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教集团建设发展情况研究报告

2015-03-16 18:27凌志杰刘炳震宁永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1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

凌志杰 刘炳震 宁永红

摘 要 职教集团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对各省的调查发现,当前职教集团在组织类型、管理理念和功能发挥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成员构成和内涵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理论和现实困境。今后应注重优化环境、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合作项目,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效应,使之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向。

关键词 职教集团;建设成效;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46-05

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是基于政府宏观管理战略形成的组织概念,也是具有中国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之一。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职教集团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特点。归纳总结职教集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今后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法、文献分析法、个案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职教集团进行抽样调查,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一)现有规模

自1992年10月我国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西城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到2007年9月底,全国累计建立了305个具有紧密型合作组织的职教集团或联盟;到2013年底,统计总量累计达到865个[1],到2014年底,预计总量将达1000家。

本次调查的有效研究对象109个,共吸纳6454个成员单位(部门),其中,高职院校561个、中职学校1182个、科研院所362个、企业单位3981个、协会222个、其他部门146个,集团平均成员数59.21个,“校企”合作单位占主要组成部分。见表1。

目前,全国除西藏以外的省市均建立了合作组织性质的职教集团或联盟,其中,东部地区各省份平均拥有职教集团数5.4个,中部地区平均5个,西部地区平均1个。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似,我国职教集团的分布从东到西呈现依次递减态势。

(二)成员构成

1.政府部门参与不均

政府部门在职教集团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政策制定、工作推进、效果监督的任务,主要目的在于为集团发展提供保障性的优惠政策和外部环境,以推进集团整体的良性发展[2]。本次调查显示,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其他成员”所占比例最少,且呈现分布不均的特点。如,浙江丽水、湖南岳阳、陕西咸阳等地一些职教集团含政府部门多达10余个;而安徽滁州、上海、四川乐山等地的职教集团政府成员为0。政府部门在整个集团运作中起到协调、指导、推动的意义,而非直接管理干涉。政府参与过多或过少,必然对职教集团实现集约化、规范化、满足市场需求等要求起到负面作用。

2.协会科研单位比例较少

职业教育的二重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与市场合作才能深入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与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共享市场利益和核心资源[3]。从调查结果看,当前职教集团的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所占比例普遍较低,且在很多集团中处于空白状态,其中,行业协会占成员总数的5.61%,后者仅占3.44%。由于成员之间没有形成自发的利益纽带关系,即使加入集团组织的协会或科研单位,也不是出于集团整体的内生需要。

3.职业院校发挥牵头作用

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主要以职业院校为主。调查的109个集团中,牵头单位为职业院校的有106个(其中:中职16个,高职90个),占集团总数的97.25%;牵头单位为普通高校、企业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各为1,分别占集团总数的0.92%。牵头单位往往对集团发展起到联系、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职教集团的主体力量还是以综合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为主要核心成员,联合若干中职学校和企业单位组建而成。

4.个别集团同质性不高

同质性原是测量学用语,指测验中各组成题目得分的一致性。在组织学上,集团成员的相关度越高,其同质性越高;反之,同质性越低。职教集团以教育科研为主要活动,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集团成员的同质性水平直接影响着集团总体的核心聚合力和建设水平。调查发现,个别职教集团成员的同质性水平不高。如,河南某交通职教集团中,有燃气、房地产、家电零售、酒店服务等企业。非相关企业的参与必然影响集团组织的目标制定和执行效率。

(三)组建模式

职教集团的组建模式指集团成员的整合方式和业务范围。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职教集团化呈现出规模加速发展、类型交叉混合、内涵多元发展的趋势。

1.契约联结型占绝大多数

通常将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模式根据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结纽带分为契约联结型、资产联结型和资产—契约联结混合型等三类模式。

调查发现,我国职教集团绝大多数属于契约联结型,即各成员单位在遵循原有法人单位属性的前提下,以盟约或章程等契约形式为纽带联结而成。由于联结程度低,这种组建模式也有其自身不完善性,“各个成员的行为普遍带有短期性、本位性的倾向,集团内部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4],造成很多集团都徒有其名。

资产联结型的成员单位之间要面临产权变更、人事调整、制度重建等十分复杂的变革,目前,这种组建模式在我国实施甚少,仅有上海卢湾区职教产业集团和松江职教集团等,通过变革有隶属关系,结合股份制和董事会等形成了多方投入的资产联结型运作模式。

2.组织合作类型

根据各地职业教育水平和区域产业特色差异,可以将职教集团按照成员单位和行业构成分为三种模式:地区本位合作、行业本位合作和集群本位合作[5]。早期的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中职学校居多,地区本位型占主导地位;随着办学模式的推广成熟,行业本位型集团数量猛增,且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产业分类。调查显示,全国有80.19%的职教集团属于行业本位型模式,区域本位型数量次之,鲜有以连锁成员形式合作的集群型职教集团。基于利益一致性分析,以特定行业为主导方向的集团,有利于相关成员建立合作关系、深化合作基础,更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

3.院校主导型占绝对优势

按照牵头单位属性关系,可以将职教集团分为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等。调查结果表明,牵头单位为职业院校的有107家(其中高职91家,中职16家),占集团总数的98.32%;仅有2家牵头单位分别为企业和普通高等院校。企业往往用简单的线性思维解决问题,追求既得经济效益与教育本身周期长的矛盾属性,使得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动力欠缺;同时,职业教育本身的内涵功能,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使得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然成为当前职教集团组建的中坚力量。

二、职教集团发展的新成效

(一)成员单位更加广泛

我国于1994年7月提出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而高等职业教育到1999年才开展“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学校推荐、学生自主择业”试点工作。因此,早期的职教集团形成了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结合一些中小企业单位为特点的区域型或行业型职教集团。

