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仁”的俄文翻译

2015-03-17 21:34耿海天邹立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俄文翻译论语

耿海天,邹立辉

(1.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2.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浅析《论语》中“仁”的俄文翻译

耿海天1,邹立辉2

(1.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2.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158100)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赋予了“仁”以显著的地位和丰富的内涵。“仁”的核心是爱人,包括孝、悌、忠、恕、礼等内容,是一种最高道德理想的总和。“仁”在俄文里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不同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笔者认为,为了全面而忠实地传达出儒家的哲学思想,“仁”字最好是不直译,而直接用音译。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俄文;翻译

孔子及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仍然展现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不仅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而且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孔子是其创立者和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伦理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是道德范畴的“仁学”哲学。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仁学”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张岱年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1]

尽管儒家思想的“仁”只是一个字,然而它的寓义却非常广泛,思想内涵极其深刻。“仁”的核心是爱人,包括孝、悌、忠、恕、礼等内容,是一种最高道德理想的总和。“仁者人也”,(颜渊篇:二十二)(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目及章节)[2]“泛爱众”(学而:六)。这说明,孔子以及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经得起历史长河的检验,必然有其重要而深刻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仁”的道德哲学理念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那么“仁”在《论语》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呢?根据杨伯峻对《论语》的统计显示:“仁”出现有109次。然而《论语》对“仁”有多种阐释,如“孝弟为仁之本”(学而:二),“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慧)于天下为仁”(阳货: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九),“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一),“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二十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十九)为仁。根据上面所列举的例句可以看出,《论语》中不同句中的“仁”所指的具体内容含义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论语》中还具体指出了实现“仁”德的具体方法。例如,在人与人交往方面,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二),并称之为“恕”,这是待人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三十)后人称之忠,这也是社会交往待人处事的积极方针。杨伯峻认为“忠恕”是“仁”的真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十五)[3]

一“仁”的不同俄文翻译及理据

《论语》是儒学的核心经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的材料。《论语》传入俄罗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这期间俄罗斯的汉学家们对孔子思想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涌现出了多个对于“仁”的不同俄译本。

在经典版本的翻译中,按照时间顺序,笔者列举出四代出色的汉学大师,如:沙俄时期以波波夫(Попов П.С. 1842 - 1913),苏联时期以阿列克谢耶夫(Алексеев В.М. 1881 - 1951)为代表,俄罗斯时期的别列罗莫夫(Переломов Л.С. 1928 - 至今. 中文名:嵇辽拉)和目前莫斯科大学的中国文化专家谢苗年科(Семененко И.И.)教授。目的是为了通过他们对于“仁”的不同理解来加以比较和分析,确立“仁”的准确翻译观点。为今后《论语》乃至儒学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例如,子路篇第十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汉语释义,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态度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实。即使到夷狄地区,这三种品德也不能背弃。”)在“仁”的翻译上笔者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1.沙俄时代的汉学家波波夫《论语全译本》:

На вопрос фаль-чи о гуманизме философ ответил:

- Будь скромен в частной жизни, упровляй делами с благоговейным вниманием, будь искренен к людям;хотя бы ты ушёл к дикарям, и там нельзя бросить этого .[4]

2. 苏联时期的阿列克谢耶夫《论语》俄文译本:

Фань Чи спросил о том, что составляет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

Учитель ответил:

- Держать себя с почтительностью дома,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относиться к делу, и честно поступать с другими. От этого нелья отказываться, даже когда едешь к варварам.[5]

3. 俄罗斯时代最为著名的别列罗莫夫《论语》译本:

Фаль Чи спросил о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и.

Учитель сказал:

- Всегда будь почтителен. Исполняя работу, проявляй уважение, отношениях с людьми соблюдай преданность. Когда отправляешься к варварам, не отказывайся (от этих правил ).[6]

4. 俄罗斯时代目前莫斯科大学的中国文化专家谢苗年科(Семененко И.И.)译著的《孔夫子》(《Конфуций》)译本:

Фань Чи спросил о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и.

Учитель ответил:

- Дома держись скромно, к делам относить уважительно, с людьми будь искренним. Не отказывайся от всех этих принципов, даже отправляясь к районам 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меньшенств.[4]

