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绣”花开幸福来

2015-02-27 06:38文丨吴文仙姚源清徐海星任廷会
当代贵州 2015年17期
关键词:松桃苗绣绣娘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喻 丹 吴文仙 姚源清 徐海星 任廷会

编者按:“锦绣计划”穿针引线,将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绣娘等主体网络其中,让贵州小而分散的特色手工艺与市场牵起手来,探索一条妇女手工脱贫致富新路子,且让祖先的文化遗存在其间光大发扬。

【见闻一】 一家企业的锦绣实践

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珍珍(左)在指导员工刺绣。(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供图)

2014年,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妇女手工创艺设计”成功申报“锦绣计划”培训项目。“计划不仅给企业间、绣娘间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也不用再承担人力物力走村窜寨去培训绣娘了。”公司董事长唐胜兰说。

来自凯里市旁海镇的文正荣是公司的专职绣娘,从小就跟妈妈学绣嫁衣,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绣花经验,有着精湛的绣花技艺。但她觉得穿在自己身上的苗绣,除了外界欣赏收藏外,并没有太多的市场。“要想绣出受到市场欢迎的花色和图案,传统绣法还需要结合一些时尚的元素进行创新。”文正荣边绣花边对记者说:“这块准备镶在银手镯上的绣片,是用侗族的卷线法绣苗族图腾里的蝴蝶图案,很好看吧?这是在一次‘锦绣计划’培训里几个不同地方和民族的绣娘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研究出来的绣法。”

“‘锦绣计划’为企业和绣娘做实事。”唐胜兰说,通过“锦绣计划”成立的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给企业间提供了相互了解和学习的平台,减少了企业间的不良竞争,也为企业品牌宣传推广搭建平台,建起了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及各部门及时向我们伸出了援手,一是在凯里经济开发区以工业用地价格为我们划出了20余亩土地,用于我们建设生产基地;二是民委、妇联、工信、文产等部门给予了我们一定的资金帮扶。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公司除了招收大量员工外,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把部分订单发到一些特色村寨。为了提高农村妇女的手工技能,我们直接把老师请到村里,对农户开展面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苗妹公司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互利互惠,并推动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欧阳珍珍说。

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理念与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提升妇女手工技能、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的“锦绣计划”不谋而合。

在“锦绣计划”助推下,苗妹银饰工艺品公司成为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在“锦绣计划”中受益的同时,也在助推“锦绣计划”的发展,承担“锦绣计划”使命,展现出一个文化企业的经济追求、社会担当和文化传承。“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愿景日渐清晰。

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才能有市场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市场才能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根基在民间、在农民绣娘和银匠手中。这就更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去为他们闯市场,带动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欧阳珍珍坚定地说。

目前,苗妹银饰工艺品公司除了继续与1000余户遍布黔东南苗乡侗寨技艺精湛的居家银匠绣娘合作之外,还有160余人固定员工。“银匠和绣娘的创作离不开他们的生活文化,但如果创作没有市场也很难维系。要让传统手工技艺在市场效益的助力下传承发展。”欧阳珍珍说。

为了留住不可复制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2014年11月,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公司投资建设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馆藏1000余件以传统服饰、被单、鞋帽、银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等为主的苗妹非遗博物馆。

“过去没钱的时候,也卖了很多,钱花光了,文化也没了。”谈及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欧阳珍珍感慨地说,“祖传下来东西有些是不可复制的,我们自己不去保护,那谁来保护?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路。”

【见闻二】 一朵 “鸽子花”盛开武陵山

“‘锦绣计划’实施以来,政府在人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企业唱独角戏。”松桃县鸽子花牌苗绣基地创始人、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公司董事长石丽萍评价说。

松桃众多苗族妇女素有苗绣手艺,但民间刺绣只限于装饰自己的衣着及家居用品。如何引导广大苗族妇女传承和发展苗绣,把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收益,是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公司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为了把分散的苗绣小作坊、小手艺转变为大集群、大收益,实现松桃整个苗绣产业的研发、生产、流通、营销一条龙发展,松桃县政府从税收减免、费用扶持等方面给予苗绣公司多种优惠。

