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民工生存状况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2015-03-03 03:4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市民化郑州市

郭 之 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河南省农民工生存状况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郭 之 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通过对郑州市五区1650名农民工生存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存在有农民工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找工作压力大,就业渠道单一;住房条件差,急需提高居住质量;自身认同感低,不利于融入城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完善农民工住房制度、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等,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以改善我省农民工生存状况。

农民工;生活现状;影响因素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也指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实际生存状态如何,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就成为实现“市民化”不可绕开的问题。为了真实了解河南省农民工生存状况,我们以郑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郑州市二七区、中原区、郑东新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等五区农民工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收回1758份,剔除回答不规范、不清楚的无效问卷108份,对其中的1650份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问卷涉及郑州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居住情况、自我认同情况等内容。本研究从相关文献及调查问卷数据出发,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郑州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而发现郑州市农民工生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 郑州市农民工生存现状

(一)郑州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样本结构

本次调查仅限郑州市60岁以下农民工,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3.6岁,其中男性占62.97%,女性占37.03%。 1650个有效样本中,45.45%的被调查者为21-30岁,31-40岁的占30.79%,41-50岁的占18.55%。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分别占1.82%和3.39%。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21.82%,高中及中专文化水平的占到所有被调查者的44%,其余34.18%的农民工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见,郑州市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为高中和中专文化水平。

2.婚姻、子女教育及户籍情况

参与调查的郑州市农民工当中,已婚的占70.91%,离婚的占2.91%。在已婚和离婚的农民工范围内,无子女的占11.66%,有一个孩子的占49.4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占38.92%。对于孩子的上学问题,43.64%的被调查者的子女在郑州市上学,其余的没有在郑州市上学。问及不在郑州市上学的原因,有38.58%的认为上学费用过高;认为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的占29.96%;另外还有13.79%的被调查者的子女需在户籍地参加高考而没有在郑州就学。

户籍方面,10.36%的被调查者具有郑州市常住户口,具有郑州市暂住户口的占29.27%。非郑州市户口的被调查者中,农业户口的占38.91%。值得注意的是,所调查的样本中,有14%是省外户口,说明随着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正在吸引大量的省外劳动力,逐步成为劳动力输入城市。

(二)郑州市农民工工作情况

1.工作和居住时间

总体而言,农民工在郑州工作平均年限为5.72年。如图1A所示,工作时间为1-3年的占31.45%, 但工作3-4年的仅占16.42%,然而工作时间5-9年的农民工的比例达到26.85%。另外,工作超过20年的仅占0.30%,没有工作时间超过25年的农民工,这一方面和本次参与调查的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可以从侧面说明返回家乡是大多数农民工的最终选择。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农民工在郑州的居住时间,如图1B所示,大部分农民工在郑州居住时间都在十年以下,51.82%的农民工在郑州的居住时间不足5年。如果按照居住10年以上为定居并算做农民工“市民化”,即留在城市,那么目前郑州的农民工“市民化”比例仅为20.24%。

图1 郑州市农民工工作、居住时间

2.每周、每日工作时间

我们进一步统计了农民工周工作时间和日工作时间。总体而言,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79.82%的农民工周工作时间超过5天, 29.21%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日。同时,日工作时间方面,64.55%的农民工每日工作时长都在8-10小时。

表1 农民工每周、每日工作时长

3.打工渠道

调查问卷中农民工打工渠道一项为多选题,选项设置了政府组织、亲友老乡推荐、培训机构推荐、厂方招工、服务组织介绍、网络报纸等,被测试者的答案非常集中,61.58%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亲友老乡推荐,另外有23.52%的被测试者选择了网络报纸推荐,只有5.52%的被测试者是通过厂方招工方式找到工作的。数据说明农民工找工作的渠道非常集中和传统,大多是通过亲友介绍,同时应注意到通过网络报纸找工作的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4.职业范畴和工作满意度

农民工的职业范畴方面,制造业的占12.91%,建筑业的占26.12%,服务业的占29.82%,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占13.21%,批发零售业的占3.21%,普通文员占7.88%,个体户占6.85%。数据表明农民工的职业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工作满意度方面,14.24%的表示满意,37.76%的表示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占48.00%。被问及不满意的原因,48.60%的农民工选择工资少、待遇差,28.16%的农民工选择工作强度大,20.44%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前景。可见,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仍集中在待遇、工作内容及前景等三方面。

