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2017-11-22 02:34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论元谓词俄语

白 云, 陈 壮

(1.北京外国语大学 俄语学院,北京 100089;2.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外国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白 云1, 陈 壮2

(1.北京外国语大学 俄语学院,北京 100089;2.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以汉语“怀疑”语义为参照,通过对已有的汉语“怀疑”语义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汉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利用CCL语料库以及俄语国家语料库,对汉语中“怀疑①”“怀疑②”与俄语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语义对应关系及其客体论元的语法和语义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客体论元的异同,分析该异同对俄汉互译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翻译策略

汉语中“怀疑”具有两个几乎相反的语义:“有点儿不信”和“有点儿相信”。《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把“怀疑”释义为:①疑惑,不很相信;②猜测。[1]841本文把表示“不很相信”的“怀疑”称为“怀疑①”,把表示“猜测”的“怀疑”称为“怀疑②”。李兴亚发表的《“怀疑”的意义和宾语类型》是汉语中关于“怀疑”语义较早的研究。该文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出发对“怀疑”语义的客体论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怀疑”后头带体词性宾语或不带宾语时,“怀疑”是“不很相信”的意思,即“怀疑①”;“怀疑”加谓词性宾语时,若谓词性宾语位于“怀疑”之前,则“怀疑”表示“不很相信”,即“怀疑①”;若谓词性宾语位于“怀疑”之后时,则“怀疑”表示“猜测”,即“怀疑②”。出现在“怀疑”前面的怀疑对象词语可以表示如意的事情,也可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出现在“怀疑”后面做宾语的怀疑对象词语一定是表示不如意的事情。[2]

袁毓林在《“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一文中描写了“怀疑”语义的不同义项,认为“怀疑”的隐性否定意义使整个句子的意义笼罩在否定的阴影之下:或者不相信事情是正面和积极的,形成义项①;或者猜测和相信事情不是正面和积极的,形成义项②。同时,揭示了听话人识解“怀疑”的各种意义所凭借的规则和策略:当“怀疑”的客体论元为正面、积极或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不相信”,即怀疑①;当“怀疑”的客体论元为负面、消极或偏离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相信”,即怀疑②。当说话人要表示“怀疑①”时,就把怀疑对象置于动词“怀疑”之前,或者以名词短语形式置于动词“怀疑”之后;当说话人要表示“怀疑②”时,就把怀疑的对象以小句(或动词短语)形式置于动词“怀疑”之后。[3]

两位学者都认为“怀疑”的语义取决于其客体论元的性质、位置和语义,涉及客体论元的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俄语中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分别与“怀疑①”和“怀疑②”语义相对应,其客体论元在语法和语义方面也存在差异。我们借用CCL语料库对汉语“怀疑”语义的客体论元的语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分析,对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怀疑”语义的客体论元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利用俄语国家语料库对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客体论元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俄汉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异同,提出具体翻译策略。

一、汉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实证研究

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4]的普通查询中输入“怀疑”,选择“现代汉语”作为查询范围,共检索到17 398条结果,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0条语料。由于本研究只限于“怀疑”做谓语或者做其他形式动词的宾语(即出现在“有/无、加以、受到、予以、表示、引起、消除”等动词的后面)的情况,所以,200条语料中有50条语料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我们对其余150条语料在语法、语义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一)语法层面

语法层面,我们主要分析“怀疑”客体论元为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各占比例多少以及体词性客体论元和谓词性客体论元在句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汉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类型及其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怀疑”的体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在数量上差别不大,体词性宾语约占43%;谓词性宾语约占45%;无宾语情况相对较少,约占12%。体词性宾语位于“怀疑”前的情况较多,共43例,约占总体词性宾语的67%;位于“怀疑”之后的情况共22例,约占33%。谓词性宾语位于“怀疑”前的情况只有1例,约占1%;而位于“怀疑”之后的情况共67例,约占99%。也就是说,汉语中,当“怀疑”语义的客体论元为体词性时,可位于“怀疑”之前或之后,但多位于“怀疑”之前;当“怀疑”语义的客体论元为谓词性时几乎都位于“怀疑”之后。

下面,我们分析客体论元的体词性和谓词性以及客体论元的位置,对“怀疑”语义选择的影响。

表2 汉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分布与“怀疑”语义的关系

通过表2我们发现,所有65个体词性宾语和17个不带宾语的情况,“怀疑”都取“怀疑①”(有点儿不相信)语义,而且客体论元既可位于“怀疑”之前,又可位于“怀疑”之后。位于“怀疑”后的谓词性宾语共67个,但表达“怀疑②”语义的只有59个,说明其中8个是表达“怀疑①”的。那么这8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语料库提取了这8个例句:

(1)吴兰幸福过吗?我不[怀疑]她曾经幸福过。

(2)摄处女作前唯一的电影履历,就是看过无数的电影,我们也没有理由[怀疑]那些“碟片里的耗子”会比现在的导演做得更出色。

(3)书中附有我在社区大学经络教学的一些真人实例照片。不用[怀疑],这些照片没有经过电脑合成处理,全都是真的。

(4)不用[怀疑],这确实是真的。

(5)我们从不[怀疑],安徽省的农村面貌,在全国十二个农业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如……

(6)刹那间觉悟了:我能说、你们能听的就是心源、佛性。毫不[怀疑],见性就在当下!这是一等好汉!到别处去寻就不是了,寻也寻不到……

(7)……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

(8)比如我说这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真心,你们听了难免[怀疑]:这就是真心啊?

