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5-03-19 19:28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淤地坝黄土高原基本农田

□ 李 晴

一、水土流失是环境恶化人民群众贫困的根源

陕北绥德韭圆沟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年降雨量340~460mm,而且主要集中在7~9月三个月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时短,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1~3万吨/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地貌形态表现为梁峁起伏、沟壑从横、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在气候和地貌共同作用下,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是土地利用率低,荒山荒坡面积大,一般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二是生产水平低,坡耕地粮食产量一般年份只有500~900kg/hm2。在这种脆弱的环境下,农民为了维持生计,采用广种薄弱收,提高垦殖指数,耕地面积比例大(占总土地面积的25%~35%),人均坡耕地面积为0.5~0.8hm2。形成越穷越垦,赵垦越穷的现象;再加上超载放牧,造成草地退化现象严重。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是水土严重流失,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为了更好地解决水土流失,保持地方生态,绥德县在韭圆沟流域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即大力发展坝系工程建设,扩大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坝地有着水肥条件好、耕作方便等优越条件,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改善局部地方生态环境。通过数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加基本农田面积262.51hm2,通过退耕还林措施,增加果园401.0hm2,经济林5.6hm2,乔木林99.62hm2,灌木林1083.87hm2,混交林23.03hm2。流域内人均“三田”(水地、坝地、梯田)面积 0.18hm2,人均粮食达 412.8kg 以上。

通过积极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紫花苜蓿的种植,倡导舍饲羊子的养殖,不断发展畜牧业,实现了草畜双赢,目前流域共养羊5,000多只。

韭园沟流域通过大规模的坝系建设和舍饲羊子养殖等手段,实现农业产业优化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条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认可和赞同。

三、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结合地方生产、生活环境的坝系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增加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改善了区域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

水土流失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头号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充分发展农村生产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人居条件,实现农民收入不断、持续增长。而水土保持是遏制水土流失,提高黄土高原农村生产、生活的必由之路。通过县级水利部门对水土保持建设的统一规划,实行山、水、林、草、田、庭(院)、路、村、井、产业“十位一体”综合治理,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群众也深深认识到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作用,认识到水土保持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他们已经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变家乡穷山恶水、发家治富、提高生活品质和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四、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淤地坝的建设增加了基本农田。通过实施淤地坝建设,把流失的宝贵的水土资源蓄在坝堤内,利用坝内水的作用,将原来高低不平的坡地或沟道淤积成可耕种的川地良田,增加了适宜耕种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经调查,一座坝或一个坝系所淤成的坝地,从数公顷到上百公顷不等,成为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平原。打坝淤地是增加基本农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对韭园沟流域内5条支沟的淤地坝调查,共形成淤地面积约318.91hm2。

(二)提高了坝地农田的产量。通过淤地坝的建设,充分地留住了被雨水从坡地上冲刷下来的表土,表土里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非常肥沃,同时形成的坝地,地势平坦、宽阔、易机械化耕作,土壤水分墒情好、耐干旱。经实地测算,一般坝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1.5倍,比梯田高1倍;单位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坡地高1.1、4.2、5.0和1.5倍。因此坝地具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产量较高。通过对榆林沟等六个不同小流域坝地的调查,坝地面积虽然占总粮田面积的比例不大,但粮食产量却占较大比例,如米脂县榆林沟小流域坝地面积占粮田面积比2.78%,但坝地产量占总产量比12.27%。

(三)高产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淤地坝的建设,为农民增加了宝贵的水地农田,随着坝地产量的提高,农民的粮食总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逐步减少不良坡地、边角地的种植,为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粮油下川,林草上山”变成了现实,大大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如米脂榆林沟流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搞好水土保持到现在60多年,形成淤成坝地318.44hm2,累计利用面积 46,859hm2,可增产粮食 2687.33 万公斤。截至2001年底通过对不良地块的退耕,实现造林1917.4hm2,其中乔木林 244.6hm2,灌木林 816.3hm2,栽植经济林果 856.5hm2,种草 797.5hm2,治理度达到 65.06%。

黄土高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证了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多种农业经济的实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水土保持改善了农村用水的困局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常年的干旱导致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靠天吃饭、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不足是长期以来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因。而淤地坝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地方宝贵的水资源流失问题,通过坝堤蓄水,提高了持续供水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一是提高了蓄水能力,丰富了地方水资源。淤地坝的建设,可以有效拦截洪水,不但改善了农村局部水资源流失问题,而且通过土壤、沙地的渗透作用变为可饮用的地下水、常流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通过输水渠道的建设,进一步缓解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困境。二是人为干涉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可调节性。因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的汛期,而在春夏两季农作物发芽、生长时间,降雨量较少,有时出现长时间的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收获,通过小流域坝系建设留住汛期雨水,在下一年的春夏季节通过抽水灌溉的方式增加土地的墒情,提高农作物产量。

六、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

水土保持工作应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发展农村生产力相结合,要充分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沿革,要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格局和农民群众不断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调整、改进水土保持方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一是要强调水土保持的带动作用,把技术人员、资金和先进经验等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倾斜,形成水土保持的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建设的能力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强调水土保持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统一规划调动全方位资源,致力于改善陕北黄土高原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山、水、田、林、草、路、村、庭(院)、井、产业“十位一体”;三是要强调水土保持研究要更加接近新农村建设实际,要把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列为科研重点,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下大功夫,确保水土保持的资金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总之,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任重而道远,只要把水土保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的需要牢牢结合在一起,通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十位一体”的目标,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水利部门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淤地坝黄土高原基本农田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战略思考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