(三)郑州市农民工生活情况

1.居住环境及居住条件满意度

经过本次调查发现,32.06%的农民工住在单位集体宿舍或工棚,22.24%的被调查者与人合租,36.06%的被调查者自己租住,还有3.28%的被调查者无固定居所,其中只有6.36%的农民工自己买房。调查结果显示,租房仍然是现在农民工的基本居住生活现状,如果说买房被认为是在一个地区定居的重要标志,那么郑州市农民工离“市民化”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目前居住条件,有64.73%的农民工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40.54%的被调查者是因为租房费用高,38.86%的被调查者认为租住条件差。由此可见,过高的租房费用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住房条件的主要因素。

2.农民工的收入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0.18%,1000-1999元的占30.48%,2000-3000元的占46.01%,3000元以上的占23.33%。对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认知情况,被调查者中仅有2.3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收入水平较高,认为自己收入水平一般的占42.48%,认为自己收入水平较低的占45.09%,认为自己收入水平很低的占10.13%。农民工对自身工资的评价仍不高,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工资水平中等偏下。综合农民工职业范畴、类型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长时间、大强度的工作特点使得农民工不满足于工资现状。

3.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及其休闲活动

对于农民工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49.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收入,可见收入仍然是农民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其次,选择子女上学问题的占18.48%;排名第三的为工作稳定性,占15.27%;选择住房的排名第四,比例为12.30%;选择医疗保险与其他的分别为3.26%和1.24%。可见工作收入、子女入学及住房是郑州市农民工普遍关心的问题。

工作之余,农民工的休闲活动方式也相对集中。上网的占42.73%,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农民工生活之外的重要休闲方式。此外,打牌下棋的占19.70%,逛商场、公园的占17.03%。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学习培训的仅占5.88%,说明农民工的自我培训、自我提高意识不高。

4.农民工社会交往情况

农民工日常交往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农民工平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亲友及老乡,仅占8.1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当地人有交往,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郑州市的生活。同时,被问及与当地人交往时,55.76%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与当地人很少交往、关系一般。说明农民工的生活与郑州市当地人的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

表2 农民工社会交往情况

(四)郑州市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情况

调查者的自我认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真正留在城市,从而完成“市民化”的转变。对于这个情况,笔者设立了如何看待自己身份、对当地人的印象等问题以期反映出郑州市农民工的心理认同情况。

1.农民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定,反映出农民工对自己的心理预判。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与当地人没有区别,更有24.55%的人明确表示在郑州工作几年就返回原户籍地。有17.64%的被调查者表示,虽然不想回农村,却也无法留在城市。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农民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2.农民工对当地人印象、家乡与打工地的区别及融入城市的主要困难

对于当地人的印象,认为当地人热情友善的占37.70%,认为自私冷漠的占20.73%,认为当地人歧视外来人口的占12.30%,没好感的占29.27%。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当地人并不友好,这样对他们的心理认同及融入城市都有不利影响。

对于家乡与打工地的区别,认为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别是最大问题的占53.09%,其余的认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工作态度不同的占16.51%。可见,在农民工心中,家乡和打工地最大差别依然是经济水平。

至于融入城市的主要困难,题目设置为多选题。被调查者的选项也较为集中。选择没有归属感的占50.28%,认为就业机会不平等的占32.51%,认为自身条件不足的占24.42%,认为户籍制度限制和当地人排斥的分别占12.55%和8.18%。可见,最大问题是农民工自身对打工地的归属感低。

3.农民工留城意愿、不在城市定居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63.45%的农民工表示想留在郑州,17.16%的农民工表示不想留下,19.39%的农民工表示无所谓。不在当地定居的原因也较为集中,主要是城市生活费用太高,没有住房。详见表4。

表4 农民工不在当地定居的原因

4.农民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选题,有50%都选择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30.48%的农民工选择了农民工身份歧视问题,另外有19.64%的农民工选择了社会保险及其他保障。选择完善政策、能永久居住在郑州的比例并不高,仅占16.67%。令人意外的是仅有6.97%的农民工选择了子女进城读书问题。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收入,想要真正留在城市的农民工比例非常有限,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子女上学问题的关注度较低的原因。

二、郑州市农民工生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它必将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深入而最终消失。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郑州市农民工生存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偏低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民工希望改善的条件还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被调查者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2013年末,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2609元[1]。此次调查中,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占30.66%。虽然郑州市农民工工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不算小,但2013年郑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622元[2],月平均工资为3718.5元,与该水平比较,农民工觉得自己生活质量差、收入急需提高就可以理解了,而收入、生活水平的差异使他们融入城市的困难更大。调查显示,在郑州买房的农民工平均工资为3697.24元,这已经很接近郑州市城镇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也更能说明工资收入高低是农民工是否能够“市民化”、留在城市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些工种及行业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但是工作环境艰苦,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同时此类工作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有限。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每天需要工作8-10小时,每周工作6-7天,较长的工作时间及强大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没有精力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也削弱了他们融入城市的想法。

