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

2015-02-28 13:09武娇华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丈人颜氏家训三国志

□武娇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

□武娇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汉语重要的质变期,文章从这个时期的亲属称谓词研究入手,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大致有四种发展变化途径:继承、演变、新生和逐渐消失;并对其发展变化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亲属称谓词 演变 新生 一词多义

称谓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日常交际需要,表示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的称人名词,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类。亲属称谓是反映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名称或称呼。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的文化符号,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产生的最原始的表示人类关系的称谓,其他的诸如社会称谓、帝王诸侯称谓、年龄称谓和情感称谓等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而产生的。亲属称谓能系统直接地反映汉民族的宗教观念、婚姻制度、民族心理和礼仪风尚。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说:“中古,即魏晋南北朝,在汉语史的划分中相当于第四期。这个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这么关键的“质变期”,其中的亲属称谓是重要的探讨研究角度。笔者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东晋干宝的《新辑搜神记》(李剑国辑校版)、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试图通过对其中的亲属称谓的研究,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的整体使用情况,对其发展变化作简要探析。

本文拟与秦汉时期相比,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情况大致分为四类:与秦汉时期意义一脉相承的亲属称谓词、意义或用法发生演变的亲属称谓词、新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魏晋南北朝之后不再使用的亲属称谓词。由此来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一、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的亲属称谓

“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是亲属称谓中的十个基本词,这类称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繁而且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语义稳定。

“父、母、夫、妻”是建立在婚配关系上的亲属称谓词。“父、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母,牧也。从女怀子形。一曰像乳子也。”其实,这两个称谓词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从上古到中古,它们的意义未变,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亲属称谓词,如《世说新语》中“父”出现了75次,“母”出现了70次。“夫”,《仪礼·丧服》解释为:“父者,子之天。夫者,妇之天。”“妻”,《说文》解释为:“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中从又。又,持事,妻职也。”这两个称谓词使用也很频繁,如《新辑搜神记》中“妻”出现了48次。

“子、女”是建立在生育关系上的亲属称谓词,在家庭范围内,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且语义亘古未变。“兄、弟、姊、妹”是建立在年龄长幼关系上的亲属称谓词,《尔雅》释“兄”:“男子先生为兄。”《释名·释亲属》释“弟”:“弟也,相次第而生也。”由兄及弟,出生顺序使然,“姊、妹”的语义也是这样。“兄、弟、姊、妹”这四个亲属称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语义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

二、秦汉之后语义或用法发生演变的亲属称谓

每个时期的亲属称谓词都会受到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语言演变等诸多外部因素及自身内在因素影响,而使称谓词在语义或用法上发生嬗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有其独特的演变特点,对后世的亲属称谓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亲属称谓词进行分析。

叔,《尔雅》:“夫之弟为叔。”可见魏晋前,“叔”指丈夫的弟弟,而魏晋时期用来称呼父亲的兄弟,如:“此二人云:‘亦可强逼。念汝能事叔父,当为汝活之。’遂不复见。泰觉,叔乃瘥。”(《新辑搜神记》卷八)“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世说新语·赏誉》)

丈人,本来只是对老年男子的敬称,《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何晏解释此处的“丈人”为老人。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丈人”用来指称自己妻子的父亲,始见于“臣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可见在魏晋之前,妻子的父亲被叫作“舅”,《三国志》中“丈人”的用法是“岳父”义的起源。

侄,原作“姪”,通称男女。以魏晋为界。魏晋以前,“侄”只是女性对兄弟的子女的称谓,如“谓吾姑者,吾谓之侄”(《仪礼·丧服》),男性则称兄弟的子女为“昆弟之子”;魏晋以后,无论男女,都把兄弟的子女称为“侄”。如:“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多呼为侄。”(《颜氏家训·风操》)再如:“怪其如此,于是还家赍粮,命子侄持斧以伐之,树微有血。”(《新辑搜神记》卷十五)“其诸子侄悉处列位,为扬土豪右。”(《三国志·吴志·周鲂传》注引《晋书》)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新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

