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脾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2015-03-08 12:12张晓平郑甲兰于文源于春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周血阿司匹林血小板

张晓平 郑甲兰 于文源 于春鹏

阿司匹林在脾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张晓平 郑甲兰 于文源 于春鹏

目的探讨脾切除后外周血指标的变化规律与脾切除后继发脑梗死并发症的关系, 以及应用阿司匹林后对脾切除患者外周血指标的影响, 观察阿司匹林预防脾切除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接受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2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 对照组76例未服用阿司匹林, 分析术前术后外周血指标的变化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积率术后3、6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未发生脑梗死病例, 对照组1、3、6个月内并发脑梗死的比例为2.6%、14.5%、3.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脾切除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患者外周血指标, 能有效预防术后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

脾切除术;阿司匹林;血小板;脑梗死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 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 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及产生备解素及促吞噬肽等作用。然而, 各种损伤引起的脾破裂或包膜下破裂、自发性脾破裂等均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 须立即行脾切除术止血, 实施重要挽救生命治疗。其他疾病如游走脾、脾脓肿、肿瘤及脾功能亢进者需进行脾切除术。脾切除后会有一些并发症, 其中血栓形成和栓塞是易发的并发症, 本院为减少或避免脾切除后并发血栓, 采取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收集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脾切除术后经服用阿司匹林干预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3例, 女19例, 年龄13~58岁, 其中脾外伤16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 脾功能亢进14例, 其他1例。对照组:76例, 男41例, 女35例, 其中脾外伤11例, 脾功能亢进32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例, 家族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4例, 全部病例均无心脑血管疾病史, 无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对照组系本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进行的“脾切除术后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及血小板与脑梗死发生关系”[1]的研究资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检测及随访方法 治疗组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 拜耳医药),100 mg/d, 对照组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术前常规检测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BPC)、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agT), 术后1周、1、3、6个月常规检测上述指标, 并观察收集是否发生血栓性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术前术后外周血各项指标 术后1、3、6个月患者外周血指标与术前均有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在术后3个月时, 指标数据最高, 与其他时间段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组术前术后外周血各项指标 术后1、3、6个月患者外周血有核红细胞数与术前均有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血小板数目与术前相比则略有升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3个月后, 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而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组间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数据分析得出, 脾切除术前后患者外周血指标中, 有核红细胞数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血小板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集率三组数据组间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的观察 对照组在术后不同阶段均发生了脑梗死的并发症, 其中以术后1~3月发病率较高,与其他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术后没有发生脑梗死并发症,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1 对照组术前术后患者外周血各项指标比较(n, n=76)

表2 治疗组术前术后患者外周血各项指标比较(n, n=42)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段发生脑梗死并发症的对比[n(%)]

3 讨论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储血器官, 脾切除后大量血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 其中有核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进入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 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作者通过第一阶段的76例临床观察, 发现脾切除术后继发脑梗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从而进行第二阶段研究, 在脾切除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阿司匹林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常用药物, 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验证的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2], 目前已有超1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表明, 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 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CVD)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得到重视[3];但在脾切除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 在研究中发现, 使用阿司匹林后, 外周血中, 血小板数目、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平均聚集率都相比对照组有了明显改善, 但对有核红细胞数没有明显作用, 但并未反应在治疗效果上, 在治疗组未观察到发生继发脑梗塞的病例, 也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说明在脾切除术后使用阿司匹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郑甲兰.脾切除术后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及血小板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4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

[3]Patrono C, Coller B, FitzGerald GA, et al. Platelet-active drug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ose, effectiveness, and side effects: the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2004,126(3 Suppl):234S-264S.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90

2015-01-06]

132513 蛟河市漂河卫生院(张晓平);蛟河市人民医院(郑甲兰 于文源 于春鹏)

猜你喜欢
外周血阿司匹林血小板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CC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