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扬州慢”

2015-03-15 02:05周舒艺阮传菊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巷扬州

文/周舒艺 图/阮传菊 编辑/罗婧奇

听一曲“扬州慢”

文/周舒艺 图/阮传菊 编辑/罗婧奇

瘦西湖内曲折迂回的走廊。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九百多年前的南宋时代,词人姜夔路过被金兵劫掠过的扬州城,看到当年繁华胜景之地,只剩下废池空城,桥仍在,月无声,感叹之余,不禁作下这一首流传千古的《扬州慢》。

扬州慢,这一词牌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扬州,从古至今的确就是这样“慢”着。今年恰是扬州建城两千五百年。两千五百年了,这座古城见识过繁华,也经历过失落,享受过安逸,也遭遇过战火,回荡过欢乐,也饱尝过悲痛。她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从历史的长卷里缓缓而从容地走到了今天。

听一曲《扬州慢》,细细品味穿越了两千五百年的“扬州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长相思》,让“瓜洲古渡”名闻天下。瓜洲古渡位于扬州城南的长江北岸,是古运河扬州段的最南端,也是古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嘉庆瓜洲志》中称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

当悠悠运河水流淌到这里时,停下了,于是有了瓜洲古渡。而扬州这座城的历史,便与运河休戚相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邗沟,就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它连接起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到隋代时,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开凿了大运河,后来历经各代扩建,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而邗城,就是今天的扬州城。

茶舍外一派春光无限好。

古老的运河穿扬州城而过。在这段河流的沿岸,有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西汉道教场所琼花观、隋代佛教场所高旻寺、宋代伊斯兰教场所普哈丁墓园、清代天主教场所天主教堂;有体现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龙衣庵;有享誉世界的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去古运河边走一走吧。那里没有高楼大厦的逼仄和压迫,只有绿意盎然的自然,洗去你的烦恼。慢慢行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不禁释然一切,身上所负担的重担和压力悄悄卸下。夜的古运河则是流光溢彩,让人不禁产生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

其实,扬州,又何止只有运河?说扬州是一座“水城”,一点也不为过。

南京城有一条著名的秦淮河,那是何等繁华艳丽之地,而扬州城有小秦淮河,虽不如秦淮河地处六朝古都,风流人物,却养在深闺,颇有小家碧玉的娴静之态。那是扬州古城唯一留存的一条内河,全长约两公里,最后流入古运河,今天扬州本地人多称之为护城河。清代的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是扬州城最繁华的地段。今天,那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但小秦淮河所经之处的两岸,却构成了这座古城最美的侧影。或是郁郁葱葱,杂花生树,或是水榭楼台,飞檐翘角,或是马头墙下,流水人家。

个园位于扬州城北部,是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园内亭台、假山和翠竹各具特色,旨趣新颖,结构严密。

沿着小秦淮河散散步吧。长长的古城墙,隔开了低处的河流和高处的马路,河岸边本不开阔的小道,因为丛生的树木花草而更加狭窄。不过这一切却刚刚好。独自踱步在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幽静小道上,欣赏着两岸的美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杭州城有西湖,断桥,塔影,传说,令人神往,而扬州城有瘦西湖,虽没有西湖的爱情佳话,却胜在一个“瘦”的精致。瘦西湖因湖面瘦长而得名,明清时期,不少城中大盐商纷纷在沿河两岸建筑水上园林。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数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正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到瘦西湖上泛舟吧。白日里,清风徐来,轻轻拂面;夜晚,桨声阵阵,灯影幢幢。或许,你能体会到古人泛舟湖上,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好不快活的心境。你也可以静静地坐着,听正在摇着橹、身着兰碎花布衣的船娘唱一曲扬州小调,歌声在湖面上久久回荡。

《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中一州,并因“多水而扬波”得名。千年来,扬州的这份洇洇水气,熏陶出的是一派烟雨江南的恬淡。岁月静好中,运河静静地流淌,小秦淮河波澜不惊,瘦西湖湖面如镜。那水,悠悠地从古流到今,就连那思与恨,都变得那样慢,那样悠悠的了。