所谓新生的亲属称谓词,指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有的旧词进行组合、借用或转化而产生的具有称谓义的词。这类新生的亲属称谓词在当时的文献中很多见,如表示祖辈亲属称谓的“族父”;表示父辈亲属称谓的“舅母”;表示同辈亲属称谓的“夫死父”“同堂姊”;表示子辈亲属称谓的“外甥”“族孙”等。下面笔者着重分析几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生亲属称谓词。

侯,本来是一种封号,在我国先秦有关爵位制度的文献中,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侯”用来指称父亲,见于“愿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其实,“侯”前加“尊”表示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常用的称谓形式。如:“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世说新语·言语》)“后有一师过其家,语二儿云:‘君尊侯有大邪气。’”(《新辑搜神记》卷十八)再如:“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何时)顾宅?’”(《颜氏家训·风操》)

耶,本来只是一个疑问语气词,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假借来指称父亲。如:“梁世费旭诗云:‘不知是耶非?’殷沄诗云:‘摇飏云母舟’简文曰:‘旭既不识其父,沄又摇飏其母’。”(《颜氏家训·文章》)这是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亲属称谓词,因为之后新创了“爷”字来代替“耶”,清代梁章钜在《称谓录》中指出“古人称‘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爷’”。所以,我们所熟知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中的“爷”本当作“耶”。

阿翁,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偏口语化的亲属称谓词,既可用来指称祖父,也可用来指称父亲。如:“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世说新语·排调》)此处指的是祖父。而“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三国志·魏志·武王世王公·赵王干传》注引《魏略》)这儿的“阿翁”指的是父亲。笔者认为,“阿翁”既可用来指称父亲,也可用来指称祖父,这种现象可以用伍铁平先生提出的“从父称谓”理论来解释,其核心就是效仿,儿子效仿父亲对祖父的称谓,“阿翁”才有了“祖父”这一义项。

四、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逐渐消泯的亲属称谓

魏晋南北朝之后,有些亲属称谓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进步而逐渐消泯、不再使用,成为古语词。倒如“女子子”指“女儿”,源于先秦的《仪礼·丧服》“女子子在室为父”。《颜氏家训·风操》中也有使用:“凡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则已次第称之。”但在魏晋之后,用例逐渐减少,后世少见。再如“娣婿”“友壻”“假母”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时期的亲属称谓词都是对前一时期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婚姻状态等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核心亲属称谓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甲骨文作为最早的中国文字系统,出现了“祖、妣、父、母、公、兄、弟、妹、妇、妻、子、儿、甥、侄”等亲属称谓。而这些基础的亲属称谓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继承,表现出了极强的稳定性。

2.亲属称谓词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特别是单音节称谓词。比如在称谓词“兄、妹”等前加“外”,以表示亲疏有别、宗亲和外亲有区别;在“母”前加前缀“阿”或“老”,使亲属称谓的口语化色彩加浓,表示关系的亲切。

3.亲属称谓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即同名异指。“阿翁”既可指称父亲,也可指称祖父;“丈人”既可是对年老男子的泛称,也可专门指称妻子的父亲;“姑”既可指称丈夫的母亲,也可指称父亲的姊妹,等等。这种现象从侧面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的丰富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方面,限于笔者能力,只能留待以后学习探究。

[1][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小莘.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J].古汉语研究,1998,(2).

[3]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2.

[5]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刘丹青.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J].语文研究,1983,(4).

[7]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J].中国语言学报,1984,(2).

(武娇华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猜你喜欢
丈人颜氏家训三国志
颜氏家训
母亲节感怀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大话三国志
“丈人”未必是“岳父”
《颜氏家训》的外译流传情况
“丈人”未必是“岳父”
“丈人”未必是“岳父”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