以上这四个版本的翻译中,有三种“仁”的翻译方法,分别是гуманизм,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 这三个词是同义词,都表达了人性、人道、仁爱、仁慈的意思,但是仅仅这几个意思远远不能包涵所有孔子所说的“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波波夫(Попов П.С.)的翻译中,对“仁”的翻译是区别对待的。比如,在学而篇第一的第二章中,“其为仁之本与”一句中,波波夫教授将之译为гуманность,而在雍也篇第六的第二十二章中,又出现了表现“仁”意义的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总结起来就是波波夫教授的译本还是不够准确、统一和系统。这种“一词多译”的现象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上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翻译成哪个词语,都不能表达完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自己独特偏向的意义。据说当时波波夫认为翻译《孟子》比翻译《论语》要容易些,于是就先着手翻译了《孟子》,在此基础上才翻译的《论语》,然而翻译效果就连波波夫本人也不尽满意。很多地方内容零碎,往往需要猜测。在《论语》俄译本序言中他说:“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词和句子的解释常常使我陷入困境,就连中国汉语学家的注释也不明晰,以致于有些内容的解释最终不得不放弃。由此看来,用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古汉语的特殊内在结构是很难的。要想翻译成让俄罗斯普通人读懂的《论语》,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阿列克谢耶夫(Алексеев В.М.)是苏联时期汉学界的杰出代表。阿列克谢耶夫最大的翻译贡献是建立了自己对儒学术语理解的俄语解释体系,特别是他对新儒学的代表朱熹阐释的俄文翻译。尽管阿列克谢耶夫的《论语》译本带有自己的新风格,然而其总的特点是翻译结构有些复杂,在《论语》每一小节儒家术语的俄语解释上都掺入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仁”是人性的完美状态和辉煌顶峰,具有人类群体永恒的共性特征。因此,他把“仁”自此至终地翻译成человечность,意为:人человек和永恒вечно。[5]

有着中国血统的别列罗莫夫(Переломов Л.С.)教授一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反复钻研历来几种俄译本。他学术作风严谨,特别注重对作者思想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生活背景情况的研究。《论语》共20卷,503节,别列罗莫夫翻译时注重《论语》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他的译文分为注释和俄文译本两大部分。他对于“仁”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全面,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成不同的名称或动词含义。他把“仁”概括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和礼仪角色中经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包括宗教、道德、伦理、美学的总和。[6]

当代莫斯科大学谢苗年科教授(Семененко И.И.)译著的《孔夫子》(《Конфуций》)在俄罗斯也占有一定的分量。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想要把中国古代历史经典作品翻译出好的俄文作品,就必须要考察它的时代背景。否则,离开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质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经典历史作品的具体哲学思想本质与内涵,通常的不当翻译是把后人的理解强加到先人的思想头上,甚至翻译会出现错误。谢苗年科教授通过对《论语》中的“仁”重点进行了各种版本的互相比较和参照,然后加以说明和阐释。他分析了“仁”这个汉字后,概括出它是与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具有广义上的博爱的显著特征。因此,他最终选择用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来翻译“仁”是有一定道理的。[7]

孔子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仁”是指君子应该具有的道德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不仅仅指的是君子的道德。“仁”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仁爱举措,即内在的仁的德性向外的施予;二是指已经向外施予的仁爱举措来体现内在的仁德,是从外而内的验证,以完善自我。所以建议可以像“квас”或是“功夫”一样,按照音译来解决这个问题,翻译为жэнь,然后可以在其后加上注释。在文化交流如此广泛的今天,对这种文化蕴涵深厚的关键文化载体词语进行最大限度的异化也是可取的。[8]

二以不同文化视角解析“仁”的俄语翻译

根据《论语注释》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达100次之多。然而具体到古代文言文《论语》中上、下文里出现不同的“仁”,通常是指某个具体而不同的道德品质行为。这样一来,在俄语翻译过程中对俄罗斯语言学家们就造成了理解上翻译的困难。不同的俄罗斯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翻译的方法和对中国文化理解的不同导致了以上不同的翻译效果。

处在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俄罗斯翻译家们,他们很有可能受到柏拉图、基督教以及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会把儒家思想对应成宗教哲学思想的“善的理念”理解并进行翻译。因为他们思想深处所固有的西方哲学和俄罗斯宗教哲学思想是他们诠释儒家经典的基本立场。在俄罗斯的道德哲学里对于“人的善”基本理解为:“人性之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的善”“上帝之善”。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他认为在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念,因此理念不是唯一。最高级理念就是“善”,善不仅是一个道德范畴,也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范畴,善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善使我们洞察到理念,它还管辖着各种理念,使它们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真实世界。[9]事实上,真、善、美的统一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柏拉图曾说“善的同时也是美的”,苏格拉底也说“美德即知识”,说明人的理性本性与道德本性是统一的。俄罗斯著名哲学家索洛维约夫根据“万物统一”原理得出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结论。

中国古文化与俄罗斯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仁”字的发音与“人”相同来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其含义扩展为适合于全人类群体的一个普通词汇。“仁”这个名词到后来被儒家思想继承者演化为状态性动词,成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精神道德的重要部分,这无疑竖立起了中国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人文精神标杆。它区别于教化和野蛮无知。“仁”字涵括全部有教养的人所有的优秀品质。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词源学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汉字“仁”。 “仁”字为左边的一半字是“人”,右边一半的字指“二”,直观看是“二人”。其含义至少可以理解为:我和你、你和他、我们、你们、他们 …… 社会群体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最终的目标是要完善人格理想的实现,成为儒家哲学思想指导现实生活中的仁者、君子。 作为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中的“仁”字具有最高道德理想,同时也包含所有道德的总和。它既是赋予了人格化的做人理想,也是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和社会层次关系之间所要达到的和谐秩序的最高标准。这不仅造就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道德观念,同时由“二人”即“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和谐,即对造就“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翻译学角度上说,对“仁”的理解至关重要。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二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精神指向各不相同。孔子的“仁”德是一个宽泛而普世的道德观念。是从个体角度和个性人格考虑的,是力图要达到人格完善以及道德完美的同时包含所有社会品德,并且正确地践行礼、义、孝、智、信等能力。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仁”看作为一种普遍德行的人。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是指受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建立在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基础上的,推崇灵魂安宁和精神重生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观念。而中国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指建立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周礼基础上的,是以名份等级性和血缘性为根本而向外延伸的泛爱和引导群体社会人性向善的理想人格追求。

