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交流成为教学的平台

2015-03-02 00:48广西象州县城东小学545800陈介现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5期
关键词:因数用水量圆柱

广西象州县城东小学(545800) 陈介现

课程改革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法,主张把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作为教学的平台,将“看、听、想、讲、问、动、静”七字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时的进取和自由不冲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对话交流是教学的“催化剂”

对话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而且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一些数学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学无兴趣、听而无味,这时教师就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让无声的课堂变为有声的交流。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由于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理解不透,不能区别它们的特征,所以觉得这样的学习枯燥乏味。教学时,教师可先写出一些乘法算式中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如 1=1×1、2=1×2、3=1×3、4=1×4=2×2、6=1×6=2×3 等,让学生细心去观其因、看其中、探其果,再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式子中分别有几个因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算式中不仅有一个因数的、两个因数的,还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产生兴趣后,教师便可提问:“一个因数的式子有什么特征?”这时学生的胆量大了起来,回答的声音更大:“它本身。”教师再问:“那么,两个因数指哪两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指1和它本身。”看到学生对答如流,教师追问:“什么情况下才出现三个因数?”学生很快得出:两个因数以上的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上述教学中,对话交流成为教学的“催化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二、对话交流是教学的“调味品”

一堂课,不可能全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需要进行对话交流。对话需要问,需要答;交流需要听,需要想。为实现教学目标,以对话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极佳的选择。

例如,教学“圆柱体积”一课时,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完成教学,即教师先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图形的特点。当学生对图形基本感知后,便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问:“当把圆柱细细分成若干份后,其展开图近似什么图形?”学生答:“像长方体。”教师接着问:“请大家分别比对一下,圆柱的底和长方体的底以及它们的高是怎样的?”学生很快明白,原来圆柱的底相当于长方体的底,它们的高不变。教师再问:“长方体的底是一个长方形,其面积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对吗?”学生答:“是。”教师追问:“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什么?”……后来很多学生都能通过比对长方体和圆柱的底、高,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个结论。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获得新知。

三、对话交流是教学的“护身符”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把握知识是一种最有保障的教学法。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可采取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知识要点。课始,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家去年四个季度用水量分别是123吨、178吨、196吨、163吨。小明家去年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很多学生列式解答为(123+178+196+163)÷4=165(吨)。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问:“123吨、178吨、196吨、163吨分别是几个季度的用水量?”学生回答:“分别是4个季度的用水量。”教师接着问:“那求出来的165吨是几个季度的用水量?”学生答:“是一个季度的用水量。”教师再问:“一个季度的用水量能代表一个月的用水量吗?”学生终于醒悟:“不能。”于是,不少学生认为至少还要除以3,因为一个季度有三个月。通过这样的问答,不仅让学生在质疑中验证自己的结论,而且在质疑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对话交流是教学的“储存器”

学习需要积累,只有掌握和巩固知识,学习才算是达到目的。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反馈,这里也可以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例如,在引导学生总结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表扬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你们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把握得很到位,解答的思路也很清晰,大家还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吗?”生答:“想,请老师出题目。”师:“好样的,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样既给学生启发、鼓励,又使学生有目的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新知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总之,对话交流是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探究和掌握知识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因数用水量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因数是11的巧算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