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回归“人”的教育

2015-02-26 15:3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学许鹏浩
新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客体师生主体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学 许鹏浩

课堂教学需回归“人”的教育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学许鹏浩

随着教学的回归,教师角色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论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问题,已成为教师在落实“人”的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些难题,我们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遵循“四个原则”、体现“四个应是”,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回归“人”的教育。

一、遵循“四个原则”

1.民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位学生不同的潜能,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的见解,把他们当成与自己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学生才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成长道路上值得信赖的引路人,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间才会有真正的对话。正如苏联学者雅各德钦所说,教师在课堂上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实行民主,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

2.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目前有三种观点:教师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学生主客体双重性观。但笔者认为还应有另一种观点——双主体观,即师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教授过程看,教师是主体;从学习过程看,学生是主体。两个主体可能同时并存。并且,主客体间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客体到主体、主体到客体的不断转化过程。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认识主体,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认识客体,两者都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变“灌输”为“启发”,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不断提供信息、分析信息、评价点拨、及时调节的带有意向性的连续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主动”地不断积累有效知识,智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同样,当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应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同学展示或质疑,并就自己“想知、未知”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的互动合作,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3.倾听性原则。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思维习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人”,就应让师生共同学会倾听。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立场及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倾听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指责或评判对方的想法,要与对方保持共同理解的态度,并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是否就是对方所讲的。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想法时应捕捉价值,根据学情及时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耐心倾听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质疑问难中进行思辩,享受思维的碰撞,浸润成长的生命。

4.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就是教师在互动交流中,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而采用的技能和方法。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巧妙性和创意性等特点。鼓励学生提问,倡导学生插嘴,也能动态地表现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问、插嘴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学生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在闪烁。提出新的问题,不仅需要有卓越的见识,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四个应是”

1.课堂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是心灵对话的舞台。一堂好的课,不应是教师的自我表演,而应更多地体现在与学生交往、互动时的程度、方式和成效上。

2.课堂应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由“知识走向学生”向“学生走向知识”转变。教师所要做的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从内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3.课堂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对于教师来说,知识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但在知识传授时,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吸取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4.课堂应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师应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从而唤醒教师自身的生命感,唤醒学生潜在的智性与创造力,唤醒文本与知识的含量,唤醒课堂的精神活力,使“教”的智慧与“学”的智慧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一是要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动力,二是需要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引导、启发。这就是“教育类似农业”之说——即生命成长的动力来自生命个体内在的活力,外界的一切行为都只是要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把孩子们比作一颗颗生命的种子,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这一颗颗生命的种子种到田野里,然后为这些种子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这样的生态环境,让他们能够享受阳光、雨露,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也只有在回归“人”的教育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许鹏浩,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客体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