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探究的支点

2015-02-26 15:33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沈秀玉
新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天游峰诺贝尔语文课堂

□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 沈秀玉

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探究的支点

□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沈秀玉

【摘要】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作为切入点的基本学习形式,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问题为主,教师从旁点拨,仅起到“引路”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把握问题切入点组织探究学习,让“问题”成为课堂有效探究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切入有效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究、乐于探究呢?

一、立足文眼,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提出的“精思”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疑”贯穿“学”的始终,有“疑”才有“思”,有“疑”才有“得”。因此,要让语文课堂实现有效探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课堂上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向,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促进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从问题生成的方向看,学生质疑价更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越能启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围绕文章题目发问往往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从课题入手,培养问题意识,提出自己想要了解、学习的内容。如学习《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题后质疑,学生纷纷发言:是谁早?为什么“早”?“早”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能够读题质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已然启动。我又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由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他们的心理会比较亢奋,探究的主动意识就更强了。

二、认知冲突,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当新旧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产生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为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常形成“大脑风暴”,以求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新的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这便是“问题的情境”。从这一点意义上说,“问题”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一个问号式的提问,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冲突和情感上的碰撞,如使学生的学习掺入明显的情绪色彩,则后续的探究活动力度会明显增强。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及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这个难点,我紧扣“扫天游峰的石梯累不累”这个认知意义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形成“扫天游峰的石梯究竟累不累?”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作进一步的探究。

生1:扫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工作量挺大。

生2:游客轻装攀爬石梯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拿着竹扫帚扫石级又怎能不累呢?

生3:现在游客十分多,导致天游峰的垃圾增多,加重了扫路人的负担。

师:是呀,山峰如此险峻,石梯如此陡峭,石级如此之多,工作量如此之大,这扫路人的活岂能不累呢?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

生4: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武夷山,所以劳动虽苦却心情快乐。

生5:老人乐观、开朗,把“苦”当成了“乐”。

生6:因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十分尽职,所以不觉得累。

渐进的探究,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开朗、乐观、豁达的扫路老人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三、动手动脑,把握问题特点,鼓励探究学习的多样性

小语课文内容丰富,社会历史、自然科学、自然风光等包罗万象,学习中探究的问题也各具特点。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弱,有时只凭借文字的描述不能较好地展开想象、理解文本。这时,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思维灵动,鼓励学生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具体操作性的活动来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的重难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就“人字形”路线、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的理解,许多学生似懂非懂。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我建议学生拿起笔按照文字的描述画一画。很快,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的简笔画出现在学生的练习纸上,再引领学生图文对照,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两种凿井法的优点。抽象的文本在具象的画面中鲜活了。但是,“人字形”路线的示意图多数学生却画不出来。显然,受到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依靠读中感悟、简笔画示意的探究方式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先画出崇山峻岭,然后用自己的铅笔或橡皮当做火车的模型,按照文本的描述在山上试着爬

坡。学生的脸上一下就涨溢出光彩。“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个理解的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换一种探究方式,穿插一个学习活动,课堂更具动态。学生能探究的知识绝不以教师的“填鸭式”替代,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力,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乐于“旁敲侧击”,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观念的一种体现。

四、以少胜多,追求问题立体,拓展探究学习的深入性

有人说:“过去课堂是满堂灌,现在课堂是满堂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满堂问也就是变了法子的满堂灌。我们要追求课堂问题的立体性。所谓立体性问题,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干问题。它往往关系着文章的主旨,它往往就是文本的线索,是文脉。问题立体,学生探究学习的思路宽、跨度大,探究学习的时空也更宽泛。如《诺贝尔》中“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片段的教学,一位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以“为什么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更使你感动”这一立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短时间的阅读探究,随即有学生回答: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诺贝尔的实验室也在爆炸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知道研究炸药发生意外的严重后果,然而他毫不气馁,这说明诺贝尔非常勇敢。见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课文,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走入文本,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读呀、想呀、画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生1:勇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诺贝尔当时已经发明了“诺贝尔爆炸油”,而且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但他又为“炸药能够安全运输”而奋斗,说明他理想远大,永不满足。

师:你有新发现,不简单。

生2:爆炸发生后,他的生活相当困难,以致必须在朋友的帮助下租船在湖上搞实验。但贫困和困难并没有压垮诺贝尔,反而使他更坚强。

生3:我也很感动于“经过了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76年的秋天……”这一句。这种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生4:“终于”一词说明成功来之不易,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坎坷。

生5:黄色炸药成功以后,诺贝尔继续努力,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充分反映了他科学探求无止境的崇高境界。

这一问题设计既有探究的广度,又有思维训练的深度,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立体地感受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在探究学习中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实践也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追求课堂提问立体优化,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探究,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以“问题”为探究的支点,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给学生探究方法的同时提供机会让其实践,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探究。

猜你喜欢
天游峰诺贝尔语文课堂
丹山碧水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阿克苏诺贝尔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2019年诺贝尔颁奖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百年诺贝尔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