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

2015-03-19 19:49朱同林祝亚雯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池州导游人才

朱同林,祝亚雯

池州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

朱同林,祝亚雯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旅游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文章立足池州,调查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现状,发现文化旅游人才存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流失问题突出、开发投入不够、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池州文化旅游发展,为示范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池州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6.024

2014年2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1]。《纲要》中提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明确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为了达到世界级水准和国内一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目标,需要加快旅游人才资源的建设,制定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2]。

随着示范区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池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旅游业上升到与工业经济并重的全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池州迫切要求建设一支在规模、素质、结构、类型等方面能适应全市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文化旅游人才是指发展文化旅游业所需要的具有某种工作特长的人员,包括各级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的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服务人员,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技艺的传人和表演者。

1 池州文化旅游人才调查

池州市旅游委员会于2014年7月,向全市(三县一区、九华山风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点)、管理部门等主体单位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和统计,共收到15360 人的相关数据。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114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7.5%;旅行社人才179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7%;旅游星级饭店人才2326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5.1%;旅游景区人才1558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0.1%;旅游其他企业,包括旅游车队、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销售、农家乐、旅游星级餐馆、大型餐馆、非星级宾馆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816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53.2%;文教体系统涉旅单位,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遗迹、文艺演出单位、文保单位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191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2%;全市旅游高等院校和中等旅游学校共6所,有专业教师125人,另有旅游专业培训机构4家,专业教师约49人,共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

2 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

2.1文化旅游人才层次总体较低池州文化旅游人才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少,还不足30%,且近一半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与旅行社行业。旅游高端人才匮乏,研究生以上学历不足0.01%,极大地限制了池州文化旅游行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2.2文化旅游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旅游部门就业,且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全市旅游类相关专业人才不足0.1%。一是从事新型旅游和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二是本土旅游中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外语导游少,特别是日、韩、法等小语种导游更加缺乏。

2.3文化旅游人才流失问题突出旅游行业员工流动性强,企业挖人、员工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优秀导游人才流失更严重,近年来池州每届评选出“十佳导游员”,现在仍留在池州工作的已经廖廖无几。

2.4文化旅游人才开发投入不够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投入明显不够,缺少规范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学习提升的机会少,挂职、轮岗、交流渠道还不畅通。在培养地方旅游企业人才方面,教育培训机构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使得文化旅游人才学习深造机会不多。

2.5文化旅游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市文化旅游人才分布总体上呈现两个中心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贵池区和九华山风景区,贵池文化旅游人才占到总量的28%、九华山占29%,全市文化旅游中高端人才也主要集中分布在这两个中心。

3 池州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十大工程

3.1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引进与智库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池州环境资源优势,吸引文化旅游管理领域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重点引进文化旅游管理、创意策划、宣传营销、项目开发、酒店经营等方面高端人才。在旅游发展、规划策划、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营销推广、业态创新等重要领域,遴选高校旅游专家、旅游研究机构专家、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和旅游行业杰出人才,建立池州市文化旅游专家智库。与省内外旅游教学科研机构合作,聘请外地著名专家担任顾问或者研究员,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思想和新思路。落实与池州学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共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作用;建立与智库专家的定期会商和交流机制,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加快组建“旅游教育名师”队伍,每年培训选拔旅游教育名师10名,举办1期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实施“旅游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委托省内外旅游院校定期举办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培训班,或是选派教师参加各类旅游教师培训班;支持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每年有计划选派年轻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挂职或实践培训,加强应用型旅游师资培养;鼓励旅游院校从企业特聘兼职教师,通过培训、考察、合作交流,培养旅游骨干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提升文化旅游人才职业素养。

3.3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深化校企合作,每年通过旅游职业院校和旅游企业开展各类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大赛、巡回演示和岗位练兵活动,选拔培养一批旅游饭店优秀技能人才,提高旅游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岗位适应性;每年选送一批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到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专业机构培训,鼓励旅游饭店加强员工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短期实务培训和专题培训。

3.4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训工程

市、区县每年分别举办旅游景区人才专题培训班,加强岗位培训工作,优化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推动旅游景区管理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5—10名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到省内外著名景区考察培训,或是参加省内外旅游景区发展论坛。针对一些特色旅游景区,如文化旅游景区、智慧旅游景区等,每年定期的组织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到发展较好的景区学习培训;鼓励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平天湖等在重大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工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积极引进中高端文化旅游管理人才。

