才课解说口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展示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让学生理解产品特点是解说词的核心;通过播放电视旅游节目片段,让学生分析解说顺序、解说方法和解说语言;用课件展示北大校徽,让学生口头解说校徽,以练习学生的解说逻辑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充满趣味,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解说技能。在实践环节,教师设计了制作产品(作品、景点)微视频这一任务,为辅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通过课程网络平台、班级Q群发布作品范例、信息技术软件、软件教程等支持任务完成的各类学习资源,使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得到提高,作品质量也得到保证。

(四)信息化合作学习策略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职实践教学任务的结合加大了实践任务难度和信息量,教师应设计合作学习策略以保证任务的完成。在任务开始之前,教师应组建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并由小组以工作岗位的形式将任务分派到个人,合作学习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责任心等关键能力。为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促成各组建立Q群或微信群,便于组员沟通交流。教师则应组建班级学委群,一是借助学委将课程信息及资源发布到各班,二是各班学委可以将任务的难点、技巧等信息在群里分享讨论,再将技巧方法转发各自班级。借助信息技术,一个数字化学习社区形成,学生的信息交流范围突破了班组,扩大到年级,集体智慧的作用得到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交流群组的设立可以使信息得到充分交流,通过互通有无使学生获悉最新的、最便捷的呈现任务成果的信息技术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及质量。

(五)信息技术支持的成果展示及评价方式设计

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成果展示方式和学习评价可以起到导向、激励、调控和启发作用。[7]高职公共课实践教学应该专门辟出课堂时间进行学生分组成果展示,借助多媒体设备或网络平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一方面在不同小组对知识技能的不同表现手法中深化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从中习得新的任务组织、策划、创意方法,提高自身关键能力。对于班级优秀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群、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优秀案例展示,使成果展示突破班级限制。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评价表分发到各组,让小组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同步完成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应将课程专项能力目标和关键能力目标转化为评价项目引导学生自查各项能力训练达到的程度,在成果展示完成后,通过投票、点赞、课程网络平台发表评论等方式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鼓励先进,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技能的认知。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8-11.

[2]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26-27.

[3]张龙.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与体系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58-60.

[4]郭杨杨.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90-96.

[6]杨宗凯,杨浩,吴砥.教育研究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7]王均霞,陈明选.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8):70-73.

猜你喜欢
公共课关键职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考考好是关键
职业写作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我爱的职业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