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理念转变

2015-03-01 15:05柯开迪
生产力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区域化国际化货币

柯开迪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人民币普遍成为被其它国家和地区接受并用于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等国际货币职能的过程。在逐步上升的中国经济实力及不断扩大的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下,人民币正在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会深远地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会给世界经济秩序带来极大变化。201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对《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加以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人民国际化指数RⅡ已经达到1.96%,相对往年上升明显,远远高于2013年年初的0.92%,在2013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推动因素很多,而中国经济正在向经济强国迈进是最根本原因。2014年初,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已经上升至12%,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左右。伴随经济发展步伐,人民币正在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而任何一种世界货币都必须经受住市场选择与竞争,从当前中国发展潜力和目标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战略意义

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战略意义,首先表现在其促进经济发展及增强经济实力方面。一国经济的发展与货币对外开放程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开放程度与两国间贸易的顺畅度成正品,开放程度越高越能推动一国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在贸易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随之出现快速增加的还包括对本国货币的使用次数与量,从而促进他国对本国产生更强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国贸易水平,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中国虽然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已经是发展中国家里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不仅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使中国早日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迈进。

其次,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更快地提升,使中国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大话语权。我国经济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实力仍然有较大差距,相对这些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中国也相差甚远。但当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世界各国都会随之加强对中国的依赖性,在此过程中我国即可拥有对世界货币进行自主发行与调节的权利,这种结果无疑会促进中国国际地位向更高的地位提升,从而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掌握更主动的话语权。

再次,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能够促进外汇储备的减少,对外汇风险降低有重要作用。据央行2015年1月15日发布的《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年末,我国在外汇储备方面的余额为3.84万亿美元。长期的国际贸易顺差位置,使得我国累积了巨额外汇储备,很容易因外汇汇率的变化而被波及。人民币国际化则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很多外贸计价与结算方式,对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少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外汇风险。此外,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还能促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对人民币流入依赖性较强,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必然会实现人民币流出和回流,这就对我国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这点来说人民币国际化间接地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

二、人民币向国际化转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一直不断扩大着对外开放程度,GDP增速很快。总体来说,国内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有效控制下一直比较稳定。正在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汇率体制,以及2012年对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废除等,都表明人民币向国际化转变的基本条件已经日渐成熟。在人民币向国际化理念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有关机遇的具体表现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国家由于储备了大量美元而使其国家资产受到极大影响,面对这种明显的负面局势,为了最大化降低金融危机冲击所带来的损失,很多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元储备,对外汇储备策略进行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将储备资产多元化作为各自外汇储备目标投向,开始考虑将其他最具保值、升值潜力的币种加入储备中。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虽受到一定影响,但人民币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出现逆市升值之势。且从中国对实际经济的各种投资长远结果来看,人民币保值和增值空间较大,这一预见性将会促使更多国家在资产储备方面倾向人民币,大大增加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可能性。面对金融危机恐慌,新经济体中美元大量流出,当美元无法再作为支付手段时,那些与我国有着密切贸易关联的国家为了与我国顺利展开贸易就必须选择新的结算方式,这就为人民币这种结算方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和有利条件。

AB股因为一些历史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分流,这一问题的解决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而当人民币可以实现资本项下的完全自由兑换时,则会促进AB股的合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其实现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从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对其的顺应,AB股的合并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要,对人民币向国际化转变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除了这些,我国正在以极快速度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转变带来了一定机遇。近期海关总署公布的有关2013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2013年达到了4.16万亿美元,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排在第一位,这种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2009—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始终处于稳步增长中(见图1)。数据表明,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目前我国占有较高地位,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利,同时会促进人民币在国际中分量的提升,有利于推动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

图1 2009—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情况

(二)有关挑战的具体表现

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面临的挑战,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对其推进步伐的制约上。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受益并不完全理想。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导致我国企业大多只能从事加工附加值产品,收益分配比发达国家自然要低很多,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较难出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而对我国国际话语权及企业谈判地位的提升产生制约影响。

“对外开放”方针政策提出和实施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一再提高,境外人民币流通量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影响下随之增加,人民币逐渐开始走向区域化。

中国央行1月份公布,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达6.55万亿元,相比2013年大约增长了57%。在贸易使用次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随之增加的还包括人民币跨境使用量。在资本账户项目方面,我国目前仍然站在一种受管制状态下,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若对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是一项很大挑战。资本一旦开放,就会要求本币可自由兑换,我国境内便需要允许境外货币的自由出入。但如果境外大量撤资情况在短期内出现,而国内却难以对外进行偿还时,就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可能会致使国内爆发金融危机。当贸易项下流出越多,便会大幅增加境外积存的人民币,如果人民币缺少回流到我国的畅通渠道,就会降低境外人民币的吸引力,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影响国内金融发展。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控难度。从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理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不会在实现国际经济目标、独立的货币政策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及稳定的汇率,对其中两个目标同时满足即会达到上限。本国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必然会被冲击,不可避免地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也会被影响,从而增加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控难度。

