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心理状况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作用分析

2015-03-08 12:12李小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状况出血量剖宫产

李小贤

产妇心理状况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作用分析

李小贤

目的探讨产妇心理状况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及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91例待产产妇作为观察组, 将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03例待产产妇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 比较两组产妇心理状况、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结果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产后2、24 h平均出血量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 降低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 减少产后出血量, 有利于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心理状况;产后出血;护理干预

分娩对于产妇来讲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源, 对产妇的心理、生理均产生严重影响, 致使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最新研究显示, 孕妇整个孕周的心理状况对产妇的顺利生产及产后出血均有着重要的影响[1], 一旦孕妇整个怀孕周期均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的精神状态下,孕妇的自然分娩成功率将会下降, 产后出血量及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为进一步探讨待产妇的心理状况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本研究对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91例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03例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91例待产的产妇作为观察组, 其中初产妇73例, 经产妇18例,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27.53±3.36)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01±1.09)周。并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03例待产的产妇作为对照组, 其中初产妇76例,经产妇27例, 年龄24~41岁, 平均年龄(27.85±3.41)岁;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8.09±1.01)周。两组产妇经B超检查均为单胎、头位;无剖宫产手术指征, 既往无严重疾病史。两组产妇年龄、性别、孕周、心理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产妇入院后,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对产妇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为:①密切护患关系:产妇入院后, 护理人员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向产妇介绍医院环境, 在与产妇沟通中保持面带微笑, 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对产妇的亲切感[2], 以增加产妇的信任感, 消除陌生感,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 对于产前存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妇, 护理人员应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 并介绍已顺利生产的产妇与其交流, 介绍经验, 以减少产妇的恐惧感, 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3]。③缓解产妇生产后的不适:生产后指导产妇正确的体位, 并加强与产妇沟通, 了解产妇生产后的情绪变化, 如发现产后有抑郁迹象, 应及时请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指导[4], 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24 h出血量及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情况。

1.4 评价标准 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价标准:正常:总分<7分;轻度焦虑:7~20分;中度焦虑:21~28分;重度焦虑:>29分。

抑郁量表评价标准:正常:总分<8分;轻度抑郁:8~19分;中度抑郁20~34分;重度抑郁:35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 两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产妇抑郁、焦虑情绪明显改善, 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降低, 但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护理干预后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s, 分)

表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s, 分)

注: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03 54.36±10.21 52.63±7.94 55.67±11.02 50.93±9.07观察组 91 54.24±11.09 33.19±8.64a 56.48±11.37 32.57±8.01a

2.2 两组产妇出血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剖宫产率为40.80%, 观察组剖宫产率为9.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2.04%,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59%,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2、24 h平均出血量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分析(±s, ml)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分析(±s, ml)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产后2 h 出血量 产后24 h 出血量观察组 91 98.32±55.79 117.31±72.35对照组 103 169.37±63.24 239.47±85.64

3 讨论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目前我国初产妇比例逐渐增多, 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 对分娩过程极为陌生, 加上怀孕期间家里的重视以及分娩这一应激反应[5], 常使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产前孕妇存在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时, 可增加产妇的难产率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同时, 由于过度的心理压力还可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的分泌, 增加产后疼痛及出血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 产妇心理状况对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量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及时采用有效的心理干预, 观察组产妇焦虑、抑郁症状明显改善, 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 产后出血量也明显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 降低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 减少产后出血量, 有利于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1]弓玛丽. 孕妇精神心理状况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03.

[2]安瑞玲, 闫瑜珍, 武俊琴, 等. 产妇心理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41(2):188-189.

[3]吴筱荣. 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 全科护理,2012,5(13):1172-1173.

[4]赵雪兰, 雷淑霞. 心理护理对临产妇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影响的探讨. 中外医学研究,2011,14(9):325.

[5]王玉玲.心理干预对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09,6(13):159-160.

[6]郑新军. 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4-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45

2015-01-07]

454150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猜你喜欢
状况出血量剖宫产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