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的意义及其培养模式

2015-03-20 20:37阳军夏小曹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音乐素质

阳军 夏小曹等

摘 要:音乐活动可以启迪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音乐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怎样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才符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音乐素质及其构成又是怎样?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上海大学这些年来在音乐素质教育上的一些探索和研究成果,本文将从音乐素质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音乐素质与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模式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上海大学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展具有“专业化特点”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素质;音乐素质教育;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

一、音乐素质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它应当包括理想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1]。创新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冲动的欲望,音乐活动的魅力与永无休止的创造紧密相关。英国音乐学家柯克就曾指出:“创造性的想象力把作曲家情感的思流转变为音乐的形式……”[2]。我们知道,理工科的研究试验每次都必须是一样,而音乐的表现却是每次都一定是不一样,这就是音乐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音乐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启迪人的创造性思维。而正是由于音乐艺术与科学的互补性,才使得音乐教育特别能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转型之时,在实现强国梦的道路上,更需要高校培养这样的人。学习音乐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音乐会从头到尾有无数个音符,其演奏的完美与否,完全取决于平时训练过程中对完美细节的追求程度,这种态度和精神也是指导和做好其他工作所需要的品质。因此,音乐学习对人格的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

此外,作为审美素质的重要方面,由于音乐素质对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众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全面的音乐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早在20世纪末,在老校长钱伟长先生的亲自关怀下,上海大学就成立了以普及艺术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艺术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之日起便承担了全校所有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艺术素质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2013年6月,在原艺术中心的基础上,上海大学又成立了音乐学院。通过这个专业音乐教育的平台,一方面保障了专业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非音乐专业学生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创造了环境。现在,我校经常有非常优秀的音乐会演出,学生学习器乐、声乐、舞蹈等也有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和琴房,即使是学生要欣赏歌剧,我们也有专业教师开课指导。现在高等教育渐趋普及,人的业余生活有了更高雅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音乐和体育必将成为一个人生活的必需。

二、音乐素质与音乐素质教育

所谓音乐素质,即以人的先天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的音乐活动能力。音乐活动能力包括音乐体验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等,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能力,即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然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丰富而敏锐的音乐体验能力能够强化音乐实践的效果;而音乐实践则是帮助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果说音乐鉴赏力主要是指音乐感受辨识能力和音乐体验能力的话,那么音乐实践能力则主要是指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的能力。综合全面的音乐素质要求既要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素质教育,即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音乐学科内的各专业门类进行贯通融合,以培养音乐体验能力为根本,以音乐实践活动为辅助,使受教育者在具备全面综合音乐素质的同时,还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能力的教育方式。

如前所述,音乐体验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音乐表现的感受、鉴别和判断的能力。音乐感受既包括对音调旋律、力度速度、节奏节拍、和声调性、曲式结构,乃至音乐创作技法等音乐表现要素的客观判断力,也包括在音乐音响生理感受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特征、情绪情感表达的主观体验力。音乐实践能力则是指实践主体对音乐表现的把握和实现能力。音乐表现包含音乐演唱(奏)和音乐创作两个方面。其中,音乐演唱(奏)是指活动主体运用乐器(嗓音)来进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音乐创作则是指活动主体运用音乐符号——音符、休止符等,来实现其音乐表现的能力。之所以强调音乐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音乐体验能力为根本,是因为音乐体验能力所依赖的生理基础——听力,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它最容易掌握(人的听觉本能),也最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受外界条件制约最少),因而具有成为基本音乐素质的可能。此外,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同时也最接近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离不开音乐体验的参与,它贯穿整个音乐活动的始终。没有音乐体验的参与,整个音乐活动将无法进行。在某种意义上,重视“音乐体验能力”的培养还是“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音乐素质教育”和“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3]。

三、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模式

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举国体制,在这种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指导下,当然也培养出了很多专业人才。但这种专业化培养在注重对于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却将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割裂,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的实施。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非专业学生不需要专业教师。因此,所谓“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是相对于曾经普遍存在的将“素质教育”等同于“业余化教育”的观念而言的。

关于“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强调运用专业的标准来进行音乐素质的教育,这不仅要求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更是要求教学结果的专业化;二是强调对音乐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模式”进行探索和追求。“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全国尚属首次。在探索建立一种具有专业化水准的音乐素质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将首要解决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的设置问题,即:逐步形成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符合音乐素质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合乎音乐教育哲学与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音乐专业教育活动中,由于音乐体验能力与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表演素质和创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音乐素质不健全(例如演奏家不懂创作、创作者不懂得审美,审美者不懂得演奏,等等),这是我们的音乐培养长期以来“重技能,轻体验”的“精英教育”的结果。在音乐素质培养模式中,由于音乐体验能力在整个音乐综合素质中占据着基础地位,音乐素质的培养也应围绕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体验能力为主轴,然后再辅以音乐学科的其他相关知识,分阶段进行,层层递进,使受教育者最终获得全面的音乐素质。[4]

上海大学在组建成立之初,就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并一直在探索如何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问题。我们的音乐教育始终采取开放的平台,用专业兴趣来吸引学生。我们的学生乐团、合唱团成员均来自于各个学院。而在上海大学每年的各类音乐会的演出实践中,我们在邀请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的同时,也吸纳了很多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上台参与演出。下面,本文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类通识课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演艺社团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三个方面来对我们在“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道路上的一些尝试进行概括和梳理。

1. 通识教育课程——音乐类通识课系列

音乐类通识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将深奥的专业理论“通识化”,强调复杂理论讲授的深入浅出,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为核心,所有理论知识点均紧密围绕“音乐表现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联来进行讲解等,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音乐类通识课程授课的主要特点。

