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动结构动词认知选择条件之“心理期待性”

2015-03-19 21:57赵冬梅
关键词:论元例子自主性

李 晔,赵冬梅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 AP”结构是个内部异质的庞杂集合。余光武、司慧文根据句中AP 的语义指向将其划分为三类:A 类,AP 的语义指向为NP,如例1-3;B 类,AP 的语义指向为句子的隐含施事,如例4-5;C 类,AP 的语义指向为VP,如例6-7。其中C 类可以看作是中动结构。

例1.这本书看起来很不错。

例2.这个活算起来很挣钱。

例3.这首歌听起来很动人。

例4.这个活干起来很累。

例5.这首歌听起来很伤心。

例6.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

例7.这个活干起来很难。[1]

笔者很认同余、司二位的观点。他们意识到了“V-起来”结构内部异质的特点,且分类较为严谨。上面谈到的C 类结构也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对象。

中动结构具有如下句法特点。第一,施事在句法层面得不到表现,却又存在于认知框架中,且具有“任指性”,即虽然句子的表层结构里面没有提到施事,可是在分析该结构语义时,却又必须涉及施事,且施事不指某个具体的个体。[2]这一点区别于被动结构和作格结构。对于被动结构而言,施事在句法层面和认知框架里都有位置;而作格结构则都没有,作格涉及的动作可以完全没有施动者,而是物体自发的动作。第二,位于主语位置的论元是事件的被动参与者,多数情况下是受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工具、地点等。[2]虽然位于主语的位置,但是结构当中涉及的动作并不是它们发出的,而是那个没有语音形式的任指性施事发出的。最为吊诡的是,纵然是被动参与论元作主语,但整个结构还是主动语态且不能变换成被动结构或者“把”字结构。[3]

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是要描述主语(被动参与论元)具有的某种类属性并且要突显这种属性对事件发生所起的作用,这也是动词采取主动态的一个原因。因此,中动结构普遍被认为是“状态性”的而非“事件性”的,中动结构所涉事件都是虚拟的,并未真正发生,结构中也没有显性的时间体现。比如例6 和例7 的“读书”和“干活”这两个事件并未发生,但是它们对于评价主语——“书”和“活”的属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它们是评价主语属性的工具和载体。鉴于中动结构里的施事是隐含的,且具有通指性(即不特指某个人),该结构所涉虚拟事件的要素就仅剩下动词和被动参与论元了。可见,动词是中动结构的关键要素。那么,哪类动词可以进入中动构式呢?动词是中动结构的关键要素,本文将从事件的视角来解读中动结构中动词的认知使用条件。

二、从事件的角度解读中动结构动词的必要性

已有的中动结构研究多数是针对某个组成成分的,如主语、谓语动词、状语等,曹宏的研究最为系统。这些研究固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都是孤立的研究某成分。比如,关于中动结构里动词的研究都仅仅局限于动词本身,并没有把它与主语和状语结合起来。中动结构的语义内涵是评价事物自身的特征对涉及其虚拟性事件的影响或者作用。既然涉及了事件,那么就涉及动词以及其整个论元结构。撇开论元单独谈动词,或者撇开动词单独谈论元,都是很片面的,会妨碍我们认清更多的语言事实。

目前,对于中动结构中动词的使用条件达成一致的意见是,只有自主动词才能进入中动结构。[3]然而这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自主性”确实能够筛出一些不能进入中动结构的动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主性动词都能进入中动结构。[4]提出“自主性”概念的马庆株认为,自主性是汉语词汇的基本属性,而且全部动词都可以纳入这个系统。自主性动词指的是那些有意识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受人的支配和控制,由人主观意识决定是否去做,而非自主性动词指那些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5]那么“自主性”是个二元对立的概念吗?是不是所有动词要么是自主性的,要么是非自主性的?动词的自主性是一成不变的吗?一个自主性动词是否可能有非自主的用法呢?这和语境是否有关呢?如果把是否具有自主性看作判断能否进入中动结构的标准的话,上述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

