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恩来现代化思想的承前启后作用——基于同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的视角

2015-02-28 23:41
关键词:周恩来

徐 行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试论周恩来现代化思想的承前启后作用
——基于同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的视角

徐行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周恩来的现代化思想发挥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在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核心内容、实现方式等问题上与毛泽东有着共同的认知和探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同时,他提出的以现代化建设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制定分步走的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科技的现代化等正确主张又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周恩来在担任政府总理期间,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至今,其现代化建设思想对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仍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

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周恩来的现代化思想发挥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在分析周恩来现代化思想对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深入阐明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周恩来的现代化思想在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都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思想既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发展,同时又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定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今天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周恩来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最主要成员,周恩来和毛泽东共同领导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的现代化思想中有许多相同之处,许多正确的主张是他们在领导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共同提出来,是周恩来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补充的。他们的现代思想的共同之处和周恩来的丰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们都怀着振兴中华的宏愿,提出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建设构想,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愿望。

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努力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阐明:计划用几个五年的时间,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农业型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毛泽东还对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如何实现作了初步设想。他认为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一化三改”运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周恩来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他对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步骤也有自己的思考。1954年,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明:“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176周恩来对于科技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认识最为深刻,他认为科技现代化是四化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关于现代化战略发展的步骤,他提出:“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563

第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将人民的需求和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是他们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早就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1094-1095他认为共产党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想些什么,要了解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

周恩来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目的就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周恩来终生都在用实际行动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他们都认识到,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的差别只是认识的程度和深度有所不同。

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强调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大兴调查研究,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好。他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3]633正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国情有清醒的认识,他提醒大家要经常想到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经济上相当落后的穷国,“要使我们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4]795-796。

周恩来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他始终强调“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各部门订计划,不管是十二年远景计划,还是今明两年的年度计划,都要实事求是。”[1]252“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1]278周恩来一再提出各国的建设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奋斗目标。历史已充分证明,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乎国家的兴衰盛亡。

第四,他们都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一方面立足于本国实际,走自己的路;一方面对外开放搞活,学习和利用一切人类先进文明成果。

毛泽东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他主张中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不能随意照搬照套他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但是他也反对闭关自守,建国之初他就向全世界声明:“中国人民愿意同全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5]1466如何处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呢?毛泽东提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2]1016他为我们党和国家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6]423。周恩来对毛泽东这一思想完全赞同,他阐述得更透彻:“以国内力量为主,即自力更生为主。小国应该这样,有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更应该这样。毫无疑问生产建设上要自力更生,政治上要独立自主。”[1]30周恩来还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思想。由于国际经济交流日趋紧密,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往来已不可避免,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对外交流,需要充分利用外援。另一种错误就是全面依赖外援的思想。周恩来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必须去掉依赖思想。1964年12月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阐明:“自力更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中国人民不是懒汉懦夫,过去没有,今后也决不会依赖别人过活。”

第五,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设想。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乃至到现任国家领导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发现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调整的主张。他对国家制订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收购产品,将工厂统得过死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把什么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和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统得过多过死,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因而提出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7]31-32毛泽东还对我国经济体制中的所有制模式进行了思考。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与民建、工商联负责人黄炎培、陈叔通等人谈话时指出:“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营投资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6]387

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规划设计者,周恩来对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感受最深,他在不断的思考,力图克服这些弊端。他在制订“二五计划”时提出,要适当地给地方一些自主权,“因为地方比中央更接近企业和事业的基层单位,更加接近群众,也更加容易了解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地方的权限,就能够更好地把地方上的一切力量,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1]315。他认为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与地方的适当分权,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和广大人民发展生产,加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更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周恩来还注意到企业的自主权问题,他指出:“不能只照顾国家,不管一个个小的生产单位”,“必须给一个单位以一定的自治权利,给每一个劳动者以应得的福利,给它以一定的机动范围,使其经营性不受阻碍”[8]572。另外,周恩来还对我国的经济所有制形式作了思考。他指出:“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他认为这可以在工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实行开展,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大型企业由国家开办;小的企业、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采取自负盈亏得办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1]350-351。他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拓了思路。

综合分析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我们看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有许多共识,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大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上,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具体表现:在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方面,周恩来始终持谨慎态度,主张稳步前进,而毛泽东主张建设速度要大大加快,错误地批评了周恩来的“反冒进”;在经济建设的具体指标方面,周恩来一贯主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毛泽东急于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鼓励制定高指标,积极提倡大干快上,要在全国迅速形成“大跃进”的局面;在农村所有制结构方面,周恩来主张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经济为补充;以计划经济为主体,以市场调节为补充,毛泽东主张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大搞平均化;在工资福利制度和物质奖励方面,周恩来很早就提出“劳资两利”的主张,他认为 “必要的奖励政策不能叫物质刺激”[9]459。毛泽东重视精神奖励,“政治挂帅”,反对等级化。

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差异,但总体看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现代化思想可以说是互为补充、共同完善的,也可以说这一思想是毛泽东的宏伟设想和周恩来等人的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其中,不可否认的是周恩来有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付诸实践、努力传承、不断创新之功。

二、周恩来现代化思想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影响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主要奋斗目标。周恩来与邓小平两位历史伟人,皆对四个现代化的模式、基本内容、实现路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践证明任何一种伟大理论,既是对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思考,又包含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继承。正是有了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实践,才使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了更加牢靠的根基。周恩来提出并作过一定尝试的许多正确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邓小平的继承和创新,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周恩来的现代化思想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主要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周恩来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非常重视。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在整个国家工作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9]133“一五期间”,他积极筹划和领导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但是,1958年的“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不平衡和异常的困难,打乱了他原来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部署,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抓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但60年代初国民经济一有好转,他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明确提出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0]696。十年动乱中,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四化建设皆遭受重大破坏,但在“文革”后期,邓小平顶住四人帮的压力,坚持抓经济整顿工作,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着周恩来的宏愿。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得以将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思想付诸实施。他号召全国要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二)设计制定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部署