上海大学的“通识类课程”分为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等五大模块。音乐类通识课程主要属于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板块,分为“中国经典音乐”和“外国经典音乐”两大核心通识课程,它们分别由富有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领队组成的两个教学团队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与传统的“大学音乐欣赏”课程不同,我们的通识课采取“课题贯穿”的方式,每次课程均以课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以“中国经典音乐”为例,其课程设置按照上海大学的学期制特点,包含了十个音乐相关课题。见下表:

课题一 美从何处寻?从“清、幽、静、雅”的文人音乐看中国民族器乐中的审美思想

课题二 刘天华与华彦钧——20世纪初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课题三 赵季平与《乔家大院》的穿越,探析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

课题四 钢琴音乐里的民族色彩

课题五 传统经典的再演绎——从越剧名剧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课题六 未成曲调先有情——中国经典音乐与古典诗词

课题七 从“思想启蒙”到“民族命运的抗争”

课题八 红色经典歌剧

课题九 地域文化与中国民歌

课题十 是繁荣还是侵袭?——大陆、港台历史文化中的流行音乐

“中国经典音乐”核心通识课程中包含的十个子课题,涵盖了民乐、民歌、钢琴、歌剧、流行音乐等等中国经典音乐的不同风格与类型。每个课题均努力将音乐作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将抽象的音乐音响与具体的历史叙事相结合。课题中既有针对音乐审美观念的探索,也有针对具体音乐创作技术的剖析;既有针对过去音乐历史的回顾,也有针对当前音乐现象的反思。课程的设计者们希望通过“采用通俗性、历史性、系统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音乐,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建立起对中国音乐家及其经典作品以及相关事件的一个立体化、系统性的知识架构。”[5]

2. 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演艺社团系列

音乐实践,是提升音乐体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得以将理论学习中的音乐音响造型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尝试,从而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6]。

大学生艺术团是上海大学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的系列之一。参加大学生艺术团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为目的的大学生艺术团的音乐活动不仅包含了为不同乐器和乐器组而设立的,以音乐表演为主的音乐实践活动,还有强调以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创作为主的音乐实践活动。

大学生艺术团的演艺实践主要由日常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定期的音乐会展演两个部分组成。每个艺术团均配备了两名以上的音乐专业教师对艺术团进行音乐演出的指导和日常训练管理。围绕不同的演出任务和培养目标,各艺术团的指导教师会在每周组织两至三次的音乐专业理论学习和演出排练。通过专业的理论学习,学生们对音乐本体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排练和演艺实践,同学们得以获得更加直接的音乐体验,抽象的音乐符号由此成为学生可以具体感知的表现手段和音响实体。在今秋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地区的展演活动中,由我们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弦乐团、管乐团、民乐团等均参与了乙组即专业组的音乐表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就是专业化教育所取得的结果。

此外,在音乐素质教育中,上海大学的音乐实践性教学还表现为将音乐实践活动“大众化”,重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当前,我们已经拥有了八个大学生艺术团,其中包含三个市级艺术团和五个校级艺术团,并拥有上海市高校唯一的管乐艺术实践基地。而今,上海大学的大学生艺术团不仅成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得以参与音乐演艺实践、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在学校大学生群体中的那种“以点带面,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总体水平”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著。我们的大学生艺术团已经成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

3. 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

在音乐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为了切实改变传统的关于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从2014年4月开始,我们推陈出新地推出了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全新课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

“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每周定期为广大师生观众推出。课程把音乐演艺实践与音乐专业理论现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音乐会的演出主体为音乐学院教师、学生或大学生艺术团,主讲人为音乐学院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音乐学院对每次演出内容、形式、曲目等进行一定的策划,同时以音乐会的具体演出曲目为载体,由主讲人向广大师生观众就音乐会演出作品的相关知识进行现场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讲人紧密结合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等音乐学中的相关学科知识,对音乐会演出作品的时代特点、风格特征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并逐渐掌握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

应该说,这门特色课程的创设正好体现了我们音乐学院的办院理念和教学宗旨。通过寓教于“乐”、“演”、“说”的形式,学生得以现场体验音响的产生方式,得以了解和熟悉不同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法,以及不同乐器声部的众多组合方式。而静态的音乐理论与动感的现场音响体验则在这一课程中得以有效结合。该课程自2014年9月被正式纳入学校秋季学期课程系统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1场音乐素质教育音乐会,共计约3000余人聆听了该课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已经成为上海大学音乐素质教育改革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 语

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就是指:结合音乐素质的概念内涵及其具体构成,以追求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与理念等培养手段的专业化标准为教学宗旨,以提高学生音乐体验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结合当前上海大学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具有开创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必将对未来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音乐类通识课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演艺社团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当然,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在追求“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模式”道路上进行的上述探索还仅仅只是开始。未来的音乐学院还将陆续推出更具“专业化特点”的音乐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等内容。通过这些新课程的推出,最终希望我们的大学生在音乐体验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能够逐步地了解音乐,懂得音乐,喜欢音乐,参与音乐,不仅将欣赏和参与音乐变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使音乐成为一生中最好的伴侣之一,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将音乐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的发展上的新突破,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叶志明. 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大学慎思 教育笃行[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1.

[2] 柯克.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21.

[3] 贝内特·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M]. 熊蕾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 高萩保治. 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 繆裴言等,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80.

[5] 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内部资料). 上海大学教务处,2014.

[6] Ratner Leonard. Music-The listeners art[M]. NewYork:McGraw-Hill,Inc.,1977.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音乐素质
浅谈音乐素质培养在学前教育中对综合能力的作用
浅析新课背景下怎样上好初中音乐课
浅论声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重视欣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研究
舞蹈教育对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目标初探
关于如何搞好群众性合唱的思考与策略
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探讨
关于中等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歌舞组合教学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