对于这些问题,张伯江有较为透彻的分析。按照马庆株的说法,自主性即指动词能够预测施事的能力,张得出的结论是,动词预测施事的能力是有强有弱的。他的依据是功能语法框架下的“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理论,即:“动词能带的论元类型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或因先验性而确定了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一个动词使用的频率越高,其论元结构流动性越大,也就不会总是跟一个固定的题元结构相联系”。[6]

高频自主动词与低频自主动词在预测施事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高频动词对施事的要求很低,反而是低频动词对施事的需求很强。一言以蔽之,自主性应该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连续统,且和使用频率有关。

对于某动词的自主性是否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问题,用“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理论来考察,显然答案也是否定的。有些高频自主动词,表面上看其自主性毫无争议,但是却有非自主用法的时候。下列例句中,左边是自主用法,右边是非自主用法。

说:说自己的心事 说胡话/说梦话

看:专刊马连良的戏 马连良没看多少,净看小丑表演了

做:做了一辈子好事 做了自己最不情愿的事

听:竖起耳朵听 净听他一个人瞎嚷嚷了

带:带给你两本书 带来一阵凉风

找:找了你半天 找了一场大麻烦

送:送他两百块钱 反倒送了他一个大便宜[6]

以上例子里出现的动词选自马庆株开列的“自主动词表”[5],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动词。通过右侧那组例子可以看出,动词的自主性其实是个动态的概念,并非凝聚在词汇意义里面,而是非常容易受到语境的左右;或者更严谨点说,对于有些动词来说,自主性不是词汇意义蕴含的,所处语境会削弱其自主性。如此说来,自主性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某些动词的自主性甚至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那么,怎么能把它当成是判断能否进入中动结构的标准呢?或者也可以认为,“判断哪些动词能否进入中动结构”这个命题本身就是片面的:对于有些动词而言,它们有时候能进入中动结构,而有时候又不能。例如张伯江提到的动词“找”,多数时候是可以进入中动结构的。如:

例8. 另外观众从大门口到赛场需要走下4 层楼梯,步行数百米,像进入一个大防空洞,总之这个赛场找起来挺费劲。

例9. 有着圆柱形外观和白底红条醒目花纹的磁记录仪找起来并不容易。

但当它的自主性被语境削弱时就不能进入中动结构了,如“找麻烦”这个事件是不能进入中动结构的,没有“麻烦找起来很XX”的说法。也就是说,不能武断地说“找”这个动词不能进入中动结构,而是当“找”和“麻烦”搭配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事件”是非自主的,因此不能进入中动结构。

可见,单独考察中动结构的动词会掩盖很多问题。不仅如此,单独考察中动结构的论元,也是片面的。中动结构的论元只有这一个,即事件的被动参与者,通常是受事,也有少数其他语义角色,如工具等。对于语义角色,Dowty 认为它们不是离散的概念,而是一个连续统。施事和受事位于连续统的两端,它们具有典型的施事性特征和受事性特征;而位于中间的其他语义角色则可以用这些特征的某几项来定义。[6]比如,原型施事特征为自主性、感知性、使因性、位移性、自立性,原型受事特征为变化性、渐成性、受动性、静态性、附庸性;而其他语义角色由这些特征复合而成:工具=使动+位移;处所=自立+静态;于事=自立+受动。[6]仔细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发现,施事的特征是自身带有的。自主性通过对施事自身的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而受事的特征则是在动词的参与下定义的,变化性的强弱取决于动作对受事影响的大小,所以受事性质的判断是极度依赖动词和受事之间的关系的。这也是施事和受事在语义方面最大的不对称之处,即受事是无法从名词角度独立论证的。所以张伯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受事角色,关注其自身远不如关注“动受”关系重要。[6]中动结构的位移论元具有较强的受事性,则更应关注其在动受关系中的表现。