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强了公司创新发展的信心。仅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890万元,利润223.8万元,上交税款56.7万元,带动2200名苗族妇女就业。

“我们的目标是把鸽子花牌苗绣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带动武陵山区更多妇女就业。为推动‘锦绣计划’更好地实施、推广,松桃县政府铆足了劲儿。”松桃县妇联主席石小莉说。

为吸引更多妇女返乡就业,松桃县推出了苗绣厂公租房项目——持续在苗绣基地工作5年的绣娘可得到户均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公租房一套,工作超过7年的,可得到房屋产权。

另外,为切实加强对松桃苗绣基地建设的领导,松桃县成立了以副县长龙正江为指挥长的基地建设指挥部。“我们还抽调了30多名同志到公司和各基地办公,督促基地建设。”石小莉介绍。

“政府这两大行动解决了我的心头之痛,为我们公司花大力气打造武陵山苗绣基地奠定了基础。”石丽萍说。

当前,松桃县正重点打造武陵山苗绣基地,这个预计总投资2.49亿元的工程将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集办公区、职工宿舍区、展示销售区三个大区为一体。

“基地建成后,将以松桃为总基地,辐射贵州、重庆、湖南等省市武陵山区部分贫困县市,预计可以吸纳二三万名农村妇女就业。”石丽萍预测。

目前,公司在苗王城、太平营乡古丈村等苗族乡镇建立了10个基地(5个刺绣基地,5个纺织基地)。省外基地也在建设中,秀山绣缘公司已于2014年5月20日正式开业。

为带动更多绣娘加入基地,公司成立了“松桃苗绣技能培训学校”,以“传、帮、带”的方式在学校及各个基地展开培训,给全县28个乡镇的3800名苗家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3600多名绣娘与公司签订了加工合作协议。

绣娘田应美(右)和姑姑田应芝在切磋技艺。(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公司供图)

“有黄金万两,不如有一技之长”,培训既保证了苗绣的传承,又解决了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绣娘田应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记者走进基地时,田应美正在绣织一幅鸽子花。“最近家里忙着种花生、玉米,只能抽空绣。现在一个月能挣3千多,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呢,与之前在厦门打工相比,现在轻松快活多啦,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田应美笑呵呵地说。

除了居家妇女,在职职工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刺绣,产品经公司验收合格后同样可获得收入。蓼皋镇南门社区梁丽芳每年通过刺绣手艺可获利2万余元。

松桃苗绣基地带动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自2010年以来,中央、省市领导多次前往基地考察,倡导把苗绣打造为类似老干妈的第二个贵州民族品牌。

2011年5月31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松桃苗绣楼,提议把松桃苗绣基地建设为环绕武陵山腹地的苗绣大基地,用苗绣产业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只有武陵山脱贫了,中国才能脱贫”。

2012年贵州省“两会”上,石丽萍提交了关于把松桃苗绣基地打造为武陵山苗绣基地的议案。

2012年4月8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办《每日汇报》贵州省委上报的“贵州松桃县苗族妇女巧手赚钱”信息上批示:“请妇儿工委认真总结推广贵州武陵山区重点贫困区发动苗族妇女农闲时节刺绣创收的经验,促进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

全国妇联将批示转贵州省妇联,省妇联经过多次深入调研总结经验,逐渐聚焦把发展手工业作为支持妇女创业的重要抓手。

作为锦绣计划的起源地,松桃苗绣基地如今也成为推动该计划实施的重要考察点。文化资源优势与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相结合,助推着松桃苗绣基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见闻三】 一双手撑起姊妹街“半边天”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姊妹街的色彩和轮廓。

明晃晃的阳光、青石板路、白墙黑瓦、牌匾灯笼……在浮动着的金色中,身着蓝色苗装的绣娘,三三两两扎堆坐在店铺门口,飞针走线,她们时而发出的欢声笑语,让四月的早晨生气蓬勃。

