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研究

2015-03-19 10: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打工者浏览器智能手机

袁 越

打工者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研究

袁越

本文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思路,通过深度访谈10名电子科技大学校工获取第一手资料,描述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工为调查对象的打工者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并且阐释打工者群体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使用需求以及影响其使用程度的一系列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归纳出其使用智能手机的满足形态。

智能手机“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度访谈;使用需求;满足形态

[作者]袁越,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出务工问题一直受到各界关注。作为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社会群体,在当下的各项研究中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地带。打工者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以及媒介使用行为也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内容。结合当下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的智能手机,本文探讨和研究打工群体对智能手机的心理诉求、使用需求以及通过智能手机所获得的满足形态。

二、智能手机的风靡

智能手机作为手机与个人电脑的有机结合,它集掌上型、便捷的个人电脑与一体,包含了传统手机的功能并且可以连接互联网,并且支持设置与运行软件。智能手机不仅混合了技术与使用平台,还混合了受众的使用实践、使用习惯和个人交流对媒介使用模式的影响。智能手机设置和发布手机应用的能力使得使用更加灵活,其方便有效的手机应用使得它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媒介生态,与互联网相连的便捷性使得受众时常处于一种“在线的生活状态”。本文研究多元技术条件下的智能手机对打工者个人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在该理论和其基本模式的指导下,通过深度访谈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校工智能手机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主要需求、满足形态和对智能手机的认知情况。

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访谈提纲,以该提纲对电子科技大学不同岗位的10名校工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学者施拉姆曾强调,在“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中应关注受众的背景差异。为确保调查对象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打工者群体使用与认知智能手机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在选择被访者考虑到了性别(女6名,男4名)、工种(分配在不同工种上)、使用年限等因素。访谈以前,笔者想了解和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智能手机用户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第二,智能手机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其对手机的认知。

四、校工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分析

(一)驾驭媒介环境的三个条件

学者Mirca Madianou在研究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时提到,受众的媒介环境是否受到了限制即受众在驾驭媒介环境的时候有三个先决条件需要考虑:一是花费,二是支付能力,三是媒介素养。如果交流花费过高,这将决定他们选择交流媒介的种类。只有当通信的成本变得微不足道,这才能看到用户的使用意图。媒介素养以及技术的可用性对于受众同样重要。

1.花费(cost)对于校工的媒介选择的影响。在被访的10名校工中,基本情况都是根据收入水平来选择手机,大都是国产智能手机(中兴、华为、联想、不知名的国产杂牌)。

2.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对校工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通过调查发现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大致在小学以上高中以下,仅具备初步的读写能力。在10名被访问人员中,6名(这6名校工在10名受访人员中属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类型——初中文化)会使用智能手机中的软件,并且通过这些软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人认知、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目的,即达到了学习信息的知识与技巧。6名使用智能手机的校工都会使用QQ、微信之类的社交软件进行信息传播,即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其余4名校工虽然具有初步的读写能力,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与应用还处于与传统手机相同的使用水平,所以,文化水平与读写能力直接影响了打工者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程度。

(二)校工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需求

1.社交类软件。(1)使用的简易性与广泛性。受访者在受访过程中提到了他们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即媒介素养),仅仅会使用一些基础的社交软件。QQ是流传最广泛的软件所以使用人数较多,6名校工均表示对QQ的使用是从电脑QQ的使用延续到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在使用也较为广泛,原因是微信的使用简便,语音功能的拓展使得他们可以不通过打字或者手写来进行交流沟通,语音对讲机式的微信语音功能操作简便,沟通方便。

(2)信息获取的途径。微信在信息获取上对于校工的帮助更大,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其他好友的发表文字和图片以此来接收信息,虽然QQ也同样具有此功能,但是微信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分享网页链接,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校工通过朋友圈的信息转发来获取一些知识与信息,减少了他们去寻找相关信息的过程。他们所订阅的微信订阅号也会定期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这也是他们的信息来源之一。

(3)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途径。使用社交软件的校工认为,在信息沟通不是很急迫的情况下,微信的语音功能可以替代手机的打电话功能,因为微信具有实时对讲机的功能,并且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微信的对讲功能所耗费的流量较少,与打电话所产生的费用相比之下要低廉得多,所以,微信也成为他们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

2.手机浏览器、娱乐软件。对智能手机进行深度使用的6名校工均在使用浏览器、娱乐类软件(游戏、视频客户端),QQ浏览器与百度浏览器是最常用的两款。浏览器的使用是处于信息获取的需求,被访者选择手机浏览器最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类软件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休闲娱乐的需求。

(三)使用智能手机的满足形态

传播学者D.麦奎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调查得出受众收看各类节目是满足了自身的“心绪转换”“人际交往”“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四个基本类型的需求,校工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有以下三种满足形态。

1.心绪转换效用。校工通过智能手机中娱乐类软件的使用,帮助他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与负担,带来情绪上的释放感。日常工作的无聊乏味,娱乐类软件可以很好地对其的心灵进行安抚达到消遣娱乐的目的。

2.人际交往效用。与传统手机相比,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交往体验,建构起了新型人际关系。访谈中发现,校工通过智能手机把虚拟的交往空间作为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通过在微信或者QQ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者转发别人的内容来达到展示自己的目的。

3.环境检测效用。环境检测是指“用户通过某种重要手段获取与自己生活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能够把握环境变化”。手机浏览器类社交类应用软件都能使用户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软件的使用,校工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大量信息资讯。

五、结语

首先,稳定的社交圈以及微信功能使用的固定性。使用社交软件的六名校工均在使用微信,使用模式仅限于与朋友和家人沟通交流,转发或则评论朋友圈的内容(包括原创与转发)。受媒介素养的影响,他们并没有使用微信的拓展功能,同时他们也没有通过微信来拓展社交圈,社交圈依旧稳定地集中在朋友与家人中。

其次,信息获取的分化。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校工中,很明显的分化存在于“对智能手机进行深度使用”和“未对智能手机进行深度使用”的校工身上,分化的类型主要是信息获取的分化。使用手机软件和客户端的校工会更好地从这些应用上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而“未对智能手机进行深度使用”的校工则始终停留在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中,即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或者组织传播。

[1]Madianou M.Smartphones as Polymedia[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4(3).

[2]Billieux J,Martial V D L,Rochat L.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9).

[3]钟真,简小鹰.农村打工者与留守人员间的互动:意义、途径与成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楚亚杰.社会交往与手机使用:上海受众手机使用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0(2).

[5]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打工者浏览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座矿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反浏览器指纹追踪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环球浏览器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智能手机
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