根据亚当斯的横向公平理论,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酬”(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等)的比值与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3]267-299。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而农民工收入质量很大程度依赖农民工自我评价,评价又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决心。

可见,及时提高收入、缩短他们的工作时间,能提高农民工的自我满足感与幸福感,进而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同时,收入的增加或工作时间的适当缩短,对他们留在城市、认可城市也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找工作压力大,就业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农民工普遍认为找工作压力大。农民工集中的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三类行业中,建筑业工程人员需求流动性强,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需要大量的流动农民工。服务业经营不稳定,对服务人员技能要求低,使得经营者不愿雇佣长期工。制造业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降低成本,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也在大量使用临时工。这些行业对临时工需求量大,客观上造成农民工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使他们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迫使其形成在城市赚钱后回乡的意识。

另一方面,就业渠道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朋友、老乡介绍这一传统模式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职工保护制度的建立,找工作的模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朋友介绍层面了。调查也显示,农民工的休闲活动很大一部分是上网,网络也是发布工作信息最快捷的渠道之一。因此,用工单位、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工作信息尽快地传递到农民工手中。

(三)住房条件差,急需提高居住质量

关于农民工住房水平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基本需要自己解决,半数以上的农民工仍集中在集体宿舍或与人合租的出租房内,居住条件差。李实、罗楚亮等人在确定城镇居民住房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的住房贫困发生率。结果表明,从住房面积上来衡量,城镇居民的住房贫困发生率是非常低的,不超过3%,而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达40%左右,远高于城镇居民[4]。农民工居住面积小,居住成本高,住房性价比低,住房条件没有保障,更使得农民工缺乏归属感,不愿留在城市。由此可见,形成统一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农民工“市民化”至关重要。

(四)自身认同感低,不利于融入城市

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工与当地人很少来往。一方面,农民工在职业上属于工人,但身份依然是农民,他们的身份具有城市居民与农民二重性,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特殊群体。农民工这种身份认同的焦虑感,增加了其在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前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土地制度和户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农村[5]。他们普遍认为,在城市发展得不好就回家种地,在生活上缺乏主人翁意识,只是被动适应城市生活,缺乏市民责任感。虽然调查中认为城市人热情友善的占37.70%,但农民工内心深处仍害怕或不愿同当地人打交道,心理上自我封闭。对城市认同感低,不愿与当地人打交道的心理,必定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脚步,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五)子女入学问题

令我们意外的是,此次调查中,虽然农民工也关注子女上学问题,但农民工急需解决的问题却集中在住房、生活条件提高这两方面,对子女入学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此次调查中,农民工子女在郑州上学与在家乡上学比例基本持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对是否继续在城市发展没有明确目标,所以子女是否到城市学习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并不担心。

三、 促进郑州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提高农民工幸福感

政府应在舆论导向上,正面宣传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贡献,多给予农民工客观积极公正的评价;引导城市居民尊重农民工,平等友好地对待农民工,增加农民工价值认同感。同时,通过鼓励企业增加农民工收入或缩短农民工工作时长,使农民工归属感增强,认为有机会在城市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二) 完善农民工住房制度

建立涵盖农民工在内的城市统一住房保障体系,使农民工逐步有序地融入城市之中,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当地政府应将外来农民工一并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使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住房待遇。首先,对于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中低收入农民工家庭,政府应及时将其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向他们提供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其次,按照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原则,农民工应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住房公积金待遇。第三,应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缴付的指导与监督,逐步完善农民工公积金制度,进而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购房能力。

(三)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户籍制度限制被彻底打破,农民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融入城市,才能公平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目前,河北、重庆、江苏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先行一步,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这也是中国二元结构转变的信号,应继续推进户籍改革,使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

[1]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5-28/6223417.shtml.

[2]2013年郑州市统计局统计资[Z].http://www.zzstjj.gov.cn/zztj/tjfx/tjfx/webinfo/2014/06/1401070480076358.htm.

[3]Adams J S.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L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5.

[4]李实,罗楚亮.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不均等与住房贫困研究[R].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 www.unirule.org.cn.

[5]朱力.农民工的身份地位[J].南京大学学报,2000(6).

【责任编辑:李维乐】

2014-10-27

郭之茵(198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

F126

A

1672-3600(2015)02-0116-05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市民化郑州市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郑州市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