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性探究

2015-03-19 19:28赵海青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木构建筑文化

□ 赵海青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它除了具有一定实用性之外,还以独特的视角从侧面展示了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我们常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居民更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宫殿、民宅和园林,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不仅在中国有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在世界舞台上亦是闪烁光芒。

一、从纵向上看,建筑具有时代差异性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技术传承和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虽然木构架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但每一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之前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富于时代特征的新内涵。

(一)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文化性。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原始居民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能力极为薄弱,他们多半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居住在未经任何改造、处于天然状态的山洞中,形成“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巢”的巢居形式。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长期积累,原始居民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勇敢地走出山洞,创造了聚落、祭坛、居住建筑等崭新的建筑,出现土木混合的结构形式,开始应用夯土技术。尤其是木构架的应用和传播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主流,后代建筑多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原始社会末期,砖石结构开始出现,人们的审美观念有了很大提高,懂得利用在室内涂抹白灰的方法增加房屋亮度及美观性。

(二)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文化性。奴隶社会时期,建筑整体样式基本成熟,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表明建筑组群呈现庭院式布局,而且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随着凤雏西周遗址和召陈建筑遗址的发掘,我们得知奴隶社会出现了瓦,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带瓦环。瓦的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屋面的防水性能,推动木构架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使中国古代建筑出现新造型、新面貌,而且标志着陶制材料开始进入建筑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出于防卫和审美上的考虑,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这一潮流虽曾风靡一时,但随着大量奴隶劳动的中止及木构架技术的进步,在汉代以后逐步被淘汰。总之,这一时期夯土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出现大量台榭建筑,以供诸侯王室居住;木构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运用斗拱及精致的榫卯,屋顶形式日益多样化,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在建筑装饰上,更多地使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在建筑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考工记》成为第一部反映建筑的书,书中对城市规划有了一定的设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此外,石拱墓、石阙的出现反映了砖石建筑的巨大进步。

(三)封建社会时期建筑的文化性。封建社会时期,台榭建筑普及,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现了大量的高台建筑和阁道,施工设计水平日益提高,出现斧、锥、锯等铁质工具,榫卯形式日益多样化,木构架趋于成熟。建筑艺术的加工亦愈发成熟,斗拱普遍应用,抬梁式、穿斗式建筑体系已经出现,瓦的使用也更为广泛。随着生产力提高及生产工具的进步,建筑形制日益严整规范,气势宏大,比如唐长安城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我国古代规划最严整的城市。时至宋代,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许多临街设市肆、临巷建住房的开放性城市,建筑风格更加精致,屋顶形式丰富多样,装修也更为细巧。总之,封建社会出现了砖拱梁建筑,琉璃面砖广泛应用,砖墙逐步替代土墙普遍应用于民宅。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造型在这一时期也是千姿百态,优雅美妙。西晋屋顶如同飞鸟展翅,发展至清代,屋顶造型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卷鹏等。中国古代建筑也因此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从横向上看,建筑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区性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化艺术传统、建筑材料的差异,使得建筑风格迥异,谱写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的社会,气候的影响似乎是一切因素中最强有力的影响。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建筑墙体薄,屋面也较轻,建筑外形轻巧玲珑。北方气候寒冷,为抵御严寒,建筑墙体较厚木材用料也较粗,建筑外形则浑厚稳重。不同地域创造不同民族,也使建筑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比如中国北方传统建筑多以土木为主要材料,西南少数民族多以石料为主要材料,福建客家是圆形土楼,云南傣族则是干栏式建筑。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尤为注重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宗教信仰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中国古代社会,居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基本都能结合自身需要,依据当地的地理特征,就地取材,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建筑。这类建筑与庄严雄伟、整齐对称的建筑不同,它们突破传统思维,不求整齐划一,左右对称,而是依据山川地理形式、自然条件以及当地能提供的具体建筑材料曲折变化,富有极大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情况在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以及水网密布、地形多样的江南地区较为普遍,“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依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整齐划一的建筑,还是曲折多变的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推崇儒家学说,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它崇贤敬祖,重视人伦礼制,主张“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周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中国古代居民,为从事生产劳动多是聚居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建筑群体,这种群体组合多半采用院落形式,俗称四合院。小到一座住宅,大至紫禁城都是四合院群体建筑,四合院布局井井有条,规整有序,不仅是人们重伦理亲情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要求民族统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诉求。

三、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艺术首先来源于实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匠师们的美化处理,产生了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凭借其高超的土木结构及独特的艺术造型,无疑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不断奔流的历史进程中散发着烁烁光华。

[1]于博.中国古代建筑欣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总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新红.先秦典籍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J].山花,2014

猜你喜欢
木构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木构的味道
建筑的“芯”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