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阳光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2015-03-18 10:4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常态课外

□ 侯 力(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探究阳光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 侯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实施距今已有近八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依托,着眼于未来国民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由应试化的体育课程向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转变。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常态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团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构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根据团中央对北京、山西、山东、广东等地部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抽样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仅为1.6小时,18%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43.5%的学生每周参加次数在两次以下;9.3%的学生课余时间选择体育锻炼,超过四成的学生选择上网;仅有27.8%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好。2013年,清华大学“领军计划”面试中首次增加了体质测试,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来自全国300多所中学的406位尖子生中,成绩优秀者仅5人,不合格者却多达100多人。

但是,早在2002年我国就出台并试行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07年4月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时至今日,尽管轰轰烈烈的“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开展了近八年,我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质量仍旧堪忧。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讨论阳光运动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1、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按规定我国每5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的幅度相对于上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时有所减缓,但仍在下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出现下降等。此外,教育部在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以军训为例,每年的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对大学生体质最大的考验之一。北京大学学生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

1.2、体育健身器材与场所不能满足大学生健身需求

据研究发现,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为学业负担、锻炼场所、自由时间、锻炼常识和健康状况,其中外在因素是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活动场所现状决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实现质量。体育活动设施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

1.3、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安排适当时间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缓解情绪以及学习压力,也是一种兴趣爱好以及消遣娱乐的方式。

2、体育锻炼常态化

2.1、体育锻炼常态化

体育锻炼常态化是现代化体育的思潮,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随着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对体育的需要日益增强,因而,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向社会提供体育劳务,满足人们健身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寻求体育的常态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体育锻炼常态化已被世界各国热诚关注,并进行相应的体育体制改革。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促进了我国体育向体育锻炼常态化方向发展。体育锻炼常态化教育是社会的一个迫切的要求。

2.2、学校体育是体育锻炼常态化的基础

体育锻炼常态化是一种思想,也是贯穿着人的一生,并且必须适应个人或社会持久要求,它有着无限的广泛性和终身性。学校体育是体育锻炼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主要是给学生灌输一种终身的体育思想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常态化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学校体育只能是体育锻炼常态化中的一个阶段,它是为体育锻炼常态化奠定基础的阶段。因而学校体育是体育锻炼常态化教育各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体育锻炼常态化”的思想意识。所以进行体育锻炼常态化教育要切实把好学校体育教育这一关,在这阶段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使教育的方向转向常态化的轨道上来。,学校体育是体育锻炼常态化的基础,学校体育的改革应着重于教育的常态化。只有培养出自觉锻炼的兴趣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校体育的价值才真正超越学生时代而具有终生的意义。也即是进行体育锻炼常态化教育。

3、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的互融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虽然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常态化口号各异,但是我们能够看到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服务于广大学生,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质。体育锻炼常态化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能够深入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阳光体育则是通过全国大范围的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锻炼氛围,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和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的一个习惯带入他们的生活,最终实现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完美的融合。阳光体育是新时期学生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而体育锻炼常态化则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理念,由体育工作者通过具体的体育行为贯彻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步的养成体育锻炼常态化锻炼的习惯,实现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的互融互通。

4、影响两者不能顺利对接的主要因素分析

4.1、教师因素

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在目前高校中的融合还不够理想,而教师是影响二者有效对接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的直接组织者,由于体育锻炼常态化理念主要是经过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来传播的,在阳光体育举办的初期,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阳光体育都能够和体育锻炼常态化有机结合,得到很好的传播。但是随着阳光体育运动高潮之后,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仅有体育锻炼常态化理念的传播了,且由于高校教师责任心的不同,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理念的传播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

从目前来看,高校的体育教学属于边缘学科,很难得到重视,不论是资金支持还是工作考核,都远远的落后于主流学科建设。因此造成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对于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融合的推动力不够持久,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阳光体育的开始始终是虎头蛇尾,体育锻炼常态化教育理念很难完全融入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这也是间接导致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4.2、学生因素

大学生是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的实施主体,他们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阳光体育、能够积极的把体育锻炼常态化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将直接的影响到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的对接。体育锻炼常态化思想的内化需要阳光体育的强力支持,而阳光体育能否长久的把学生留在运动场上,除了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乐意从心理上接受阳光体育,并把课外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体育锻炼上来。高校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很多的学生就是为了应付班主任或者校领导的检查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长期的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根据资料显示,仅有21.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会长期的坚持体育锻炼,甚至毕业以后还会坚持下去。目前大学生除了应付自身专业课程外,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更乐意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不愿意跑到太阳下进行身体锻炼,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不强,也导致了阳光体育很难有效的和体育锻炼常态化有效对接。

4.3、经费要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经费,才能够保证一切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阳光体育也不例外。我国公共教育经费长期不足,经费增长速度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直没有达到中央提出的4%的基本目标。其次是社会投入也很不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现在还没有明确地提“社会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这个统计指标。而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各个学校更是属于边缘学科,在高校体育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多的资金被用在学校所谓“主流”专业中,分给体育的资金少的可怜。正是因为没有充足经费的支撑,我们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总是虎头蛇尾,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规模也只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成为小部分业余爱好者的聚会,从来不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对于阳光体育活动投入的力度过小,很多学校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陆陆续续的放弃了阳光体育,资金匮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4.4、监督因素

近些年的阳光体育每次总能取得不错的开头,而结果却是虎头蛇尾。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监督阳光体育的开展。在阳光体育的开始阶段,各大高校都以各种形式举办阳光体育运动,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上也是做足了文章。而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了使高校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举办的当天能够获得较大的声势,同时为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做铺垫。随着时间推移,上级部门的检查松懈下来,高校内部的监督部门的检查也停了下来,高校体育工作者的热情也逐步的消散,学生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有相当一批就回归到以往的生活习惯上来,放弃阳光体育运动,仅仅是为了应付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或者是俱乐部。因而,监督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了阳光体育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之一,没有有力的监督,没法使得阳光体育和体育锻炼常态化有效的对接。

5、确保两者对接的主要举措

首先,建议教育部门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促使地方政府、高校把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其次,建议教育部门指导高校组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与教学、体育工作统筹安排,从制度上明确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类专业院校师生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技能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擅长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终身锻炼习惯。加大对体育类学生社团的支持,划拨专门活动经费、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充分发挥社团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建议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协同教育行政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相关企业,充分盘活社会资源,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设施、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支持。统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建议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拨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投入。各高校按照有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因地制宜为学生配置体育设施和器材,优化活动场地、设施的开放与使用制度,尽可能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6、结语

高校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不断的努力中前进,努力实现二者的对接。

[1]张旭光,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N].中国体育报,2006-12-25.

[2]周济.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p. com.cn/tiyu/dtxx/tjxx/20070130_276905.htm

[3]郑伟.现代生活环境和方式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76-78.

[4]倪伟.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与施教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3):88-91.

[5]崔玉娟.(两会声音)构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中国青年报.2015-3-20.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常态课外
小满课外班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