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些与“范例集”有关的人和事

2015-03-09 16:19顾兆琳
上海戏剧 2015年3期
关键词:谱曲曲牌王先生

顾兆琳

昆曲的制谱作曲是一门被前辈老师称之为“绝学”的技艺,它包含了文字和作曲等大量内容,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诗词赋的内涵,也积淀了很多代昆曲音乐大家的成就,形成了一些传统的规律和应有的规范。

日积月累、徘徊摸索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对音乐很感兴趣,常常看着传字辈老师们作曲,于是心里痒痒地尝试写一些小令。我还常到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对音乐开始了有意识的探索。虽然中间因为“文革”中断了,但是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后,我就参加了以辛清华老师为首的作曲小组,对我们当时排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剧目中很多唱段进行了谱曲,并受到了认可,大家都说我的谱曲和角色非常近,情感表达也比较准。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自己对昆曲曲牌的了解还是浅薄的,仅凭自己多年对昆曲的唱腔积累和创作热情来创作,虽然写的曲子反响较好,但是格律很差,对昆曲曲牌系统了解也不够。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中我加倍努力、不断学习,包括出去巡回演出时,也会挤出时间对几百支昆曲曲牌进行摸索、梳理,当时一共记了四大本黑色硬抄本。1983年起,上海昆剧团推荐、俞振飞先生写信,让我去上海音乐学院戏曲音乐作曲班进行了两年脱产的学习,在连波、刘如曾教授的帮助下,使我对昆曲、特别是在乐理方面的知识和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但古人留下的很多昆曲曲牌方面的学习书籍中,真正在制曲方面关于“依牌谱曲”的书却没有。因此对昆曲曲牌的体系我仍深感知识非常匮乏,昆曲的创作也长期处于痛苦摸索的过程——直到《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的出现。

十五春秋、著成佳篇

《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是就昆曲曲词和声腔的结合关系及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而写成的一部巨著——也是我创作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究竟从何而来?那还要追溯到1982年的6月,苏州的两省一市昆剧汇演上首次谈及这个话题,也是在那次汇演中,上昆的陆兼之老师把我引荐给了“范例集”的发起人——王守泰先生。同年10月,南京纪念汤显祖逝世365周年,王守泰先生以此契机正式成立了“范例集”编写小组,编委9人,我当时因即将参加音乐学院的学习没有加入,直到1984年学习结束后才正式加入编写组,1985年编写组扩大到16人。“南套”的编写从1982年10月开始至1985年底初步完成。“北套”是从1989年3月开始至1993年8月完成。期间,“南套”完成后,由于人们对“范例集”的不了解、资金短缺等各方面原因,主要是摸索推进“南套”出版的工作。1986年我们在尚无寸金的情况下,为避免“南套”底稿的散失,在江苏省热心人士的关心下,做了一次油印本。写“北套”的时候,王守泰先生已经带病工作。1991年我们进入“北套”编写尾声,在病中他对“北套”做了定稿、布置了誊清和校对工作,同年10月,王守泰先生仙逝。

王守泰先生深知“范例集”体量大、出版难,需要雄厚资金,因此1990年底他就筹划成立了出版小组,出版小组一共召开七次会议。第一、二次的时候,王先生还在世,他走了以后,就把组长的任务交给了原为副组长的我,由我来召集会议,并接任范例集南北套统一出版工作组组长。王先生去世后,我当时在上昆担任艺术室主任、后任副团长、兼任文化部昆曲指导委员会委员,便有机会接触到北京的一些领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北套得以全部出版。其中“南套”是由昆曲热心人士、中国港、台和美、日曲友出资,于199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北套”则是官办、民助结合,其中包括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昆剧研究会、上海文化广场发展基金、顾铁华昆剧发展基金的资助,于1997年学林出版社完成了全书的出版。

从全书的编写到出版,整整经历了十五年。王守泰先生生前一直非常担心,怕大家写出来的书稿出版无门,以后一搁就是一二十年。但在王老逝世的六年后,在大家的全情投入下,全书得以成功出版,也算是告慰王老生前的心愿吧。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很多人说,“范例集”的出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见,在大家眼中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确实,和昆曲其他大型著书比较,《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特点鲜明、史无前例,这里我想简单地做几条归纳:

一、它是一本词和曲对应、同时进行昆曲研究、学术呈现的书。中国戏曲是声韵音乐、词腔对应的艺术,昆曲又传承了唐宋诗词,因此在格律音乐上更为讲究,但昆曲不仅是四声腔格问题,还有曲牌主腔问题,“范例集”首次对它们进行了梳理。

二、它的曲牌唱词,是经过词式的排比、再三斟酌,分出三类不同的情况来呈现的。昆曲曲牌是演唱的艺术,所以对词的平仄,四声音韵有具体要求,而我们过去的一些曲谱只是呈现,缺乏解析。“范例集”通过艰苦的排比后,找到了通用词式、及这一曲牌的普遍规律,非常适用、且经得起考验。

三、它对曲牌的旋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昆曲是曲牌主腔跟词、句的平仄相对应的一个谱曲艺术,“范例集”通过详尽的排比,得出曲牌的主腔形式,并具体分了几种类型,以型号来标注,对后人学习昆曲的传统谱曲有很大的帮助。

