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编织“锦绣之路”——访贵州省妇联主席罗宁

2015-02-27 06:38
当代贵州 2015年17期
关键词:手工业绣娘锦绣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罗宁认为,“锦绣计划”是党政所需、妇联所能、妇女所求,着力从人才、品牌、市场三个方面助推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业发展。图为罗宁接受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专访。(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贤聪/摄)

找对路子让妇女工作变得更“实在”

:被列为贵州省妇联“一号工程”的“锦绣计划”,为什么选择特色手工业作为着力点?

罗 宁:我们对“锦绣计划”的定位,不仅是创新妇联工作的“一号工程”,更是妇女创业的“圆梦工程”、造福妇女的“幸福工程”。这就决定了“锦绣计划”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要找到一个既能符合《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要求、又符合贵州省情的着力点。

之所以选择特色手工业作为“锦绣计划”的着力点、落地点,原因有二:

第一,贵州有数百万少数民族妇女,大部分妇女都会绣花,苗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妇女更是有一手刺绣的绝技。但是,她们没有合适的渠道将其转化为经济收入,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推进特色手工业发展,既可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又能推动文化扶贫,更让妇联工作与产业经济结合,找到了抓手,落到了实处。可以说,“锦绣计划”让省妇联的工作变得更加实在。对此,全国妇联给予高度评价,专门派人到贵州调研,力图总结“锦绣计划”的经验与模式全国推广。但是,要推广贵州的模式也很难。

:难在哪里?天津、成都、辽宁等地也有以支持妇女手工业发展的计划。与之相比,“锦绣计划”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罗 宁:难以复制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贵州绣娘群体的规模居全国前列,二是少数民族同胞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挚爱和文化保护的那份自觉,三是党委政府的支持空前。

妇联是一个协调性的机构,没有权限撬动政府职能部门,也没有能力配置资源。因此,有些地区的计划,只是以妇联发文的形式推动,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贵州省推出的“锦绣计划”,则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强力支撑: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今年,“锦绣计划”又被列入贵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因此,这种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合力推动的形式,成为“锦绣计划”难以复制的关键原因。

为了推动省政府出台“意见”,我们也做了许多工作,力求让锦绣计划实在可行,得到地方政府、基层百姓的认同。2012年下半年,在时任省委副书记陈敏尔的鼓励下,省妇联开始做特色手工业的调研。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调研的结果是从业3000人、产值约为6000万,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几次深度的调研,还到外地去借鉴经验,由此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产业规划方案。

2.2制动,饮水。医护指导患者卧床制动,一切日常活动都有家属协助在床上进行,床头控制在30度以下,其次加大饮水量,每日饮水量达到3000ml以上,通过多饮多排冲洗尿道,避免血块杜塞,但任然每天堵管2-3次,经过医生的手动进行膀胱冲洗苏通尿管,尿管恢复通畅,尿管及肾造瘘均引流出暗红血色尿液,每天尿液总尿量3300ml~5400ml。

可是,对于省妇联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是否可行,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认证。当时,我们请省发改委牵头做论证,很多专家认为这个规划很有意义。

2013年全国“两会”上,陈敏尔省长与龙超云等代表交流,请她们多关心特色手工业。龙超云专门召集了专题会议,并建议规划以“锦绣”命名。分管妇联的陈鸣明与分管工业的王江平两位副省长还形成了“双领导负责制”,为计划的出台做了许多工作。省中小企业局为计划的最后拟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尽管如此,“锦绣计划”从基础调研到文件出台,还是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多次论证、多次否定、多次修改才逐渐成型。“锦绣计划”这四个字,正是在这无数次讨论中形成的,寓意贵州妇女用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列入实事专项资金助产业“升级”

罗 宁:我认为,在制定十件民生实事的规划时,省委、省政府考虑的是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只有让群众认同、欢迎、得实惠的产业才能纳入民生实事的范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锦绣计划”确实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非常受欢迎。这些地区一直在探索合适的发展之路,特色手工业承载着文化价值,能够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丰富了“快进漫游”的内涵。所以,“锦绣计划”可谓是党政所需、妇联所能、妇女所求。

罗 宁:政府没有直接划拨资金支持锦绣计划,但是绣娘培训被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责任划分到各个相关部门,省妇联负责3000人的培训,省人社厅负责3000人,省扶贫办负责4000人,省中小企业局、省民宗委等部门都参与其中。这样一来,资金随着培训走,各方面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绣娘培训,事实上带来了更大的推动效应。

罗 宁:省妇联每年支持“锦绣计划”的专项资金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妇女发展专项经费中划拨;二是省财政新增专项资金中,省妇联可以推荐相关项目支持妇女手工发展;三是省妇联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了创新创业合作基金,由科技厅出资的部分也用于支持妇女特色手工的创新项目。

省妇联的手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培训、展洽和示范带动。培训包括绣娘培训和高端培训。其中,绣娘培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是,绣娘培训培养的都是技术工、熟练工,而在产业链的上游,谁来设计?谁来经营?谁来销售?所以,要推动特色手工业升级,高端人才的培训也必不可少。

展洽则是为企业和绣娘搭建平台,通过在广交会、文博会、贵州省的“两赛一会”等平台设立展馆,能够让更多的厂商关注贵州的特色手工业,也为绣娘们带来更多的订单。

示范带动则是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扶持带动更多的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做大做强。

罗 宁:这正是省妇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现在,贵州农村有很大一部分妇女外出务工,按照我们的设想,在“锦绣计划”的推动下,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妇女回乡就业创业,通过刺绣等手艺致富。但是,现在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很多妇女来问我们:绣来卖给哪个?

布局市场提升价值为绣娘“圆梦”

罗 宁:绣娘不愿从“兼业”变为“专业”,是因为贵州特色手工业的市场还没有做大做强,无法为足够多的绣娘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说,贵州的特色手工业存在“三缺”:缺人才、缺品牌、缺市场。

缺人才。一是缺乏既了解贵州民族文化,又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熟悉艺术商品业态、具有时尚品味的高端设计师;二是缺乏懂得销售经营,善于利用O2O模式进行点对点、个性化定制的人才。对此,省妇联将目光对准了学院,借助贵州师范大学、安顺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平台,一方面与学院联手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借助专家教授的影响力,为企业联系引进人才。例如,贵州师范大学的张晓松教授在剑河等地开展“锦绣计划”的培训,知名设计师、多彩雪飞公司董事长林雪飞也多次带队到村寨里给绣娘讲课。

缺品牌。“贵绣”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苏绣、蜀绣,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没有品牌,就难以掌握核心价值,绣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例如正在与我们合作的知名品牌SKAP(圣伽步),一个带有打籽绣的手提包售价约为3600元,而这一块绣片的收购价大约只有300元,差价可想而知。打造品牌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与SKAP、爱马仕等知名品牌合作,提升“贵绣”产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在人才培训上下功夫。

缺市场。要让绝大多数的企业和绣娘不愁销路、不愁订单、不愁收入,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省妇联正在与省气象局洽谈,利用贵州农经网的平台开设“锦绣计划”专用窗口,可以与淘宝网进行嫁接。除此之外,我们正在争取在每个高铁站及乡村旅游景点开设“锦绣计划”的实体店,并利用大数据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打造高端定制产品。

总的来说,“锦绣计划”像一根针,力图将“小而散”的特色手工业串联起来,将企业、人才、市场网络其中,共同提升“贵绣”的品牌价值,弘扬文化、造福妇女、助推发展。

(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手工业绣娘锦绣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党旗锦绣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20世纪50年代中共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象认识演进探析
绣娘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鸡迎锦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