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冷却疗法和常规方法在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的疗效对比观察

2015-03-09 07:22凌少梅卢妙英王贵莲陈碧珠余燕芳范惜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6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创面低温

凌少梅 卢妙英 王贵莲 陈碧珠 余燕芳 范惜梅

利多卡因冷却疗法和常规方法在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的疗效对比观察

凌少梅 卢妙英 王贵莲 陈碧珠 余燕芳 范惜梅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冷却疗法对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情况的治疗效果, 并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方法150例Ⅱ度烧伤创面瘙痒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各50例, 其中第一组使用利多卡因冷却治疗法, 第二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第三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治疗, 对比疗效。结果低温下第一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药物持续时间均优于第二组和第三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冷却疗法对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可明显降低创面愈合时期的瘙痒情况, 值得推广应用。

Ⅱ度烧伤;利多卡因;效果对比

Ⅱ度烧伤患者是皮肤病中病情比较严重的病症, 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并发症多、发病迅速、病情变化快,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谨慎, 由于烧伤属于直接接触人体的皮肤, 烧伤后的疼痛是患者难以忍受的[1], 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情况,感染后出现休克或者死亡的几率极高, 并且治疗烧伤等皮肤疾病的费用昂贵, 属于意外事故, 在短期内造成患者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 导致患者自愿放弃治疗的情况经常出现,Ⅱ度烧伤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引起医院更多的关注, 因此, 应不断研究与探索新的治疗方式, 降低我国烧伤患者的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150例烧伤患者, 均鉴定为Ⅱ度烧伤, 在创面恢复过程中出现严重瘙痒情况, 并且在12 h内没有进行其他药物治疗。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各50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三组分别入住于相同温度病房, 室温均为28~32℃[2], 室内湿度均为40%左右, 并且由于烧伤患者病情的特殊性, 每位患者分配1名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单独照料,每天定期对患者进行用药与数据统计。三组患者中第一组使用利多卡因冷却治疗法, 第二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止痒, 第三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止痒。

1.3 护理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变化情况, 由于Ⅱ度烧伤患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长期观测[3], 并且每日准时进行病房内用药, 并做好记录工作, 特别注意病房卫生等情况, 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情况, 引发相应并发症, 造成临床研究出现偏差。

1.3.1 用药护理 每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换药时, 要严格遵守正规的换药方式, 首先对患者创面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密切观察[4], 对创面进行用药前的清理, 防止感染,若在用药后出现过敏情况, 应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 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并且终止患者继续进行本次临床试验。

1.3.2 饮食护理 Ⅱ度烧伤患者属于伤势较重的患者, 该患者一般处于高代谢的生理期, 在护理中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与科学的用餐, 防止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皮肤的抗感染能力下降[5]。在护理过程中多督促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若患者不能经口进食, 可采用静脉营养。

1.3.3 心理护理 烧伤患者在出现意外后, 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负担, 对于面目烧伤患者这样的心理因素会更加严重, 护理人员是与患者长期接触的对象,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应该更多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 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 患者很难配合医生接受治疗, 或出现放弃治疗轻生的现象[6],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创面恢复治疗时,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必要的。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 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做到大方得体, 能倾听患者的倾诉,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这样的心态下患者能有效配合医生接受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保证本次临床试验治疗的效果[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室温下, 第三组患者明显没有感觉到药物的作用, 第二组显效15例, 第一组显效25例, 与其他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温度调至低温10℃, 第一组显效率优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低温10℃下, 第一组起效时间比其他两组短, 其药物持续时间比其他两组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三组不同治疗方法(室温下)对患者的治疗情况(n, %)

表2 三组不同治疗方法(低温10℃)对患者的治疗情况(n, %)

表3 三组治疗方法(低温10℃)患者的止痒时间比较(±s, min)

表3 三组治疗方法(低温10℃)患者的止痒时间比较(±s, min)

注:与第一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起效时间 药物持续时间第一组 50 2.64±0.82 6.84±0.22第二组 50 3.52±0.13a 4.22±0.33a第三组 50 5.44±0.23a 2.33±0.22a

3 讨论

通过临床治疗效果可以看出, 利卡多因结合冷却治疗方法, 对Ⅱ度烧伤患者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其主要原因为当患者的皮肤上升到41~60℃时, 患者皮肤与空气接触时间较多[8,9], 在适宜的室温下且空气环境良好, 很适合其他的细菌生长, Ⅱ度烧伤患者皮肤的抵抗性较低, 细菌很容易从创伤面进入患者体内, 导致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 所以在低温下能有效保证患者的皮肤恢复[10]。