这8个句子中“怀疑”前都有“不”“没有”“毫不”“难免”等否定词,而且“怀疑”的客体论元都为积极的。所以,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带有后置的谓词性宾语的“怀疑”都表达“怀疑②”语义,也可表达“怀疑①”,条件是“怀疑”的客体论元为积极的,谓词性的,而且“怀疑”前要有否定词。

(二)语义层面

袁毓林认为,当“怀疑”的客体论元为正面、积极或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不相信”,即怀疑①;当“怀疑”的客体论元为负面、消极或偏离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相信”,即怀疑②,即“疑善信恶”。下面我们就通过语料库具体分析客体论元的语义对“怀疑”语义选择的影响。经统计我们得出表3的数据。

表3 汉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类型与“怀疑”语义的关系

从客体论元的语义来看,“怀疑②”的客体论元的语义全部为消极的,“怀疑①”的客体论元全部为积极或中性语义,符合袁毓林的观点。虽然语料库数据统计并未发现与袁毓林观点相悖的情况,但是,通过上文语料的分析,以及袁毓林在《“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一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分析发现,有一种情况是违背“疑善信恶”推导原则,符合“信善”的推导规则,即“怀疑”后为谓词性宾语,且语义是积极的。例如:

(1)我[怀疑]她曾经幸福过(我相信她曾经幸福过)。

(2)[怀疑],这些照片没有经过电脑合成处理,全都是真的(相信这些照片是真的)。

(3)我[怀疑]中国会继续支持东亚经济合作(相信中国会继续支持东亚经济合作)。

当然,这样的句子需要在一定的语调和语境的帮助下才能理解为“信善”,语调重心放在表“善”的谓词性宾语上,而弱化“怀疑”,若离开语调和语境的帮助较容易产生歧义。所以,这样的句子常出现在口语中,很少用于书面语。

二、俄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实证研究

上文已经提到,汉语中“怀疑”一词可以表达两个几乎相反的语义:不很相信和有点儿相信。而在很多语言中这两个对立的意思分别用两个词来表达,如俄语、英语、韩语等。这就造成中国学生经常将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词混淆。我们以俄语为例,探索汉语“怀疑”语义在俄语中的对应关系,发现其客体论元的异同。

参考《汉俄词典》对“怀疑”的解释,我们发现汉语中的“怀疑”表达不同语义时,在俄语中分别对应以下词语:(1)(疑惑)сомневаться в ком-чём (сомнение); усомниться в ком-чём.感到~испытать/почувствовать сомнение;我对他的诚意有~Я сомневаюсь в его искренности。(2)(猜疑)подозревать кого в чём (подозрительность,подозрение) ~…在进行间谍活动подозревать кого-что в шпионаже。[5] 374

陈国亭在《现代俄语常用同近义词解析(修订版)》中把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作为两个近义词进行了比较:(1) подозревать通常指怀疑某人干坏事或有不良行为与动机。如:~друга 怀疑朋友,~жену в неверности。(2) сомневаться指对某事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对事物的真伪持怀疑态度;两词一般不宜互换。Подозревать多指怀疑有什么坏事,而сомневаться只强调持怀疑或否定态度。[6]29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сомневаться的语义偏向“疑,即不信”;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语义偏向“信”;而且两个词的客体论元的语义偏向也不同,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客体偏向消极意义,сомневаться的客体偏向积极意义。接下来我们通过语料库对两个词的客体论元的语法和语义韵进行实证研究。在俄语国家语料库[7]首页点击поиск в корпусе进入搜索页面,选择主库основной корпус,在лексико-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й поиск下分别输入搜索词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输入сомневаться共检索到5 684个文本,14 023个词条;подозревать共检索到4 819个文本,12 143个词条。我们从中各取100个词条,其中含有сомневаться的句子中有2条为形动词,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所以,сомневаться总数为98条。100条含有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句子中有24条为形动词,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подозревать总数为76条。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句子的语法和语义进行分析,我们得出表4数据。

表4 俄语“怀疑”语义客体论元的类型及其分布

从表4可以发现подозревать与сомневаться在语法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客体论元类型上,сомневаться为带-ся动词可以无补语,表示“怀疑,不确定,担心”;而подозревать为及物动词,补语有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从语义方面来看,сомневаться的积极客体论元约占73.4%,消极的客体论元约占15.2%,中性的客体论元约占11.4%,积极客体论元远远多于消极客体论元,可以说сомневаться具有积极的语义韵;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积极客体论元约占15.8%,消极的客体论元约占76.3%,中性的客体论元约占7.9%,消极客体论元远远多于积极客体论元,可以说сомневаться具有消极的语义韵;也就是说,在汉译俄翻译过程中,如果客体论元为积极的,首选应该考虑сомневаться;如果客体论元为消极的,首选应该考虑подозревать。当然,从客体论元分布来看,不能排除сомневаться接消极客体论元,подозревать接积极客体论元的情况,只是这两种情况占的比例较小。所以,对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两个词进行词义辨析或翻译时,在考虑客体论元的语法和语义特征的同时,还要结合两个词的本身词义才能比较全面。

