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文学编辑中的审美意识

2015-02-28 01:57李利辉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作品主体

李利辉

(湖南卫视 湖南 长沙 410003)

论现代文学编辑中的审美意识

李利辉

(湖南卫视湖南 长沙 410003)

文学编辑是从事文学作品选择、修改、润色和传播的主体。现代文学作品从雏形到最后的出版就是作品的编辑过程。现代文学编辑在编辑活动中必须要具备与作者作品、潜在读者相符合的审美意识,以审美意识为导向,树立文学编辑对作品雏形的认同感,发散思维,加强对作品的判断。本文将针对现代文学编辑中的审美意识进行浅要分析。

现代文学;编辑;审美意识

一、审美意识在现代文学编辑中的重要性

现代文学编辑中,编辑是该项活动的实施主体,他们通常是将自己的审美观念附着到文学作品中对其进行润色﹑加工,从而达到提升作品审美要素,增加文学作品价值,优化文化作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编辑活动实质上是文学编辑将其精神,即审美意识通过“物态化”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编辑出版活动中的设计﹑润色等都是实现“物态化”的手段。审美意识影响着编辑主体对文学作品﹑出版物的“装潢”水准。传播性和教育性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读者们在阅读中注重的是视觉感受,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心理。文学编辑活动中,编辑要注重作品中人﹑物﹑图书版式的审美协调度,从而提升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财富。

审美意识在现代文学编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我国早期著作中提出的有关系统设计理念,将其应用到现代文学作品编辑中也自然是如此。现代文学编辑中必须要具有系统化的审美意识,将审美活动与编辑活动交互融合,审美意识也指导着文学编辑活动的进行。编辑内容要与审美意识的标准相契合,要注重给读者们带来的精神体验,让文学作品内容蕴含更多的精神要素,实现视觉美感和内容美感的统一,真正体现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二、现代文化编辑中需要具备的审美意识

(一)审美健康意识。现代文学编辑中,编辑主体必须要具备审美健康意识,即编辑自身的审美思想必须是正面向上的,从而能够保证文学作品可以正确地引导读者。健康﹑正确的审美意识对于现代文学编辑主体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素质,此外编辑主体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即能够明确辨别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可以出现,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读者倾向于哪种视觉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审美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旧社会所推崇的“三从四德”已经被“女权主义”所取代,文学编辑的审美意识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的审美潮流。此外,对于涉及政治﹑历史﹑科研的文学作品,编辑主体更要发挥实事求是的审美作风,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审美意识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先进性。

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能够帮助编辑主体在现代文学编辑活动中进行作品的优化选择。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出版物中传递正确的审美意识及观念,潜移默化地提高读者的审美鉴赏水平,传递正确的精神理念给读者,实现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

(二)审美创新意识。现代文学编辑中,编辑主体应当具备审美创新意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析。通常情况下,一篇文学作品,编辑主体需要至少阅读两遍,第一次粗略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评估,确保作品的清晰度﹑组织等方面不存在问题。第二次是仔细阅读,实行文学编辑活动,发现需要原作品作者修改的内容。作为编辑主体,其实际上没有权利在原作品中添加自己的东西,他们要做的就是对原作品作者进行适当地引导,将作品变成符合编辑主体审美意识的新作品。此外,编辑主体的审美创新意识还影响着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判断力,预见他们正在编辑的文学作品在未来是否能够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戴维·哈伦》在他风靡全球之前也曾被数家出版社婉拒,直到这部作品碰到了编辑希契科克,其命运才发生改变。这位编辑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创新意识,引导作者进行原作品的重组和修改,最终创造了出版上的奇迹。

因此,现代文学编辑主体必须具备审美创新意识,发挥审美判断力,真诚﹑认真地给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意见,引导作者进行修改,直到作品没有一点点瑕疵或者能够达到作者和编辑主体的要求。

(三)审美策划意识。现代文学编辑活动中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读者们的视觉感受来决定是否需要策划。一般情况下通过选题策划﹑营销策划,能够激发受众们的阅读欲望,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享受。在现代文学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必须要具备审美策划意识,通过一系列的策划活动,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创造文学出版物中的精品,让文学作品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量更多,实现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总结

现代文学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要注重审美意识的主流性,文学作品的最终受众是读者,因此在选择﹑欣赏和鉴别文学作品时,编辑要考虑作品是否能够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现在文学编辑中必须要融入健康向上﹑创新的审美意识,

从而保证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精神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审美涵养。

[1]骆玉安.试论编辑文化素质中的审美意识[J].焦作大学学报,2007(07).

G232

A

1007-0125(2015)08-0270-01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作品主体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