姊妹街,这个位于台江县城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全长不过510米,但却因集苗绣银饰培训、研发、制作、文化旅游及销售于一体,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街”,自2013年4月建成开放以来,各类苗绣艺术店、刺绣大师工作室和绣娘实训基地已达70余家,其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在这里,刺绣是女人们的事业,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刺绣,所有微企的注册法人全为女性,可以说,妇女们用一双手撑起了姊妹街的“半边天”。台江县妇联主席李贵红告诉我们,随着“锦绣计划”的推进,姊妹街如今不仅是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展示苗绣文化魅力、开展苗绣技艺交流和发展苗绣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了让妇女在家庭和人生中展示自主自信的平台。

“现在我家的收入主要是靠刺绣。”35岁的绣娘刘谷五毫不讳言。走进阿谷精品苗绣,但见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各类苗绣服饰精美绝伦。实际上,刘谷五并不是这家店铺的店主,老板的长期外住,让她成为了店铺的代理人。除了照看店铺的生意,闲暇时间里,刘谷五总是一手针线,忙个不停。

作为一个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两个孩子的母亲,刘谷五的生活是艰辛的。由于丈夫临时工的收入不稳定,因而照顾家庭的担子更多落到了她的肩上。除了供小孩念书之外,刘谷五还要时常接济家里的老人。庆幸的是,2013年3月,在由台江县妇联举办的“百佳绣娘”大赛中,刘谷五凭借精湛的苗绣技艺一举摘获了一等奖,为自己接到了更多的订单。“现在,每月可以收入3000多元,也在县城买下一套廉租房,算是安定了下来。”刘谷五说。

在台江县,像刘谷五这样长期从事刺绣工作的绣娘达万余人,仅姊妹街带动绣娘就业就达3500人,真正做到了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增收,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

告别阿谷精品苗绣,沿着青石板路,我们来到了贵州远东服饰刺绣厂。作为刺绣厂的负责人,张贤英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刚从云南昆明交货结账回来,明天又得去凯里收货。”张贤英告诉我们,仅昆明这一趟的收入就达6万元。因为刺绣,近两年来,张贤英的事业风生水起,她的刺绣厂不仅招纳了200余名绣娘,还在凯里开了一家分店。生意越做越大,这让在武装部上班的丈夫不得不腾出时间来帮忙。

“一到周末,他就主动来帮我分线、配线,要么就是下乡收集绣片。”

“那你俩在家一般是谁做家务活呢?”

“以前是我做,但为了支持我的工作,现在做饭洗碗都是他包了。”张贤英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仅刺绣一项,张贤英的年收入就达五十余万。家里不仅把小孩供上了大学,还买了房子和小车。

“订单太多了,总搞不快……看来还得加大对绣娘的培训……”看见我们进门,台江秀妮服饰公司的老板邰昌妮就开始唠叨。今年3月,秀妮服饰公司刚刚配合县妇联在台江姊妹街联合举办了为期10天的“锦绣计划”培训,共培训了100名妇女。这位靠刺绣白手起家的苗家妇女,如今俨然成为了姊妹街的“刺绣大户”。受邰昌妮影响,丈夫和女儿先后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培训了这么多绣娘,还不够用吗?”

“搞不快,姊妹节马上快到了,一年生意最好就是这几天。”

邰昌妮口中所说的姊妹节,即农历三月十五这天,苗族一年一度的盛会,有“东方最古老情人节”之称。这一天,姊妹街上熙熙攘攘,游人如织。仅去年姊妹节,秀妮服饰公司收入就达到两万余元,难怪邰昌妮对姊妹节如此期待。

“现在是农忙季节,又要照顾老人孩子,绣娘都是在家刺绣,但我们是按件计算,工资一样的开。” 可能是看店子里比较冷清,邰昌妮又连忙向我们解释。据她介绍,通过刺绣,公司里长期固定的绣娘每月能拿到2000元到4000元不等的工资。

“欢迎你们姊妹节来玩,那时候,姊妹街还要搞‘百佳绣娘’评选、苗绣展览,那才是热闹呢。”当我们离开时,邰昌妮热情地说。

随着“锦绣计划”的逐步推进,台江县数千绣娘依靠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足不出户便实现了增收就业。图为台江绣娘在县妇联的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见闻四】 一所学校和一群绣娘

靳丽希望毕业后能开设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徐海星/摄)

“杨老师,这里应该怎么绣?”

