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2015-03-08 12:12钱永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开腹胃癌腹腔镜

钱永亮

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钱永亮

目的分析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胃癌患者, 根据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胃癌手术,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PT)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 PT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纤维蛋白原(FIB)显著增加(P<0.05), 对照组轻微增加(P>0.05), 两组患者FIB显著提高(P<0.05), 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 D-二聚体(D-D)显著升高, 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均会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但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比开腹手术大,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处理措施, 预防血栓形成。

腹腔镜胃癌手术;开腹手术;凝血功能

胃癌是我国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措施。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胃癌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术式。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 得到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青睐。但开腹手术是腹腔镜手术无法代替的, 所具备的临床价值也较高。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及应用, 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屡见不鲜[1],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作者以8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6例胃癌患者均于2012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就诊, 均符合胃癌诊断标准[2];男52例, 女34例;年龄30~67岁, 平均年龄(42.6±3.1)岁;根据患者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 做主操作孔、副操作孔, 以超声刀顺横结肠系膜前叶剥离, 远端至十二指肠球部, 于肿瘤病灶5 cm处结扎胃网膜右血管, 近端至胃网膜无血管区, 游离小网膜及肝十二指肠韧带, 结扎胃右动脉。对裸露腹腔干和肝固有动脉进行剥离,至贲门, 结扎胃左血管。以直线切割吻合器对十二指肠残端进行处理, 游离胃, 清扫淋巴结, 冲洗腹腔, 留置负压引流球。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患者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常规开腹手术, 逐层进入腹腔, 其步骤与腹腔镜步骤一致。

1.3 检测方法 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5 ml静脉血, 以抗凝处理, 离心15 min,3000 r/min, 吸管吸取上层血浆, 于-80℃保存。以凝固法检测PT、APTT和FIB,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中D-D, 采用INR法计算INR。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APTT、INR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时PT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 PT显著缩短,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纤溶指标变化 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FIB显著增加, 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微增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 FIB显著提高, 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 D-D显著升高, 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对比(±s)

注:与术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T(s) APTT(s) INR观察组 43 术前 12.80±0.67 29.40±4.58 1.04±0.14手术结束 12.71±0.74 28.76±5.24 0.95±0.13术后24 h 11.42±0.72a 29.42±4.36 1.02±0.08对照组 43 术前 12.75±0.78 29.41±5.03 1.04±0.18手术结束 12.54±0.74 29.21±4.21 1.02±0.12术后24 h 11.65±0.72a 28.86±4.37 1.01±0.10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纤溶指标变化(±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纤溶指标变化(±s)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IB(g/L) D-D(mg/L)观察组 43 术前 2.77±0.50 0.18±0.09手术结束 3.64±0.78ab 0.32±0.17ab术后24 h 4.46±1.15ab 0.48±0.18ab对照组 43 术前 2.80±0.61 0.16±0.09手术结束 3.01±0.45 0.23±0.12术后24 h 3.62±1.03a 0.26±0.13a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胃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在发现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 使胃癌预后质量显著降低。且手术本身是应激反应, 手术创伤则会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导致感染、心脑血管等疾病。

血栓是胃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若未取得及时有效处理,则会导致患者死亡。通常机体凝血功能亢进, 纤溶、抗凝功能降低时, 会促进血栓形成。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复杂的连锁激活过程[2], PT、APTT延长和缩短决定了凝血因子水平;FIB表明了凝血功能指标;D-D聚体是纤溶酶降解后特异性产物, 是机体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3]。

在本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后APTT、IN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时PT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PT显著缩短, 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溶指标对比中, 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FIB显著增加, 与术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轻微增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 FIB显著提高, 与术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 D-D显著升高, 与术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看出, 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接受手术后24 h血液均处于高凝。因此患者不论接受何种术式, 均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而在两种方法对比中, 腹腔镜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明显高于开腹手术, 主要是腹腔镜手术中, 建立气腹, 采用头高脚低体位;且腹腔镜下分离、淋巴结清扫困难, 手术室时间长等;此些因素致机体静脉瘀滞[4], 使内皮细胞损伤, 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明显增加, 使凝血因子无法稀释和清除。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均会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但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比开腹手术大,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处理措施, 预防血栓形成。

[1]胡剑平, 柯重伟, 黄河, 等.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临床军医杂志,2009,37(5):778-780.

[2]王瑜, 王燕婷, 林亚华, 等.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661-2663.

[3]叶大才, 范显文, 黄振宇, 等.不同手术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海南医学,2013,24(14):2063-2065.

[4]王新杰.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2):124-1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32

2014-11-13]

476800 河南省民权县中医院普外科

猜你喜欢
开腹胃癌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