其次,二者在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思维方式上各不相同。儒家思想核心的“仁学”认为,在“天”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朱熹曾说,“仁者”“在天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朱子文集》卷67)在这里可理解为:“天道”生生不息,以仁为心,“天”有使万物良好的生长发育的功能,故“人”要效法“天”,要对人慈爱,对万物使之得益。这是因为“天人一体”,“人”得“天”之精髓而为“人”,故人生在世当以实现“天”的“盎然生物之心”,而有“温然爱人得物之心”,“天心”“人心”实为一心。“人”有其实现“天道”的责任,人生之意义就在于体证“天道”,人生之价值就在于成就“天命”,所以“天”“人”的关系实为二者合一的内在关系。然而俄罗斯文化中对“天”“上天”的理解为:上帝、神、宇宙,基督学说的“仁爱”思想是以宗教信仰为前提的,“无私奉献的爱”“爱一切,包括敌人”“不以暴力对抗恶”等等都是基督教信仰的内容。因此,俄罗斯汉学家在其宗教哲学“神人性”影响下把“仁”理解为“神仁性”。毕竟“天道”与“神”是东、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概念。

由此看出,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提出的“仁”德思想内涵比西方的人道主义更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而非宗教意义。

总体看来,在以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也将译本研究和译者研究合二为一,将研究情况简略地做了梳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着重研究了几个版本的关键文化载体的翻译情况。现如今有关《论语》俄译本的研究还未像英译本研究那样普遍,涉及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的研究仍在少数,但笔者相信,中国儒学在经历了一个个热潮欲低潮之后,已经不可避免地稳步发展,孔夫子在俄罗斯的路已经越来越通畅了。综上所述,结合“仁”的其它语种翻译观点认为,“仁”最好还是自身至终的使用音译жэнь,以保留其精神实质,同时还可以保持这个核心概念在《论语》中的贯穿和统一。[8]

三结语

综上,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虽然在俄罗斯出版有影响力的《论语》译著大多由优秀的俄罗斯汉学家们完成,但是,他们在中俄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和语言观念之间进行转换时,背负着来自俄罗斯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先入之见的沉重包袱。翻译中肯定要使用带有俄罗斯文化鲜明色彩的词汇。这是由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例如:把“德”译成多个词добродетель, нравственность, мораль, этика,把“小人”译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使读者难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把“仁”翻译成гуманность同样也不确切和完整,仿佛西方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思想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为了真实、准确并且全面、客观地理解孔子思想和中国古文化,总的来说,“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жэнь为好。[8]

二是,为了将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介绍给俄罗斯人民,在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地将《论语》看作是哲学作品而非文学作品。也就是应将俄文翻译提高到文化、哲学的翻译水平,像“仁”这样的重点汉字应当特殊加以展开注释。

此外,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如:“孝”“德”“君子”“礼”“义”“忠”“信”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俄文翻译都值得研究,这是沟通中、俄两国文化间的大事。建议中俄两国学者共同客观、全面、准确和忠实地合作,共同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作品的翻译工作,使俄罗斯人民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人,而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

[3]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Попов П.С.: Изречения Конфуция, учеников его и других лиц [M]. СПб., 1897.

[5]Алексеев В.М.: Лунь Юй (образец перевода с китайского первых трех глав ?Бесед и суждений? Конфуция) [M]. - Алексеев В.М. Китай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Москва, 1978.

[6]Переломов Л.С.: Лунь Юй [M].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001.

[7]Семененко И.И.: Афорризмы Конфуция [M]. Москва, 1987.

[8]《论语》俄译本采薇[EB/OL].http://www.docin.com/p-370766703.html .

[9]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61-63.

Class No.:H3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邹立辉,博士,黑龙江工业学院。

Russian Translation of Benevolenc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eng Haitian, Zou Lihui

(1.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China;

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is seen a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on and rich connotation Are offer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core of benevolence is love people ,which is thaken as the highest moral ideals.Teh Chinese word benevolence can be transla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Russian. To convey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a full and faithful way,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word benevolence is translated through the transliteration instead of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Russian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2-0094-4

作者简介:耿海天,博士,讲师,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猜你喜欢
俄文翻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卡拉·陶格陶夫所藏手抄本《观自在经》(俄文)
卫拉特本《уHeκep TopeлκиTy汗史》(俄文)
卫拉特文译般若经(俄文)
准噶尔的物质文化遗产(俄文)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