在1999年高校扩招和2004年全国职教会的政策影响下,规范化、大批量的职教集团开始形成。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不再局限到某一地区,而是扩大到全省、全国,乃至国外院校合作。如,山东淄博市创业职业教育集团就吸纳了内蒙古武川县、陕西西乡县、甘肃岷县等地的职业学校;安徽非遗职教集团吸纳了河北曲阳、江西景德镇、山西平遥等地的学校和企业;深圳市第一职教集团吸纳了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江苏信息职教集团吸纳了印度国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管理模式和发展水平的成员单位为职教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同时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职业能力训练,同时要加强职业精神塑造。随着职教集团的业务合作更加深入,各成员单位不仅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建设等起到推动作用,其文化理念也对校园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企业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其更好地适应企业管理需求奠定基础[6]。如,浙江宁波海宁中专依托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引进企业管理“7S”系统考核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培养学生企业化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内涵;河北保定第四中专与大型汽车生产公司合作,将“丰田模式”、“长城精神”引入教学管理,以“准企业化”模式制定学生的操作规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是机械地混合搅拌,而是批判地借鉴吸收。职业院校利用集团成员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动态融合中寻求两种文化互渗互融又各具特色的交叉区,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新型校企文化。

(三)服务项目日趋多样

共享优质资源、增强实力是集团成员的重要目标。职教集团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积累扩充,更是办学机制、资源共享等内涵的深化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职教集团的经营项目已在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职工技能培训、技术研发推广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实践合作,且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形成了“有中国合作教育模式特色的跨行业、多功能、综合性非法人职业教育组织”[7]。以江苏纺织职教集团为例,集团先后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产学工作委员会、培训就业委员会等机构,开展了校企人才交流、暑期职工培训、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起草了3个纺织品相关职业业标准等;开展中高职对口升学项目,试行集团内的高职学院自主入学考试、中职推荐优秀学生免试升学等;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组建研发机构18家,完成产品研发近600余项。集团开展的多样性项目验证了教育和经济的优势互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明。

三、职教集团运行的现存困境

(一)政府的角色定位有待明确

政府在职教集团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宏观的推动、保障、协调等功能。从调查结果看,很多政府部门在集团中常常出现角色定位偏差,导致其功能发挥的“越位”、“错位”或“缺位”。主要问题有:大包大揽,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如黑龙江某职教集团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等全是各区县县长、教育局长等,官员人数多达41位之多;外行领导内行,如某交通职教集团居然有保健品协会、红十字会等理事成员;政府部门轻视职教集团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此次调查中共有35.8%的集团构成中政府角色处于缺失状态。由于政府没有发挥其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的作用,很多职教集团空有其名乃至付之东流。

(二)理论实践需探索创新

当前各地正掀起一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集团化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当前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发现,虽然职教集团的成员数量、合作项目、办学模式等有很大差异,但其机制和功能本质相似,且很多集团处于起始摸索阶段;已有的相关研究薄弱,系统化理论不足,零星的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效力很难彰显。理论成果匮乏和实践经验不足,造成职教集团整体发展缓慢。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涉及到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实践性极强的课题,也是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运作样式,如何寻求各成员利益的契合点,亟需运行机制的探索创新,更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化指导。

(三)“集而不团”现象较为普遍

职教集团在我国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形成了几种具备一定特点、符合区域实情的办学模式,但其内部“集而不团”的问题较为普遍,很多企业或学校成员都不清楚自身应有的利益关系,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集团活动。究其原因:一是成员沟通不畅、信息不通,由于缺乏专门的配套资金人员,各成员单位不可能耗费自身利益归纳、整理需求信息,导致集团整体运行低效;二是成员竞争心理过重,诚信度不高,一旦资源共享,担心同行会采取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因而各自为政,排斥各种可能有损个体利益的项目规划。职教集团聚合度不高成为制约集团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

四、促进职教集团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由于职教集团办学涉及公办学校、私营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利益重组与分配,必然会使各方在管理和收益等方面产生分歧。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已有成功案例经验说明,政府在职教集团中要发挥政策制定、运行保障和监督协调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帮助成员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协调各方利益诉求。职教集团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政府部门要本着教育大计、民生之本的态度尽其所能,而不是成为少数官员自我镀金的空架子。

(二)创新理论研究,提升内涵建设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的要求,这就在肯定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已有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中的经验成果,对现有先进典型案例的归纳推广力度不足,很多现实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创新办学思路,优化外部环境,提高组织化程度,对职教集团内涵建设进行战略性指导,以实现成本收益最大化将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拓展合作项目,发挥集团品牌效应

企业行业参与热情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集团没有发挥其服务功能、成员单位没有收到预期效益。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指出,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也就是说,当职教集团的成员构成确定之后,就要拓展合作项目,只有丰富经营内容才能实现各方成本收益最大化。职教集团应充分调动各方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短期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员工继续教育、技术产品研发等项目,只有强化集团的核心聚合力,发挥集团品牌效应,才能让成员单位“团”而有力。

参 考 文 献

[1]沈建根.职教集团现状与发展对策[EB/OL].[2014-10-23]. http://www.zjchina.org/mms/shtml/245/news/1710.shtml.

[2]董兆伟,侯维芝.基于公司治理框架下的高职教育集团化设想[J].职教论坛,2007(13):17-20.

[3]白汉刚.试论职业教育集团的形成机制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45-47.

[4]杨柳,易玉屏,夏金星.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分类与特点分析[J].职教论坛,2007(5):8-11.

[5]李玉静.国际职教集团发展的战略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6):51-54.

[6]洪震.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31):7-8.

[7]刘家枢.职业教育研究应求真务实—第七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综述[J].职教论坛,2011(4):42-44.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
浅谈基于资源整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职教集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新模式:专业化职教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