四、它对每个曲牌的板位作了具体的总结。昆曲,特别是南曲,过去我们只注意到某些曲牌主腔,却常常会忽略整个曲牌的重拍、头板等在什么位置上面。而“范例集”通过排比分析,体现出一些经典曲牌在板位上的统一性。

五、它揭示了合结音、过渡结音,将曲牌旋律当中这个重要的要素,通过一定的符号标示出来。曲牌不同的落音,会产生不同的旋律效果,若结音是低音,那它曲牌行径呈下行趋势,情绪悲切,低落;若结音是中音,那旋律会明朗、高亢。当然这是一般的解释,任何事情都非绝对。

六、它通过符号具体标示区别了衬词和正字。昆曲唱词不同于诗词赋,表达人物情感需要衬词,衬词一般在旋律上不占头板,占虚眼,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虽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加强情感表达,使人物唱腔、唱词更加生动。

七、它不仅从微观上对曲牌体的“三式”——词式、乐式、套式进行了详尽论述,且在宏观上也有一个传统、庞大构架的研究和描述,即昆曲的“三体”——曲牌体、联曲体、集折体。

“范例集”强调曲牌联套,书中专门有篇论文谈及昆曲曲牌联套的方式,有单套、复套,二个复套、三个复套、甚至套包套。这是昆曲的传统曲式,是我们中国式的乐曲组成形式。“范例集”还强调大本戏中集折体的大型曲式的结构形式。昆曲传奇小到二三十折,大到四五十折,这样庞大的戏剧故事,如果没有与之呼应的音乐结构,那在综合呈现中会碰到很大问题。比方说《长生殿》和《桃花扇》,两个剧本都很精彩。但为什么《长生殿》大都可以留下来?《桃花扇》留下的却没几折?因为它在曲牌套式的选择和谱曲的技巧上不如《长生殿》,我曾经有文章专门论及过,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传统剧目中的集折体结构的状态和传承。

韶光飞逝、恒久弥香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例集”对昆曲创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并起到了极大的理论导向作用。昆曲创作离不开曲牌、套数、四声、平仄,谱曲离不开要掌握它的主腔形式和板式特点,这一切都在“范例集”中做了明确阐述。现在利用这套书来作为创作工具书的已有不少剧作家:如薛正康、罗怀臻、周长赋、曲润海、唐葆祥、西岭雪等;青年编剧中,有陆珊珊、俞霞婷等,他们所创作的剧目中,不少还获得了国家级等大小不同奖项。同时“范例集”目前已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教材运用于课堂,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也相当关注这套书,并将其作为教学上的重要资料。

对我来说,“范例集”的编写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恰恰在我对昆曲音乐痛苦的摸索徘徊之际。王守泰先生将图书分类学的知识运用到昆曲曲牌的研究上,带领我们这些来自上海、南京、扬州等地的十六位编辑,通过艰苦的摸索、排比,明确了各种曲牌的类别和归属。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一个看似容易的曲牌,都要花上几十倍的时间去研究、去分析,才能真正熟悉、掌握体系的过程。而且当时没有E-MAIL、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一遇到编写上的问题,主要都是通过信件来商讨研究并交换意见。据王先生家属说,王老留在家里当年编辑“范例集”时的信就有一千多封,而他亲自做的排比类卡片也有好多箱。在现在看来,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如此庞大体系的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范例集”出版后,我以“范例集”为工具书进行了更多昆曲的创作,其中大戏有《班昭》、《景阳钟》、《拜月亭》等12部,小戏或者指导学生完成的有:《目莲救母》、《嗟来之食》、《嵇康打铁》等近10部。

“范例集”的编写也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期间,王守泰先生给我的影响非常大,他出生于曲学世家,其父是王季烈,著有《集成曲谱》等巨著。而王守泰先生,他早年就读于北平北洋大学工学院,主修电机工程系专业,解放前他先后任工程师、厂长,解放后一直在南京工学院,后在东南大学任教授。王先生自幼受昆曲熏陶,擅长习曲,50年代完成第一部昆曲声律方面的专著《昆曲格律》。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范例集”的编写。交往的信件中,我们不断得到王先生很多学术上的指导和鼓励。我也有幸与先生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那是1990年的秋天,我随团去南京巡回演出华蔡版的《长生殿》。演出结束后,王先生留我在他家中小住两天。王先生起居简洁、生活质朴,包括饭菜也十分清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他家喝过的那碗汤,里面是用金针菇、木耳、豆腐衣做的,味道清淡,一如先生的为人。

写书是一个非常漫长、寂寞的过程。昆剧《班昭》中唱的“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王先生亦是,无论是其对事业的执著、对传统艺术的坚守,都是我模范学习的榜样。我想,或许也就是从那一碗汤起,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并坚信:真正的艺术创作就应该如此,它清淡、纯粹,且恒久弥香,它犹如一个信仰,激励着我,提醒着我,驻扎在我心底,为此付诸一生也无憾。

猜你喜欢
谱曲曲牌王先生
不速之客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为九月谱曲
如何为歌词谱曲
如何让学生谱曲歌唱经典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寻狗启事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