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2015-02-27 06:38
当代贵州 2015年17期
关键词:绣娘锦绣手工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贵州省拥有1690.13万女性人口,其中,约36%是少数民族,约60%生活在乡村。

她们勤劳质朴,种地养殖,是农村的重要劳动力;她们心灵手巧,多方经营,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她们热爱传统,传承技艺,是守护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她们,撑起了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半边天”。

然而,相当一部分妇女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地位不高、收入较低。有的熟知民族文化,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有的指尖藏有绝技,却无法将其转化为指尖经济;有的心怀创业致富之梦,却缺乏平台有心无力。

谁来为她们圆梦?

汇集梦想“锦绣计划”描绘蓝图

贵州省妇联牵头推出的“锦绣计划”,便是一个致力于帮助妇女圆梦的“幸福工程”。

2013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并明确到2015年,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重点培育50家优强企业、100家专业合作社。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达到50万人,带动125万人脱贫。

运行一年多后,2015年,“锦绣计划”再次升级,被列入2015年贵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并要求省妇联、扶贫办、人社厅、中小企业局、民宗委等单位共同“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1万人”。

“一根针、一双手、一群女人、一件实事,绘就一幅锦绣蓝图。” 省妇联主席罗宁说,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妇女手工技艺的独特优势,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推动实施文化扶贫,正是“锦绣计划”的初衷。

一头连着绣娘,一头牵着企业,“锦绣计划”一方面调动业界、学界的资源,进村入寨对绣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汇集绣娘资源,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截至目前,“锦绣计划”专项资金总量达到1500万元,直接覆盖54家企业和单位,有20家龙头企业得到地方政府的用地支持,50余家企业进驻旅游景区,4000多名绣娘接受培训。

如今,“锦绣计划”的成效已经开始呈现。剑河县在“锦绣计划”的支持下,绣娘骨干培训班于2015年1月开办,20余位绣娘参加了为期8天的培训,重点内容是苗族刺绣、红绣和锡绣的设计与操作。与此同时,绣娘们自行成立的剑河县妇女手工产业协会也在县城民族街挂牌运营。

对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菁来说,公司要踏上新的台阶,人才的匮乏是最大的瓶颈。然而,经过“锦绣计划”的牵线搭桥,王菁得到了省内专家的帮助,还与北京、江西等地的知名设计师联上了线,双方采取“松散式”合作,为王菁解了燃眉之急。

在“锦绣计划”的支持下,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张晓松带着学生到各地进行“体验文化教学”,同时给当地的绣娘们授课。今年3月,学院教师、学生与苗族绣娘杨二耶留共同设计的一幅蜡染精品,在技艺、设计、艺术、品质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刚完工便被收藏者订购。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锦绣计划”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回到家乡重拾针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特色手工业。根据省妇联《2015年贵州省锦绣工作情况汇报》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4月,全省手工业从业妇女近20万人,产值10多亿元,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约3万元,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美丽脱贫”正变为现实。

道阻且长重重瓶颈如何突破?

培训绣娘、搭建平台,只是“锦绣计划”为妇女圆梦的第一步,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路还有很长、很远。

在“锦绣计划”实施过程中,特色手工业“小而散”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少数民族妇女普遍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现代设计经营理念的短板也日益显现。

信任、尊重和胸怀——采访中,各级妇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家和绣娘都谈到了这三个问题。

首先,企业家和绣娘之间的信任度不够。

在黎平等地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有些妇女不愿意接受订单。原因很简单,“绣来不知道卖给哪个”。以前有公司来村里下订单,大家按要求做好后,公司却不肯来收,更别提付款了。这样一来,妇女们的热情被浇灭了,信任被破坏了。

一根针,承载的是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一双手,寄托的是千百万妇女致富小康的梦;一件实事,倾注的是政府学界业界的关心与支持——“锦绣计划”编织的,既是贵州妇女的幸福之梦,更是特色手工业的美好明天。图为2014年“两赛一会”上,蜡染手工艺吸引了一位小游客好奇的眼光。(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 丽/摄)

