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纺织服装学院为例

2015-03-19 19:28倪梅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纺织学院大学生

□ 倪梅娟

早在21世纪初,“大学生创业”就已经不是新鲜词汇了。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更说明了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教育部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纵观纺织服装学院近几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尽管推出了创业创新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理想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而这些也同时冲击着高等教育。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而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充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内容,部分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创新、抗挫折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

纺织服装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省、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但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目前,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三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依赖于校级选修课、讲座及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而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块主要依赖三个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和政工系统的辅导员。学院一方面积极从高校、地方企业等邀请纺织服装相关学科的专家、成功人士来校做报告;另一方面也积极带领专业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学院努力通过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教研教改项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联合项目等,鼓励辅导员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等方式,积极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合适的教师队伍。

(二)学院开展了多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互联网发展迅猛的时代,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各类创业大赛、学生创业成功典型事迹等。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干部队伍积极传达国家、省市及校级的各项创业大赛和创业知识竞赛等相关信息。学院学生会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其工作内容之一是负责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以及学院招聘会的相关服务工作,而另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创新创业相关宣传服务工作。基本上,学院每个年级各个专业均有学生参加不同期的创业大赛,而学生项目计划书涵盖面亦很广,既有和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餐饮、打印、快递服务等项目,也有和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相关的较个性化的计划书,例如T恤图案设计与制作。学院鼓励全体大学生积极参加团委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参加各式校内外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很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环保服装设计大赛的举行,可谓精彩纷呈,学生们往往会有很多出彩的创意。此外,学院从2014届新生开始全面实行大一新生导师制,这对学生及早全面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导师所作研究的领域、特点以及专业的前沿情况非常有利。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进工厂一线的认识实习,及织物设计与打样、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服装CAD设计等各项实验课的进行,加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反思

(一)高等学校的成人成才教育。在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CEO,不是为了让大学生不切实际地编织每个人的创业梦,不是为了通过学生自主创业去规避就业压力。要清楚地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时代发展呼唤出来的教育新内容、新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上面。创新创业教育依然离不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目标。需要明白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扭曲成为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参赛率、教师的创业项目申报数及论文发表数……真正应该做的是,借助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讲座、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中的不同群体。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既要做好针对全体学生的面上教育活动,也要因材施教,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工作。以纺织服装学院为例,每年轻化工程、纺织工程与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三个专业在男女生比例及毕业去向的选择上均有很大的不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女生偏多,而轻化工程专业则男生居多,纺织工程专业男女生人数相当,三个专业中每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同学大约占学生总数的20%,而实际上线的同学10%多。其中,每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报考研究生人数最少,而纺织工程专业报考研究生人数最多。而其他毕业生也从各自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出发选择了在不同的城市就业,从事着外贸跟单、服装面料设计、纺织品检测或是与服装相关的销售工作,只有极低少数同学选择了创业。即使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也大多选择先打工学经验,然后再谈创业。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就是很多学生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学业和创业关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具开放性,有的学生开起了网店;有的学生做起了微商;也有学生卖起了水果……更有甚者,直接休学,提前开始“职场人生”。这里面有同学是因为家庭贫困,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想提前通过“挣钱”补贴家用,证明个人能力的;有同学是很盲目地看别人做“淘宝”了,自己也跟风;也有同学是对自己专业不来电,就想换个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来做。分析这种种现象,作为教育者,要理清学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给自己合理定位,引导学生将眼光放长远,尽早确志立向,磨炼个人心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应该舍弃对结果的过多关注,而重视学生的过程学习。很多时候,学生只要参与到创业大赛等各类活动中,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个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准备计划书,收集资料,思考讨论,评估风险等等,这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还应该注意管理方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很多时候教育者工作做得不少,效果却不理想,往往恰恰是因为管的太多,学生难以学会自我管理。所以,不要事无巨细均替学生包办,不做学生的24小时看管者、监督者,不做学生的保姆;要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信。此外,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应该合理运用惩罚和奖励制度。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几乎涵盖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及生活的全部,而条条款款归根结底可以分为惩罚和奖赏。一般认为,惩罚可以规范个体不良行为,而奖励可以激励个体良性行为。但实际上,如果惩罚运用不当,往往个体会想着如何逃避惩罚,而非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而奖赏运用不当,个体会迷失,没有奖励的刺激,就失去自己的原动力。

四、结语

任何一项教育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许多人不断的摸索、总结与改进。虽然,目前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诸多的问题,但相信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会在教育者的不断努力中取得进步。

[1]沈茹.贫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及干预[J].教育与职业,2013

猜你喜欢
纺织学院大学生
澳洋纺织
初等教育学院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