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点燃初中语文魅力花火

2015-02-28 03:01◎朱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文言文笔者初中语文

◎朱 峰

传统文化,点燃初中语文魅力花火

◎朱峰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是语文形成、发展的基础,只有渗透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才更具魅力。因此,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活用材料,开阔教学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例。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可以引入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登高》等诗篇,通过比较阅读与鉴赏,让学生深入了解杜诗的韵味与语言特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等文章时,笔者特别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进行了图片赏析,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敬佩与欣赏之情,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本单元课程的学习中;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是围绕着中华民族各个传统节日进行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印象,笔者在单元课程开始前就引入古代文献、绘画作品以及纪录片材料,凭借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各个民族在节日上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关注点,这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程时更能够身临其境。但是材料的活用不仅需要笔者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主性地探讨。因此,笔者在引入的同时,还注意灵活发问,例如在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时,笔者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耐心观察:以下节日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思考、分析的主动性,提高了材料运用的灵活性与渗透性。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其必须要认识到不同内容的教学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因此自身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禁锢,从而为高效利用传统文化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主动辨识,捕捉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但是可利用的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为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水平,教师必须要提升辨别能力,摒弃糟粕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即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观念等多个角度捕捉文化精髓。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此次课程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诗歌在语言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借助诗歌来弘扬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孝文化。但《木兰诗》与其它诗词相比,其中的文言词语居多,这为学习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意引入了传统孝文化,从道德观念、情感体验入手发掘这篇课文潜在的深意,让学生能够透过课文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在解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揭示了在逐渐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将《木兰诗》中所蕴藏的“孝”更加直观、全面地呈现于课堂上,也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活突出。另外,《木兰诗》虽然歌颂了中国传统美德,但是从中也能看到中国传统制度等方面的弊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笔者亦从中国古代征战、国家征兵的实际历史情况入手,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对文化、习俗产生的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利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应该灵活捕捉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困难。从学生的难处入手、从教学的重难点入手,积极鼓励学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利用的整体效果。

三、开展专题,促进文化渗透

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样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为了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师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自主权、支配权,能够自行搜集传统文化材料,有效促进文化的全面渗透。

以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发生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了解,笔者特意开展了“举人的荣耀与悲哀”这一专题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与举人相关的资料。诸多学生都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通过ppt制作、微课录制等不同方式呈现了所搜集的素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展望,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随后,笔者又开展了辩论赛,让学生围绕“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利弊”进行讨论,在争论中树立合理的史观,并对中国文化制度有一个理性深入的认识。最后,笔者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走上台来说出对话题活动的看法,从而为下次专题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铺垫。这次专题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不仅鼓励了较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从合作的角度入手,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使学生勇于自主理清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发展脉络,从而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范进的悲哀以及当时社会的悲哀,也对《范进中举》全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虽然专题活动的开展能够打破课堂的拘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把握活动开展的度,既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看法,同时还需要协助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动态性、发展性的眼光去为文化渗透融入更多的活力。

四、倡导阅读,提升文化认识

相对而言,中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情感体验水平以及文字功底还有待提高。为了加深中学生的文化认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这里的多读多看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强调“精”、“全”、“准”,即能够围绕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使学生开展课外文本阅读,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笔者结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山海经》等中国传统优秀作品,从而为相关文言文、诗词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八年级阶段,笔者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杜甫的诗词,组织学生去详细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而为本学期开展《桃花源记》、《杜甫诗三首》等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九年级阶段,笔者除了让学生阅读中国经典四大名著外,还让学生去主动探究中国的历史,从《史记》等作品中理清中国发展的整体历程,从而形成一种爱国情感。在一段时间之后,笔者会安排时间随机抽取学生在这段时期撰写的阅读读书笔记或者演讲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其他同学分享,提升文化阅读与学习价值。这种课外性的阅读不仅能够加强传统文化的互通与交流,也能促进思想的传播与互动,为创设和谐稳定、合作友爱的班级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是,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不能过于强硬地要求学生去读书,而是通过游戏、竞赛等展示活动的举行,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阅读,更加主动地去领会与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倡导的目的,才能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为语文教学提供全面的服务。

五、切入生活,凸显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空中楼阁,其不仅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因此,在促进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语文教学课堂的局限,勇于发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语文、文化之间的距离,为继承、发展文化,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特意从生活入手,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找文中熟悉的成语,很多学生通过阅读,直接说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山肴野蔌等成语。这些成语相对于比较晦涩的文言文在理解上更加直接、轻松,因此笔者让学生自己通过上下文内容以及实际生活解释各个成语的含义,并且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能够解释得更加生动、精准。其次,笔者再次组织活动:先对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语句、词汇进行了细致地讲解,随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与之类似的场景,拍摄成照片,让学生点出生活与文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观察自己的周边,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在语句、词汇乃至深意上的认识。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借鉴文言文的叙事方式与描写手法对自己所观察的景物进行描述,提供机会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有效调动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全面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深度。这种突破性的传统文化渗入方式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学生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运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与鼓励,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去发现、去运用,从而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更多鲜活的元素。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弘扬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必须要合理对待传统文化、准确辨识传统文化、积极利用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能够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朱峰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振兴中学523573)

猜你喜欢
文言文笔者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老师,别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