同样,企业家们也遇到了“信任”问题。贵州多彩雪飞文化旅游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雪飞表示,公司与绣娘们签订协议,规定好交货日期或数量,可结果常常“打折扣”。绣娘们要么因为农活多或忙于人情来往,耽误了工时;要么因为亲友索要,将绣品赠送出去,很难按时按量交货。“这让我们很头疼,没法向客户交代。”林雪飞说。

其次,绣娘和设计师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关于“尊重”,贵州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英体会颇深:“少数民族妇女特别勤劳,犁田种地修房子,很多重活都是女人干,但这一切不能给她们带来效益,更不能改变她们在家里的地位。”为此,她创办了晟世锦绣,想要为绣娘找到自信和希望。

然而,在不少地方,刺绣、蜡染、织锦甚至包括设计,仍然被看作是满足兴趣爱好的“副业”,其重要性远远比不上耕作、养殖及其他“正经工作”。

小林(化名)是张晓松教授的一位学生,她的毕业设计将贵州蜡染的元素与现代家居用品结合,兼具美感和实用性。但是,这样一位有潜力、有天赋的年轻设计者,就业意愿却是到银行工作,“因为父母觉得银行工作稳定,做设计又累又不赚钱”。

再有,企业所有者缺乏足够的胸怀。

有的企业并不愿意加入“锦绣计划”,因为“资金没多少,我还要安排人手去给绣娘培训,耽误生产任务”;有的企业为了积累资本,降低了绣娘的报酬标准,也不为员工购买劳动保险;有的企业“小富即安”,既不愿意转型发展,也不愿意抱团借力。

“很多地方妇女手工产业协会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当地的企业所有者各有想法,不愿形成合力。”省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蒋耘说。

“现在市场严峻,抱团才能生存共赢发展,我们特别希望同行业的伙伴能够抱团前行。”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国艳如此呼吁。

除了信任、尊重和胸怀,阻碍特色手工业和妇女事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资金、场地、观念、人才、市场、渠道、品牌……正如张晓松教授所说,“锦绣计划”还需翻山越岭。

穿针引线共同编织美丽人生

突破种种瓶颈,并非“锦绣计划”一力可行;推动文化扶贫,并非各级妇联一方可为;升级“贵绣”品牌,做大做强妇女特色手工业,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创造锦绣生活,帮助妇女圆梦,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学界、业界、妇女组织以及妇女本身的共同努力。

所幸,在“锦绣计划”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力量集聚在一起:

4月27日,陈鸣明副省长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锦绣计划’专题会议”,省经信委、扶贫办、中小企业局等多个部门联席讨论。会议明确“2015年实现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妇女达到30万人”的目标,并提出解决发展方向、动力、支撑三大问题,着力抓产业融合、产品营销、招商运营,打好实体、特色、创新、平台“四张牌”。

政府部门正在行动,学界也“不甘示弱”——4月22日,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举办首届旅游产品毕业设计展览。旅游产品设计专业首批39名毕业生,以设计师的眼光挖掘和使用贵州民族元素,展出了一批别致的现代生活用品。除此之外,还有20余名在读本科生参加了“锦绣计划·杰出设计师培训”。

业界方面,林雪飞、石丽萍、余英、付国艳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正在想方设法地扩大市场,让“贵绣”品牌升级升值。例如,黔粹行先后在厦门机场、贵阳高铁北站开设了实体店;黔艺宝设立能工巧匠现场制作表演区域,联合其他公司推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多彩雪飞倾力打造了以“贵绣”作品为核心的服装品牌“黔·颜”,即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布……

“锦绣计划”,将特色手工业发展的各项主体串联在一起: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绣娘……只有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光和热、只有把这些主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线,才能为千万贵州妇女编织出勤劳致富、“贵绣”花开的“锦绣人生”。

(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绣娘锦绣手工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党旗锦绣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绣娘
鸡迎锦绣春
手工DIY
执笔花锦绣,携手醉春风
珍贵的手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