寻常巷陌,庭院深深深几许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对于江南的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小巷是一种标志,没有小巷的江南称不上真正的江南。小巷是江南的精神象征,就像胡同是北京的符号和精神象征一样。

扬州的那些巷陌里有太多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扬州有四百多条巷子,巷子多,因而还有“十大十小”、“十南十北”、“十石”、“十井”、“十宫”、“十门”、“十山”、“十湾”之说。每一个巷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或传说故事,若是一一道来,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扬州城里,最负盛名的巷子莫过于“双东”街区——东关街和东圈门,那是扬州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两条老街。东关街还被授予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如今,这条巷子里商铺林立,人流涌动。古玩店,美食店,咖啡店,虽热闹,却不吵闹,它的节奏依然是慢的。随便找个古玩店进去瞧瞧,就能让你赏玩半晌工夫;随便找个美食店进去尝尝,也许你会流连忘返不舍离开;随便找个咖啡厅进去坐坐,在一杯咖啡里会消磨掉一个下午。

但,更多的扬州小巷是大隐隐于市的。任凭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龙,喧嚣沸天,只要一拐进旁边的巷子里,仿佛穿越了一般,浮华的世界立马隔绝开来,浮躁的心顿时安定下来。走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抚摸着斑驳的墙壁,聆听历史的回声,叩问远去的时光。时光变换,岁月走过,这些巷子却依然在那里,笃定淡然地存在于世间。

小巷里的日子仿佛很慢,很慢,慢得就像停止了一样。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寂静无声,只有天台上晾晒的随风飘扬的衣服,标记着小巷里静水流声的日子。捏面人、吹糖人的老艺人,专注地从事着手上的活计,岁月带不走的是他们的从容。我喜欢在小巷里行走,选择一个午后或是黄昏,就这么闲适地走着,洒然地走着,漫无目的地走着,持一份旷然的心境,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偶尔,从身后传来丁零丁零的自行车铃铛声,或是“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或是一两声远远的犬吠声,将我从遥远的思绪中拉回,回到这弥漫着温暖的小巷人间烟火中。

小巷深处,有人家。在从前,那些可都是扬州城的大户人家呢。譬如东圈门里的汪氏小苑,是清末盐商汪竹铭的宅子。别看门脸不起眼,里面却是大有天地。整个院落共分三进,布局规整讲究。门厅,卧室,书房,后花园,门门递进,庭院深深。马头墙,鹅卵石,旧瓦片,小砖条,古木,修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折射出老宅主人精雕细刻的慢生活和恬淡豁达的心境。

还有大名鼎鼎的个园、何园、卢氏古宅、吴道台宅第、朱自清故居等,百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以及现代化建设,当年它们所栖身的一些小巷早已不复存在,变成了开阔的街道和马路。但这些园林院落却留存了下来,成了扬州城最美的文化名片。清代《扬州画舫录》里说,“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谈到扬州,怎能不说扬州的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不同的是,扬州园林主要是私家园林。

扬州的园林适合漫步。只有漫步其中,慢慢体会,才能发现当中独一无二的美。譬如那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譬如那曲折迂回的复道回廊,譬如那些没有一个图案重复的窗格,譬如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彩色玻璃,都需要去细细琢磨。

左: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明清古建筑林立,是拍摄婚纱写真的好去处。

扬州的园林适合回忆。回忆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回忆着关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与我们的故事何其相似。曾经,我看着橱窗里何园主人们的老照片,思绪仿佛一下子拉回到一百多年前,园子里长幼有序,笑语晏晏;曾经,我坐在吴道台宅第的凉亭里,对面是吴宅的藏书楼测海楼,眼前似乎浮现出吴征铠、吴征镒、吴征鉴三兄弟(三人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埋头读书的情景,似乎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如果你想让时间停止,就去扬州的小巷吧。在小巷幽径,走进深深庭院,也许,时间就静止在了那一瞬。