周恩来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和领导全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即:第一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国际强国,使我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0]696。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战略部署,周恩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可惜由于当年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终成遗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努力实现着周恩来的宏伟遗志,他根据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以1980年为基数,到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让大多数人摆脱贫困。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 000美元,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第三步,在21世纪中叶之前,使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达到4 000美元。邓小平认为“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1]226。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邓小平的伟大战略部署下顺利开展起来。至今,邓小平制定的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两步,到20世纪末,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和小康,进入21世纪我们再用几十年时间将走完第三步,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现代化将最终胜利建成,周恩来、邓小平的遗愿最终一定会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

周恩来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深深感到科学现代化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他将最初提出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他认为文化本来应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技术”与“科学”是紧密相关的。因此他一再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0]5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发展了周恩来科技现代化的思想,他根据时代特征和需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成为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远见卓识,他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他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中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邓小平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增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的作用明显表现出来,各行业现代化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

三、周恩来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意义

周恩来杰出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对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新情况、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他们也不可能都分析的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受时代的局限,他们工作中也会有失误和不正确的认识。但值得肯定的是,周恩来在担任政府总理期间,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和探索,留下了许多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珍贵的、闪光的思想主张。如: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国民经济建设要根据国情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经济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化建设既要自力更生为主,又要争取外援、积极吸收与利用外资,等等,这些都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理论和现代化建设主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源泉。

周恩来提出的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至今仍在闪闪发光。周恩来提出并努力为之奋斗的许多正确思想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当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周恩来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和早期探索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深邃的启迪。

首先,要正确认识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密切相关。

周恩来的现代化思想最早源于工业化思想,并随着建立完整大工业体系而逐渐发展成熟。 最初周恩来提出的工业化是以苏联为标准的,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当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时,国家就实现了工业化,就可以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但是,在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周恩来感到前苏联的工业化标准过于简单,他提出要把我国“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9]225。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中,周恩来开始探索更加全面均衡的现代化目标体系,逐步勾画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愿景,即从单纯的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逐步转变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现代化并进的长远目标。伴随着这一转变,周恩来又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前景。为了防止重犯苏联“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的错误,周恩来从最早提出的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发展到建立一个包括各行业在内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再进一步发展到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长远奋斗目标。

周恩来还阐明了工业化建设和其他几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他一贯坚持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建国初期他就提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9]9-10他揭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指出:“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9]136周恩来的这些思想主张,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其次,要解放思想,积极对外开放,勇于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新中国建立起始,周恩来就曾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要善于利用资产阶级,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合作。当年虽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周恩来提出可以私营经济作为国营经济的补充,发展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他认为,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应该允许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周恩来的这一正确主张在当时极“左”的形势下没有完全实现,但他的思想光辉仍闪闪发光,对指导我们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仍有深刻的启迪。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加速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必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破除一切僵化的保守的观念,善于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更需要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向型经济作有益的补充。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私营经济使国家增加了税收,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在华投资的国外企业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归根到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总之,周恩来当年提出的要敢于和善于学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主张,对我们今天在现代化建设中解放思想,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最后,要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针。

在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周恩来根据我国生产力相当落后的现状,客观冷静地分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落后,工业上要赶上苏联的水平,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若按欧美发达工业国家的标准,中国的工业化“要半个世纪才能赶上先进的国家”[12]290。周恩来在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谆谆告诫大家:“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的算一算,确实不能提。工业建设可以加快,但不能说工业化提早完成。”[9]190在实践中,他多次强调:不要急躁冒进,要尊重客观事实,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一五”时期,面对经济建设获得的巨大成就,周恩来并没有盲目乐观,头脑发热,而是冷静地思考分析各种情况,及时提醒人们,“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应小心谨慎”,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乱加。

周恩来一贯主张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超英赶美”的“大跃进”时期,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辞职的危险,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12字箴言[9]349。这与当时的急于求成,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高速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凸显出周恩来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惜的是50年代末,由于极“左”错误思潮的影响,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上犯了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发展钢铁业、盲目追求高速度等错误,结果使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历史证明:极“左”的错误思想和路线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和灾难往往比右的错误更严重。今后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特别防止急躁冒进等“左”的错误倾向再发生,要大胆探索可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同时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持续发展,稳步前进。

进入21世纪10年代中叶,中国面临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在全面对外开放,深化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有信心把周恩来等领导人当年提出的现代化的宏伟梦想变为现实,并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为实现这一伟大而艰巨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刘自强)

On the Pivotal Role of Zhou Enlai's Ideology on Moderniz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ose of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XU Xing

(Zhou Enlai Government Management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On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New China's modernization,Zhou Enlai's ideology served as a pivot in link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Sharing the common cognitive and exploration with Mao Zedong in the goals,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s,his ideology on modernization not on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o's thought but also initiated Deng Xiaoping Theory in such aspects as taking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ral work,making the "step-by-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inking highly of technological modernization.During his period as the Prime Minister,Zhou Enlai had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in searching for a suitable path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What he proposed is still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inspiration to promoting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even up to now.

Key words:modern thought; Zhou Enlai; Mao; Deng Xiaoping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5)03-0005-06

作者简介:徐行(1960- ), 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周恩来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28

猜你喜欢
周恩来
论周恩来对新四军的卓越贡献
浅谈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周恩来与王云五关于宪政的共识
抗战时期周恩来与海外统战工作
论周恩来国际关系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