3.5导游人才优化工程

支持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办好导游相关专业,引导学生报名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积极参与组织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试,巩固池州学院考点;加强导游资格考试前的组织培训工作,每年新增导游人员150名;创新导游年审培训形式和内容;扩大中高级导游和外语导游人员比例;实施“金牌导游工程”,每年开展选拔评选“金牌导游员”和“最美导游员”活动,塑造一支优质导游员队伍,提升我市导游服务形象;以用为本,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授等优秀人才进入导游讲解行业的弹性用人机制和柔性流动政策;建立健全导游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与导游等级相衔接的导游薪酬机制,加大导游服务质量监管力度,完善导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3.6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在职专题培训)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规划等具体业务能力,通过游轮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休闲体育、养生旅游等专项旅游知识的学习,提升在职管理人才的理论素质、行政管理能力、专业水平;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到旅游发达地区或境外培训学习、参观,每年有计划选派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到省内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挂职学习,扩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视野,增强他们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旅游院校等教育机构在旅游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规范初任培训,突出任职培训,强化在职培训,深化专门业务培训。

3.7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制定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规划,推动建立各部门参与、各级旅游部门分工协作,政府部门、旅游院校、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投入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通过举办乡村旅游专题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和网上培训辅导等形式,加强乡村旅游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培训、以赛促训等方式,培训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推动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每年评选乡村旅游带头人、优秀农家乐(庄)经营者,带领农民交流经验技能;深入挖掘推广民间技艺,培养能工巧匠;开展专家服务乡村旅游活动,组织专家积极开展智力帮扶和业务指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行挂职锻炼、短期工作和人才对口支援制度,鼓励文化旅游人才向乡村旅游合理流动;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就业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旅游领域就业创业。

3.8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与经营人才开发工程

做大旅游商品产业规模,带动旅游商品研发与经营人才开发;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会展等系列活动和比赛,选拔评选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与经营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工作室、文化名人、创意人才等从事旅游工艺品创意研发和生产销售,鼓励企业选送旅游商品经营与研发人才外出学习进修提升;每年组织旅游商品研发与经营人才参加国内外大型旅游商品展销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研发能力。

3.9旅游策划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培养工程

每年对旅游策划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每年选拔策划创意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旅游新业态的开发和建设;每年组织旅游企业高管人员、规划人才和技能人才到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会展旅游、休闲体育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项目开发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调研活动;鼓励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联合培养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旅游企业通过重大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旅游高端人才;积极加强与国内旅游名校和国际旅游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旅游高端人才和新业态人才。

3.10本土特色文化人才培育与佛学大师塑造工程

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展示、传承、体验为内容的新型文化旅游街区、特色文化展示区和传习基地,支持旅游景区吸纳地方文艺演出团体和民间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演艺项目经营,带动池州傩、青阳腔、东至花灯、目连戏、罗城民歌、佛教音乐等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每两年命名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改善非遗传承人知识结构,提高技艺水平;解决好老传承人的福利待遇,发挥他们对新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传统民间技艺后继人才。深入挖掘民间工艺、民俗表演、特殊技艺等方面的民间艺术家,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名手艺人。培养本土文化艺术人才。鼓励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协会培养大师级的人才;恢复九华山佛学院招生,培养佛教文化人才,提升九华山僧侣人才素养;鼓励法师外出参学,求真访圣,扩大九华山在佛教界影响,造就佛学大师。加强佛教文化与时并进,推动佛教文化具有学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使佛教文化达到艺术化、生活化、现代化的社会影响力。

4 结论

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池州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调研池州文化旅游人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池州文化旅游发展,并对示范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提供借鉴。

[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15-01-13].http://www.ahpc.gov.cn/pub/content. jsp?newsId=70661F40-1216-4747-AB52-2686989C3EBC.htm.

[2]吴子钟,张礼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人才建设的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65-67.

[责任编辑:余义兵]

F59

A

1674-1102(2015)06-0079-03

2015-03-2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3B337);池州学院研究中心重点项目(XKY201202,XKY201402)。

朱同林(1962-),男,安庆枞阳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研究、资源环境生态研究;祝亚雯(1985-),女,安徽铜陵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

猜你喜欢
池州导游人才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人才云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网约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