接下来,本文拟从论元结构整体角度考察中动结构里动词的使用条件。

三、心理期待性对中动结构动词的限制

单独判断某动词能否进入中动结构是不确切的,同时还应考虑该动词所主导的事件——论元结构是否能进入中动结构。笔者认为,可以进入中动结构的条件之一就是“心理期待性”。

中动结构描述的事件虽然是虚拟的,但都是说话人希望发生的并且要做的;反之,如果是不希望发生的,或者不可控的非自主事件,通常不会进入中动结构。以下例子中,所有带序号的句子来源于北京大学语料库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的把字句,而这些把字句涉及的事件是不能进入中动结构的,带#号的句子证明了这一点;而若要描述这些事件的难易程度,最好是采取括号当中的说法。

例10.前面的车刹住了,后面的这辆没刹住,撞到我后屁股上了。把前面的车给顶了一下。

# 前面车刹车太突然,顶起来很容易。

(前面刹车太突然,很容易被顶。)

例11.我就想说,这狗不拴就上街,差点就酿成事故,而且要是真的把狗撞了,主人不也心疼嘛。

# 狗不拴就上街,撞起来很容易。

(狗不拴就上街,很容易被撞了。)

例12.就在她挪开身子时一抬手,把碗碰了,汤泼了马英一身,她慌忙去擦,刚擦了两下,又赶紧把手缩回来。

# 碗就放在桌子边,碰起来很容易。

(碗就放在桌子边,容易碰了。)

例13.你把人车划了,人家还跟你有完?# 我不是故意的,他那车停得很靠人行道,划起来特容易。

(车停得很靠人行道,很容易被划。)

例14.我是个独子,父母也都老了,这不是要叫我们老邢家绝户。为三百块钱就把命送了,我也太不值了。

# 为了三百块连命都不要了?这命送起来也太容易了。

(太容易送命。)

例15.幸亏老卫过去扶住了,只把我的腿磕了一块。

# 要不是有人扶着,腿磕起来更容易。

(容易磕了腿。)

例16.怎么又把手烫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使熨斗呢?

# 手不要离熨斗底那么近,烫起来很容易。

(容易烫着。)

不考虑语境的话,上述例子中涉及的“顶”“撞”“碰”“划”“送”“磕”“烫”均是自主动词,多数时候它们都能进入中动结构。然而上述例子中带#的中动结构读起来很别扭,不符合中国人的语感。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在111 个大学二年级学生(非语言学专业)中进行了语感调查,受试人来自28 个不同的省份。对于上述绝大多数带#的句子,认为它们符合语感的受试人数都不超过40%,有的甚至低到了6%。这个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认为这些中动结构是不可接受的,或者至少是怪异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动词和论元结合起来看的话,会发现例句里涉及的事件,比如“撞车”“送命”“烫手”等有个共同特点:都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有的是不小心发生的“非自主”事件,有的则是需要竭力避免的负面事件。通过带#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事件是无法代入中动结构来描述其难易程度的,代入后的结构不符合中国人的语感。

以上举出的负面事件是从大众普遍的认知观来定义的。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这些通常意义上的负面事件也可能变成说话人希望发生的事件。以例13为例,“车被划伤”通常是人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但是假设有个剧组在拍戏,需要拍一个划伤汽车的镜头,那么以下这个句子可接受程度就很高了:

例17.这台车划起来很费劲,能换一台吗?

可见,在这个问题上,从谁的视角出发很重要,只要是说话人希望发生的事件,基本上就可以用中动结构进行评价。

这一点通过一些负面意义的词汇在中动结构中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以“偷”“抢”“骗”“讹”“诓”“唬”这几个词为例,它们都具有无可争议的负面意义,多数情况下都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动作,因此它们很少进入中动结构。在北京大学语料库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这两个正统语料库里面,基本找不到这些词进入中动结构的例子。其中的“讹”(词频排序为19 050)和“诓”(词频排序为20 572)[7]本身词频较低,所以即使在百度新闻里面也搜不到它们的中动结构的例子。但是对于“偷”(词频排序为2 943)“抢”(词频排序为1 678)“骗”(词频排序为3 755)[7]等这些词频很高的词,在百度新闻里却可以找到一些中动结构的例子。其中以偷的例子最多,骗的例子最少。