“杨老师,这样搭配颜色好看吗?”

4月13日,春意正浓,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刺绣专业的学生与他们的老师杨红丽正在切磋技艺。

2013年,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与商务管理系开设了刺绣专业,一场苗侗刺绣的传承与创新的实验从这里开始。

同年,贵州省“锦绣计划”正式启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锦绣计划”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搭建了一套“师徒制、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刺绣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大多能成为合格的刺绣者,成绩优异的还能成为刺绣产品的高级制作者。

杨红丽现在是学院里刺绣实训工作室的专职老师,作为绣娘的她有着很好的苗侗刺绣手艺,每周她都会教授学生一种苗侗刺绣针法,指导他们进行练习,直到掌握并熟练运用。

经过第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后,刺绣专业的学生开始进入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实训来提高手工技能。

20岁的熊健,是来自毕节织金县的小伙子,因为专业调剂被分配到刺绣专业,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手工刺绣,“初学者拿针这么平稳,他在刺绣方面比较有天赋。”杨红丽的夸奖让熊健特别高兴,他立志成为一个优秀的“绣郎”。

靳丽已经完成将近1年的校内实训,她独立完成的绣片已经达到订单标准。“能把设计好的图案绣出来,让人特别有成就感,用心做出来的绣片就跟有灵魂一样。”四位像靳丽一样表现突出的学生,目前已经被企业提前预定,黔东南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公司希望能把学生留住培养成更优秀的绣娘。

利用贵州省妇联 “锦绣计划”专项资金,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手工刺绣培训,培训分4期进行,每期学生大约40人。在为期7天的培训周期内,每天下午会安排2个小时,加上周末全天时间,了解苗侗刺绣的知识和进行简单的绣片制作。

有这么多学生认真地学习刺绣,杨红丽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一张张绣片摆在桌前,杨红丽看到的是一个个希望。对于合格的绣片,杨红丽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喜欢上刺绣,能传承苗侗刺绣。”

但是,作为学院新开设的专业,刺绣专业的发展却没有预期的顺利。

黔东南的民族刺绣往往是代代相传,刺绣手艺通过母亲传给女儿,但手工刺绣耗时耗力,愿意成为绣娘的孩子越来越少。

旅游与商务管理系主任闻芳说,“学生家长普遍还没认识到刺绣的价值,没有看到手工刺绣的市场前景,2014年秋季招生情况就没有2013年好,主动选择学习刺绣专业的学生很少。”

在苗侗刺绣中,传统理念习惯用大红大绿的色彩,而且绣片主要用于服饰。闻芳说,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大红大绿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苗侗刺绣要结合现代时尚的理念才能走进市场。“刺绣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就包含了色彩和设计的知识,在实践课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鼓励学生将手工刺绣运用到包具、饰品、日用品等品类的装饰,拓展产品的用途,挖掘市场的潜力。”

对学生来说,就业是难以逃避的现实问题。当前,刺绣产品在市场变现能力低,刺绣公司也多采用订单式生产。学完手工刺绣如何就业?毕业难道就是失业?不少学生存在这样的疑问。

面对学生的疑虑,闻芳告诉学生要坚持,“刺绣不仅是门手艺活,更是一种艺术,学习、掌握、创新需要时间和精力,我们除了要能吃苦,还要有足够的自信。”

(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松桃苗绣绣娘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发现非遗之美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绣娘
铜仁市委离退局组织退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
铜仁市委离退局调研员罗用娉一行到松桃调研指导工作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