偷得浮生,十年一觉扬州梦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若是要选出一位与扬州关系最密切的诗人,一定非唐代诗人杜牧莫属,否则也不会留下这样深情的诗句。

右:清新淡雅的江南园林风。

浮生若梦。而扬州,就是一个适合做梦的地方。历史上的扬州,是极其繁盛之地,唐代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扬”是扬州,“益”是成都,清代的康熙、乾隆两帝曾多次下江南来到扬州。那时候的扬州,在整个国家版图上的地位可与今天的上海相媲美。看看诗人们笔下的扬州便可知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这里是莺歌燕舞的温柔乡,是醉生梦死的理想国,难怪自古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难怪大诗人杜牧在扬州倏忽十年,觉得短得就像做了一场梦,一场风花雪月的梦,依然不愿意醒来。

今天的扬州,其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不复从前。但没有变的是,这里依旧是一个适合做梦的地方。今天的扬州梦里没有了莺歌燕舞、醉生梦死、风花雪月,有的是从容、安逸、舒舒服服的现世日子。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在扬州几乎是人人知晓的一句俗语。“皮包水”是指吃早茶,“水包皮”是指沐浴,这两种生活方式深深地融入了扬州人的日常生活里。当一大清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们步履匆匆地穿梭在地铁之中,扬州城里的人们正在慢慢地品味一杯“魁龙珠”;当夜幕降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们形色匆匆地赶往各种饭局之时,扬州城里的人们正在享用那池热气腾腾的“忘忧汤”。而吃早茶和泡个澡,也成为扬州人招待外地来客的最佳待客之道。外地人来扬州,只有享受过早茶和沐浴,才能算是真正到过扬州。

左:千年古刹大明寺位于扬州市蜀冈中峰,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在此传经授戒。

吃早茶的地方称为“茶社”。早期比较有名的,譬如创建于1926年、由周天松开设的“九如分座”,有茶点、面食、淮扬小吃,配以龙井、碧螺春等上好绿茶,一时名声大噪,生意兴隆。今天,则有享誉扬城的“三春”——富春、冶春、锦春茶社,每到早茶时分,三大茶社里总是人满为患,一座难求。茶水若是要本地茶的话,必是“魁龙珠”,这种茶有龙井的味,珠兰的香,魁针的色,泡上一杯,色浓,味美,且耐泡。茶点以面点为主,三丁包子、蟹黄汤包、翡翠烧麦、千层油糕、烫干丝……吃一口茶点,呷一口茶,生活怎能不有滋有味?

清代时,扬州城内外澡堂数以百计,沐浴业发达可见一斑。如今那些老澡堂已没了踪影,只剩下几处遗址让人怀念。但新式澡堂却层出不穷,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沐浴文化。上浴室泡个澡,让水和蒸汽包裹住全身,泡完澡后,再品茗,聊天,敲敲背,揉揉肩,任何忧愁烦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扬州澡堂,还和乌篷船、大闸蟹、蓝印花布、油纸伞、黄泥螺、霉干菜、紫砂壶等一起,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十二种风物。

如今的扬州城里,处处可见休闲之地。在街心花园、绿化带等专供散步的区域之外,还新建了多处商业休闲街区。譬如“教场”。教场原是清初驻兵的地方,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扬州西门外司徒庙建了新教场,于是城内的旧教场就和南京的秦淮河、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一样,成了各种戏曲、杂耍、游艺、小吃等集中的地方。现在的教场,在翻新部分老建筑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批新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成规模的商业休闲街区,有餐厅、咖啡店、酒吧,是扬州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到了扬州,说不定你也会禁不住问自己——何不慢下来,偷得浮生,享尽人间烟火,做一场扬州梦?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文学大家木心的一首《从前慢》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慢,是一种美,慢,让人向往。走过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扬州就是一座“慢”城,一座适合驻足、小憩、闲游甚至发呆、打盹的城市。扬州慢,让人思念呵。

右:大明寺的出家人。

猜你喜欢
小巷扬州
《古村小巷》
扬州茶韵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小巷深处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故乡的小巷
小巷里的人们
“扬州绒花”
鹅城·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