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服饰的艺术特质与生产性保护

2015-03-19 19:28张海彬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壮族服饰

□ 张海彬

广西壮族传统民族服饰达三十余种,是农耕时代的宝贵民族服饰文化遗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积极探寻广西壮族服饰的生产性保护途径,厘清生产与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内在关系意义深远。

一、广西壮族服饰的艺术特质

(一)亲近自然与达观和谐的审美符号。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它的产生、积淀、延续和发展都与本民族生活的各种形式——神话、宗教、语言、历史、艺术密切相关。广西壮族民众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岭南山区,大自然的雄伟和绮丽,生机与力量不断触发他们的心灵感应。他们所有的生活资源都依靠自然,美丽的山林景色与田园风光陶冶壮族民众纯真、自然的情怀,形成了他们亲近自然与达观和谐的审美情怀,这一审美取向在壮族服饰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广西壮族服饰的设计符号大多来自于自然界,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情感与需求,将极富自然美的视觉符号和谐统一在自己的服饰之上,如同《庄子·马蹄》中所描述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原生态生活图景。壮族服饰的设计者都是亲近自然的劳动人民,他们热爱自然,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在设计制作服饰时,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模仿,更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与精神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巧妙构思,对服饰符号进行高度概括、夸张与提炼,让自然界中的视觉符号更加美观、自由与富有想象力。譬如一根花枝能同时开出多种花朵,结出多种果实;龙的形象似龙非龙,自由增添了牛头、凤头、鸟身、鱼身甚至花卉,形成姿态万千的龙,鸟的形状自由随意,有的头上有冠,似鸡非鸡似鸟非鸟,有的翅膀上长出花枝,有的羽毛上出现方格,有的圆头无颈无嘴,有的嘴长颈长,有的独足或多足;蝴蝶图案既像蝴蝶又似云角,有些蝴蝶翅膀又长在飞鸟身上;太阳像一朵盛开的大菊花,而月亮中长着高大的树,树上攀爬着一群孩子,手中捧着丰硕的果实……这些对自然界图景不受任何羁绊的任意组合与发挥,充分体现了广西壮族民众超凡的想象力与艺术性灵,构成了广西壮族服饰“有意味”的符号形式。

(二)黑青为主,五彩交织的色彩语言。《广西通志》载“男女服色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领袖用五色绒线绣花于上。”壮族习俗以黑为贵,黑色在广西壮族民众心目中是庄重、严肃的象征,蓝、黑两色是壮族服饰最基本普遍的色彩,他们将黑衣、黑裙、黑裤、黑头巾作为礼服,只在参加婚礼、做客、赴宴、节日、宗教祭祀等正式场合才会穿上黑色盛装。壮族民众对黑色、青色的钟爱源于对青蛙、青蛇、青鸠的图腾崇拜。如生活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次方言区,那坡县城厢镇、龙合乡及靖西县安德镇一带壮族民众一色纯黑的对襟土布衣服,其头巾、长裤、布鞋皆为黑色,人们因其服装的特点称之为“黑衣壮”。这个族群盛装的衣领、襟袖均镶有彩色布边,外加颈项和胸前挂满银练,故整套服饰显得古朴端庄、素雅而不单调,凝重而富有活力。再如隆林东北部的沙梨乡壮族自称“布瑞”,居于南盘江畔,他们所穿的服装古朴大方,女子头帕为白色,两端有黑花织带及细线穗装饰,身穿黑色斜襟束腰窄袖短上衣,衣襟有鲜艳的纹样。深沉的青黑色与幽幽的淡绿,让人产生神秘肃穆之感。黑色沉稳持重,青色含蓄耐看,再加之五颜六色的边饰点缀,产生深浅、冷暖变化以及层次多样的视觉效果,让全身服饰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宁静中蕴含蓬勃生机,衬托出壮族青黑色服饰的典雅和文静之美。此外,壮族服饰中的壮锦在清代既是皇家贡品,也是婚嫁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壮锦图案繁密而富于韵律感,色彩极其鲜丽明亮,正如清代沈日霖《粤西琐记》有记:“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灿烂,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