三、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理念转变正确过程

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对实践预期效果的达成往往具有推动作用。从一定意义看,人民币国际化理念认识的正确与否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作用。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理念转变正确过程应该如下:

(一)对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利益问题正确看待

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对中国长远利益和核心利益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软实力逐渐增强的一大标志。相对其它国家,我国属于出口大国行列,除了投资大、出口多外,我国在美联储的负债存入相对来说也较可观。在相应的区域范围内或在国际上,如果人民币无法对其计价、交易和储备功能进行充分发挥,成为一个实至名归的经济大国对中国来说将会很难,中国对国际经济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不可能真正地拥有。面对人口多、发展快、资源不多且对出口极度依赖的各类状况,中国将很难适应。

历史发展证明,汇率大战是现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战争通常表现在货币上。作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对我国金融安全维护有重要意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财务损失至少45万亿美元,而其罪魁祸首之一,就是美元的发行“特权”。美国拥有世界主权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超强,华尔街金融散发出来的强大魅力,均使得境外美元纷纷心甘情愿地投入支撑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超前消费的怀抱中,成为其埋单对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虽然同样受创,却远不如全球范围的受创。不得不承认,美元问题所体现的是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全球诚信度,但美元国际化地位至少使其国内受损并没有那么严重。当然,基于该种情况,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由此成为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从这种经验来看,中国必须正确看待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利益问题,认清人民币国际化的双面性,及时抓住机遇将挑战化为动力,推进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

(二)对货币区域化、国际化及其意义有明确认识

从我国当前发展具体情况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短期过程。人民币除了在本地成为主要结算方式,还必须扩展到本区域,最后才能发展到全球范围内,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的演进程式,简单说就是从周边化到区域化再到国际化,属于长期动态过程。货币区域化作为周边化与国际化的中间环节,主要指特定区域内的货币国际化,与此同时这一过程还会向区域性国际货币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货币区域化除了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持外,还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安排,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推行货币国际贸易结算等。作为区域化的更高层次,货币国际化代表着在国际范围内计价、结算等业务中该国货币均占有较大比重,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货币周边化及区域化基础上的。由此可以看出货币区域化以货币周边化为铺垫,而货币国际化则是立足货币区域化基础的地域及功能扩张和延伸。货币区域化除了是货币周边化的一种自然演进,同时是必不可少的可促进货币国际化实现环节。所以,在人民币从区域到国际化的理念转变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民币的区域化。

(三)对货币区域化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的关系进行理清

在很多人的理念中,往往会将货币区域化国际化等同于货币自由兑换,认为货币国际化的推进层次绝对化地受制于货币自由兑换程度,国币货币必须与自由兑换货币保持在同一节拍,这种理念无疑是错误的。立足理论来说,货币的自由兑换主要指对各种货币资产的国际国内转移和兑换,政府不会给予任何限制设置。但立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方面的规定来说,其实还有一个标准存在于具体的实施中,即没有明确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付和转移汇兑限制,且没有做出类似的明确定义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上。在《基金协议》书中,明确规定对资本项目下资本转移的方式,不同于经常项目交易的国际支付必须是“自由的”这一点,当处于必要的情况时对资本流动成员股可实施有条件的管制。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货币的国际化并不会要求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完全重合。

通过发展进程经验可以得知,一国经济的跨越发展、放松金融管制直接关系着其货币的区域化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放松外汇管制更是与货币的区域化国际化的具体内容有重要关系。英镑作为20世纪的国际货币,最终还是输给美国的崛起,美元将其国际地位取而代之;综观世界货币,能够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达到20多种,却仅有7—8种被作为国际货币,这也是最好的证明。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理念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货币区域化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的关系进行理清。虽然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自由兑换发展阶段,但其在亚洲区域内已经实现较大规模的流通和使用。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转变来说,综合竞争力是其主要依靠,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公信力,也是其向国际化转变的依靠。我们在对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研究中,当然不能摒弃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但需要认识到两者并不需要完全“同步”,货币的可兑换并不是其国际化的充分条件。

人民币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所显现出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对人民币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转变有正确理念和认识,决不能等闲视之。

[1]谭秋月.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综述及未来研究方向[J].时代金融,2011,12(15):33-35.

[2]邱兆祥,安世友.国内人民币国际化领域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3,12(12):67-68.

[3]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1):101-103.

[4]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2):55-56.

[5]王小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1,3(3):98-99.

[6]谢丹凤.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J].经济视角,2011,5(9):40-43.

[7]楼俊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7-18.

[8]张宝丹.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2-23.

[9]宋晓玲.国际货币替代的“倾覆效应”:理论与历史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1,3(10):119-120.

[10]崔阳.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2):27-30.

[11]陈江生,丁俊波.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途径的几点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1):5-6.

[12]汤健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及策略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47-49.

猜你喜欢
区域化国际化货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的货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古代的货币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