表5 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

三、俄汉“怀疑”语义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通过分析汉语中的“怀疑①”和“怀疑②”以及俄语сомневаться及подозревать本身的语义及其客体论元的特点,发现俄语сомневаться与“怀疑①”、подозревать 与“怀疑②”在自身语义和客体论元语义方面类似。于是,我们将表3和表4内容进行综合对比,形成表5。从表5中可以发现:сомневаться与“怀疑①”的客体论元的语义都以积极性的居多,具有积极的语义韵;подозревать与“怀疑②”的客体论元的语义都以消极性的居多,具有消极的语义韵。所以,基本可以将сомневаться与“怀疑①”的语义进行对应,将подозревать与“怀疑②”的语义进行对应。但是,两组词的客体论元又不完全匹配:сомневаться的客体论元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怀疑①”的客体论元只能是积极的;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客体论元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而“怀疑②”的客体论元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消极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在翻译中的词义对应错误。

例如:“Я сомневаюсь,что ваш сын убил этого человека.”如果将这句话译为汉语“我怀疑您的儿子杀死了这个人”,就造成了词义对应错误。其原因就是сомневаться与“怀疑①”客体论元不完全匹配。сомневаться的客体论元可以是消极的,“怀疑①”的客体论元只能为积极的,而该句的客体论元为消极的,如果译为“我怀疑您的儿子杀死了这个人。”这里的“怀疑”的语义就变成了“怀疑②”,而“怀疑②”与подозревать对应,造成语义对应错。所以,在翻译该句过程中为了突出сомневаться对应的是“怀疑①”语义,而不是“怀疑②”,就要将“怀疑”中隐含的否定意义显化,译为“我不相信是您的儿子杀死了这个人”。反过来,如果将“我怀疑您的儿子杀死了这个人”这句话译为汉语,首先要分析“怀疑”的语义为“怀疑①”还是“怀疑②”,通过客体论元“您的儿子杀死了这个人”为消极性的客体论元,我们可以推断该句中的“怀疑”表达“怀疑②”,即偏向“信”,与俄语中的подозревать相对应。所以,该句的正确翻译应该是:“Я подозреваю,что ваш сын убил этого человека.”而不是“Я сомневаюсь,что ваш сын убил этого человек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造成“怀疑”语义翻译错误的很大原因在于俄汉语语义匹配不正确。为了保证语义匹配正确,首先应该利用客体论元并结合词汇本身语义,正确分析俄汉语的“怀疑”语义,特别需要关注俄汉语中客体论元的差性,适当做否定显化或隐化的处理,突出所要表达的语义。

本文利用CCL语料库,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得出具体数据,证明了汉语中一些有关“怀疑”语义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已有理论主要进行了两点补充:当客体论元为体词性和无宾语时,不论客体论元位于“怀疑”之前还是之后,“怀疑”都取“怀疑①”语义,即“有点儿不相信”;当“怀疑”的客体论元为积极的且为谓词性时,其语义在一定的语调和语境的帮助下可以把“怀疑”理解为“相信”即怀疑②,解释为“信善”。其次,本文通过俄语国家语料库分析了俄语сомневаться和подозревать的客体论元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还将其与汉语的“怀疑①”和“怀疑②”进行了对应。最后,在俄汉语“怀疑”语义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俄汉语“怀疑”语义的翻译提出了具体策略,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客体论元和词汇本身语义确定俄汉语“怀疑”语义的对应关系,并且适当做相应的隐化或显化处理。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2002年增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李兴亚.“怀疑”的意义和宾语类型[J].中国语文,1987,(2):114-117.

[3] 袁毓林.“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J].语言研究,2014,(3):1-11.

[4]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DB/OL].(2005-08-15) [2017-01-14].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gudai.

[5] 上海外国语学院《汉俄词典》编写组.汉俄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6] 陈国亭.现代俄语常用同近义词解析[M].修订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7] 俄语国家语料库[DB/OL].(2012-04-14) [2017-01-14].http://www.ruscorpora.ru/.

【责任编辑马俊】

TheCorpus-basedComparativeStudyof“Suspicion”SemanticObjectinRussianandChineseandItsTranslation

BAI Yun1, CHEN Zhuang2

(School of Russia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semantics of “suspicion” in Chinese,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ing the grammatic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suspicion” semantic object. Based on CCL and Russian national corpus, it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 of “怀疑①”and “怀疑②” in Chinese context and “сомневаться”, “подозревать” in Russian context respectively and carries ou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ts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y which, its influence on the Russian-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ll be put forward.

“Suspicion” semantics; objec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35

A

1009-5128(2017)22-0053-05

2017-04-25

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赫哲族文化背景下旅游景点俄汉双向翻译研究(2014WM29)

白云(1987—),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俄语语篇语言学研究;陈壮(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俄汉翻译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论元谓词俄语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