即使这几个负面动词存在一些中动结构的例子,也不能对前文提出的观点构成威胁,反而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仔细观察这些例子会发现,所涉事件都具备特殊的描述视角——从说话人的视角来看,这些事件虽是负面的,但同时也是他们希望发生的。比如:

例18.小偷交代称,在小林低头玩手机的时候,他早已盯上了这部i- Phone,就等小林放手,当小林随手将手机放入口袋时,等于指明了财物位置,偷起来太容易了。

例19. “越是高楼住宅,偷起来越安全。因为高楼住宅没有防盗窗,他们总觉得这么高没人能上来偷,经常开着窗户睡觉,这正好给了我爬窗入室行窃的机会。”徐某说。

例20.在贩卖西瓜时,李某发现架设在路边的通信电缆偷起来比较容易,加上铜价上涨,就起了盗窃的念头。

例21. “业主的东西一般都是放在客厅里,偷起来就比较容易,一夜最多盗窃4 户人家。”唐某某称。

例22.张某说:“我们抢劫前,都要事先商量好,一般情况下,把抢劫的目标放在中学生身上,学生的反抗力差一些,抢起来比较容易。”

例23.吕某说,每次抢夺,都要两人配合,而且多数抢匪作案时只对手机、金项链、金耳环下手,因为抢起来方便又便于销赃。

例24.“年轻人比旅客好骗一些,再说情人节快到了,一些单身男子容易想入非非,所以骗起来更方便一些。”张小平这样告诉民警。

不难发现,这些例子都是从偷盗者的口中(或者从他们的立场)说出来的,而他们正是为数不多的希望发生“偷窃”事件的人。尽管这是负面事件,可也正是他们计划要做的事情。在这种语境下,这些负面动词进入中动结构,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例子如果是从“受害者”的角度说出来的,就不具备可接受度。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同样作了语感测试,让前文提到的受试者判断以下两个句子:

例25.小王的自行车丢了,他懊恼的告诉校警,“车没锁,偷起来太容易了”。

例26.老张开黑出租,很早就收车了。他说,“怕被抢。我们不敢报警,车上又没有防盗装置。黑出租抢起来最容易了”。

认为这两个句子符合语感的受试人数都不超过40%。可见,当受害者描述这些负面事件的时候,再用中动结构描述事件的难易程度就不那么妥当了,是不符合多数中国人的语感的。

上文谈及的动词虽然都具有自主性,但它们并不能自由地进入中动结构。其中有一些动词和特定的论元搭配构成了非自主性的事件,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不适合进入中动结构;另有一些动词虽然本身带有负面意义,在个别语境下,被赋予了特定的话语视角,反而能够进入中动结构。可见“自主性”并非判断动词能否进入中动结构的唯一条件,还应有一些更加细化的标准。

四、结 语

单从动词本身的“自主性”来判断其是否可以进入中动结构是不全面的。只能说,“自主性”仅仅是判断其是否能被中动结构所接纳的一个初始条件。满足了自主性条件之后,动词能否进入中动结构还要从心理期待性这个角度来考量。这里我们讨论了两种情况。第一,有时候自主动词构成了“非自主事件”,且这个“非自主事件”是负面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撞车”等,这种事件仍然不能进入中动结构;第二,对于明显带有负面意义的动词,相关的中动构式能否接受要取决于说话人的视角。对于小部分人来说,这些负面事件正是他们希望发生的,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这些负面动词的中动结构是成立的。一言以蔽之,在自主性动词中,如果该动词的相关事件是说话人希望发生的,那么带有此事件的中动结构成立,否则不然。

[1]余光武,司慧文. 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语言研究,2008(1).

[2]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李晔.英语中动结构起源假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

[4]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 语言科学,2004(1).

[5]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1988(3).

[6]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D. DOWTY. 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 Language,1991,67(3).

[8]《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猜你喜欢
论元例子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