(三)丰富多彩,灵动生姿的装饰手法。广西壮族服饰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整体结合,其中始于清代刺绣和壮锦是最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壮族女童自小就必须学习刺绣和织锦,作为一种“女红”成为未来婚嫁重要的技能,在长辈的口传心授以及同辈的帮带传授中,她们在少女时代已练就高超的技巧,能够为自己制作嫁衣。广西壮族的刺绣物品十分丰富,如绣衣、绣裙、绣花裤、云肩、围腰、腰带、绣花鞋、绣球、荷包、香包、头帕、背带等等,其中以绣球和背带最具特色。广西壮族服饰刺绣以平绣为主,还有锁绣、堆绣、挑花、贴布绣、打籽绣等多种绣法。广西壮族的刺绣装饰语言,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是对自然物象的高度提炼,用以传达自己的某种精神祈盼与独特审美取向。受织造经纬线的限制,服饰织物装饰语言大多使用别致的几何形,常以三角形、正方形等形式来表现,花卉、植物、动物和人物等也常常被几何化了。装饰语言中大量运用云气纹、水波纹、旋涡纹及回形纹,充分体现图式的流动和阴柔之美感,即使是抽象的几何纹,经由重复组构,也非常灵动生姿,富于节奏。首饰是壮族妇女婚嫁装饰的必备之物,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脚环等,单是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与项圈就有九个之多,全身配挂从几千克到十余千克,式样丰富,透雕居多,有的呈宽薄片,有的呈藤条状,有的多根相互缠绕,有的镶上绿色小珠,这都彰显了壮族的装饰艺术特色。

二、广西壮族服饰的生产性保护策略

(一)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保护与应用。广西壮族服装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艺术元素,应当加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对其文化精髓的发掘,譬如在舞台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在壮族服饰基本造型上加以设计,加入现代化的金属片和亚克力等装饰材料,在传统黑、青色系基础上加入大红色、金色、白色等丰富色彩,增强舞台灯光照射后的绚丽效果。同时在完整保留传统壮族服饰结构基础上,采取伸缩性面料,合体裁剪的尺寸,更适于演员表演,动作发挥得更加自如。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周上,设计师对传统壮族服装进行了再造,大量的壮族服饰符号得以展示。设计师在大胆保留壮族服饰元素的同时,将传统的百褶裙加长,运用红、黄、蓝、绿、黑等颜色,使裙子更加绚丽多彩;将围裙缩小,改成裙子的装饰部分,搭配绣花,显得更加小巧;而在包头部分,加入夸张的银质饰品,展示时更加闪闪发光,光彩夺目。因此,设计师可以深入研究广西壮族服饰的艺术特质,定点聘用壮族民众,组织他们专门设计、制作和销售,开发生产具有广西壮族特色的服装,在保存壮族民间工艺的同时融合现代时尚,走民族时装化道路,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服装消费需要。

(二)在服装衍生品中创意与开发。服饰衍生品主要包括鞋、帽、箱、包等,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和消费领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应当通过对广西壮族服饰的精神内涵、样式结构、面料质地及其表现形式等的认识和挖掘,加强市场调研,以壮族传统服饰工艺为特色,同时辅以现代加工技术,在保持壮族服饰原貌的基础上,创意开发符合现代人品味的特色服饰衍生产品。这个过程不是对壮族服饰原封不动的抄袭与套用,而是扬其长而避其短的归纳提炼,寻求壮族服饰与现代时尚之间的结合点。对民族化服饰语言的现代表达和诠释,力求时尚、美观、简洁与适用,同时便于规模化、机器化的生产,促进传统民族工艺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是发展广西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其文化艺术韵味、审美价值来吸引中外游客,并加以恰当的包装与表达,以服饰文化的独特性来发掘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广西旅游景点的地域文化含量。如在景区景点设立壮族服饰博物馆,展示壮族传统服饰供游人观览,组织壮族服饰展演,在“文化标本”静态展示的同时加强动态展现,并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将壮族服饰的制作、穿戴、着装、礼仪等知识加以展现。利用壮族传统节日,举办服饰文化周活动或服饰巡游,以节会友,吸引游客,让他们亲身体验,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壮族服饰风情之中。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服饰的设计制作,绣花边、缝包带、做饰品,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开发与壮族服饰融为一体的挎包、童帽、腰带、荷包、手巾、针线袋、烟袋、头饰、围腰、飘带、钱包、绣球、壮锦等精美旅游工艺品,突出实用、观赏与收藏价值,既宣传了壮族服饰,又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1]陈丽琴.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J].社会科学家,2008,7

[2]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壮族服饰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