通过临床试验表明,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采用利多卡因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最为有效[11], Ⅱ度烧伤患者在使用后, 能在短时间内感觉创面瘙痒得到缓解, 其见效快, 持续时间长,能更有效地减少Ⅱ度烧伤患者的痛苦[1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对Ⅱ度烧伤有更多的治疗方法与方式, 尤其是科学的治疗方式[13-15], 如利多卡因冷却治疗,能够有效地治疗患者[16], 但药物与先进的治疗方法, 只是对患者生理疼痛上的治疗。大多数烧伤患者属于意外事故造成,在事后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 是对患者后期治疗的关键[17], 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方法。通过数据显示,很多严重烧伤患者的死亡, 是由于其心理因素造成, 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放弃治疗, 导致自身病情的加重[18]。通过临床试验与分析, 在对Ⅱ度烧伤患者进行术后创面恢复时,使用利多卡因结合冷却治疗法, 能更有效地治疗患者创面,使其得到恢复[13], 并且相对于其他的治疗方式, 能有效解决患者的疼痛[14], 在专业的护理下, 患者能尽快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生活中。

[1] 刘军伟.磺胺嘧啶锌软膏与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80例疗效对比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2013(36):486-487.

[2] 谢越峰, 柴家科. bFGF结合远红外线治疗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5):27-30.

[3] 程凤芹, 陈琼芳, 潘宝环, 等.利多卡因冷却治疗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14(14):46-48.

[4]张兵钱.严重烧伤早期“容量补充+动力扶持”复苏方案的临床研究.第三军医大学,2013.

[5] 邱学文.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南方医科大学,2011.

[6] 曾子芸.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 陈永翀, 肖摩, 王洪生, 等.再生医学技术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展望.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2):97-111.

[8] 张向清. MEBT/MEBO10年发展概况与21世纪的任务──写在《中国烧伤创疡杂急》创刊10周年之时.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9,11(4):36-56.

[9] 徐荣祥.论烧伤创面治疗原则.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2,4(4):7-21.

[10]李辉, 尚涛, 杨光, 等.催产素激惹试验中胎儿脐动脉血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6(3):4-6.

[11]Moghaddam AS, Raji A, Movaffagh J, et al. Effects of autologous keratinocyte cell spray with and without chitosan on third degreeburn healing: an animal experiment. Wounds,2014,26(4):109-117.

[12]Talati RK, Dein EJ, Huri G, et al. Cutaneous burn caused b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obe during shoulder arthroscopy. Am J Orthop (Belle Mead NJ),2015,44(2):E58-60.

[13]Gamelli L, Mykychack I, Kushnir A, et al. Targeting burn prevention in Ukraine: evaluation of base knowledge in burn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treatment. J Burn Care Res,2015,36(1):225-231.

[14]Wei MX, Hu P, Wang P, et al. Possible key residues that determine left gastric artery blood flow response to PACAP in dogs. World J Gastroenterology,2010,16(38):4865-4870.

[15]Rietschel CH, Reese JB, Hahn AP, et al. Clinical and psychiatric characteristics of self-inflicted burn 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ison with a nonintentional burn group. J Burn Care Res,2015,36(3):381-386.

[16]Kamolz LP, Parvizi D, Lumenta DB. The use of Indocyanine green dye angiography in burns. Burns,2014,40(4):776-777.

[17]Hoogewerf CJ, van Baar ME, Middelkoop E, et al. Impact of facial burns: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self-esteem and scar severity. Gen Hosp Psychiatry,2014,36(3):271-276.

[18]Ganapathy P, Tamminedi T, Qin Y, et al. Dual-imaging system for burn depth diagnosis. Burns,2014,40(1):67-81.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lidocaine cooling therapy and conventional therapy for wound pruritus in Ⅱ degree burn patients

LING Shao-mei, LU Miao-ying, WANG Gui-lian, et al. Department of Burn and Orthopedics, Guangdong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oshan5283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of lidocaine cooling therapy for wound pruritus inⅡ degree burn patients, and to compare it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MethodsA total of150 Ⅱ degree burn patients with wound pruritu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first group received lidocaine cooling therapy, the second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the third group received normal saline for treatment. Their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ResultsIn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the first group had all better curative effect, onset time, and drug duration than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Lidocaine cooling therapy provides precise effect for Ⅱ degree burn patients, and it remarkably reduces wound pruritus during healing period. 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Ⅱ degree burn; Lidocaine; Effect comparis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005

2015-01-29]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创面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基于模糊理论的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导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