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组合的思考

2015-03-20 00:07李德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周边地区周边国家外交政策

李德锋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24)

周邻稳,则国家安。周边安全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并在外交战略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崛起所导致的地区权力格局变动,加之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以南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再度升温为标志,中国周边地区进入了矛盾冲突多发期,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与此同时,我国维护周边安全与稳定的难度也在加大,与许多周边国家陷入了“经济相互依赖与战略互信缺失并存”的困境。在当前周边地区矛盾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构建与周边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模式,使中国周边地区成为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正能量”,对新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提出了重大考验。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动关系模式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演变的最具根本性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国内因素,包括国力兴衰、政治变革和政策选择等等;二是国际体系因素,包括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国际体系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扩展以及东亚地区国际体系的变革等。[1]15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

(一)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

这一模式又称朝贡体系。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认为,在1500年之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主要形成了以东亚的儒家世界、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中东和南亚的穆斯林世界并存并相互隔绝的状况。[2]从秦朝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凭借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东亚国际体系内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较少受到外来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对周边国家也基本不进行直接控制,主要通过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力量(军事、经济、技术等)基础上的观念力量(主要为政治、文化影响)来维持朝贡体系。

(二)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

近代以来,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压力,逐渐走向腐朽衰败的清朝政权风雨飘摇,无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友好邻邦。鸦片战争的惨败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生实质性转折的分水岭。随着中国的急剧衰落,昔日的亚洲霸主与周边国家(除日本外)一道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逐渐走向解体,中国对东亚秩序的领导权逐步滑落到西方列强之手。在西方列强殖民占领中国周边地区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缅甸等)长期存在的宗藩关系宣告结束。周边地区成为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前哨基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恶化。这种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地区互动模式是近代国际体系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以及西方进行殖民扩张的结果[1]17,该模式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才终止。

(三)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模式

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动关系的第三个模式是战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冷战模式。在冷战背景下,受制于美、苏相互关系的演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冷战模式。该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在50至60年代初推行的向苏联“一边倒”外交政策。此时,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周边国家均加入东、西方阵营;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中国与美、苏均处在对峙局面,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日、韩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中国外交进入空前孤立的状态,周边安全环境持续恶化;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中国与美国及大部分周边邻国的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一时期中国的威胁仍主要来自苏联,但双方的对峙程度已有所缓解,中国与苏联支持的越南甚至爆发了边境战争。

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全面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外部环境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佳状态。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中国主动参与和塑造周边秩序(以非战争方式)的意愿在逐渐加强。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和平崛起”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周边环境尽管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中国维护周边稳定、自身权益的阻力在加大。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还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新型互动模式。随着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新模式的形成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困境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周边地区总体上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从1991年到2015年的15年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主要在经济关系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在总体局面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东亚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二元格局,以日、韩及部分东盟国家为代表的周边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与主要安全伙伴相互分离,它们在外交战略上采取了“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两面下注政策。

经济方面,为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地区红利,周边国家对拓展、深化与中国经济合作均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和积极性。目前,在与中国领土、领海直接相邻的20个周边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中国还是日、韩等7个亚洲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3]。近年来,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在逐年加强。然而在安全领域,美国及其在亚太的联盟体系依然稳定地处在主导地位。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安全互信的缺失,一些国家尚未做好坦然接受中国作为地区中心(包括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心理准备,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较大的担忧和疑虑。这些周边国家一方面在深化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也在大力提升本国军力,特别是强化对美安全与防务合作,希望利用美国长期以来在亚太地区构筑经营的军事力量,平衡中国在安全领域不断扩展的辐射能力,缓解其可能面临的安全压力。[4]

近年来,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全面实施,亚太地区内以中国为主导的经济新秩序和以美国为主导的旧安全秩序之间未能实现协调、兼容。这一局面的存在对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合作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在东亚地区,现有的一些双边或多边合作大多局限于经济、文化等领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则难以深化。[5]由于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在政治、安全领域互信的缺失,中国周边外交近年来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在上升,一些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爆发,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三、中国周边外交的政策组合

当前,中国崛起已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中国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会进一步显现和演化,对我国周边外交提出严峻挑战。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与政策选择,笔者有以下两点基本思考。

(一)中国周边外交应更加注重安全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总体上执行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总体而言,这一外交政策带有明显的“安全忍耐”和“经济实用主义”色彩。对于周边地区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和矛盾冲突,中国尽可能保持自我克制,避免采用强硬手段激化矛盾,特别是在处理与域内相关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时,采取了“搁置争议”的办法。安全领域的“韬光养晦”政策在较长的时间内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并未被外界视为具有现实紧迫性的实质性安全威胁。在经济领域,中国通过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甚至给予经济让利,成功地融入了国际与地区经济体系。在“经济导向”的外交政策下,中国将提升经济相互依存度,作为保持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关系稳定的“压舱石”,试图以经济利益带动政治问题的解决。然而,这一政策在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陷入了安全关系与经济关系分离的二元格局困境。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安全和政治问题并非仅靠经济合作就能自发破解,“韬光养晦”外交政策长期实施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的安全实力与经济实力发展不配套、不协调,中国未能投入巨大的战略资源去主动塑造一个在安全上对中国有利的地区格局。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美国在安全领域低成本地维护、巩固和扩展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使某些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行为更加无所顾忌。[6]在美国战略重心逐步转向亚太地区的背景下,中国周边战略与安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中国在与周边国家交往时,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但政治收益往往不甚理想,“以经促政”的周边战略效果开始下降。在此情况下,中国应改变“经济导向”的周边外交政策,更好地平衡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安全诉求,从以维持周边稳定与经贸合作为主到从经济、政治与安全等领域全面经营周边。[7]

(二)对周边国家实行单纯的温和性外交政策已难以维护国家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与周边国家交往时,总体上实行一种高度克制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为塑造良好外部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在执行中已越来越难以有效维护和巩固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国家交往过程中,一国外交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基于他国采取的对应策略而言的。对于一国所采取的温和政策,外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认为温和政策体现了该国的善意,从而以善意进行回应,实现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另一种可能则是被外界理解为软弱,一国倘若无差别地一味实行温和外交政策,带来的后果将是降低外界进行挑衅的成本与风险。对于挑衅国而言,一旦其挑衅行为未受到应有惩罚,甚至因此而获得较大的预期收益,则可能进一步强化其再次冒险挑衅的动机和意志,并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从而使一国外交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而言,在涉及自身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的具体问题上,为表明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强意志,在外交上应采取必要的强硬政策,甚至不惜诉诸一定的军事惩罚性手段,降低潜在挑衅国的“机会主义”心理,建立一国的战略威慑力。

四、结语

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所在。中国未来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国,没有周边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目标正由以往的“维持周边稳定,密切经济合作”提升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为塑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新型互动模式、推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1]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6(1).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5.

[3]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EB/OL].(2015-05-05)[2015-05-16].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505/20150500961584.shtml.

[4]Evelyn Goh.Great Powers and Hierarchical Order in Southeast Asia[J].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7(8):32.

[5]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EB/OL].(2014-03-12)[2015-05 -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0/c1001 -24688467.html.

[6]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5);6.

[7]陈琪、管传靖.中国周边外交的政策调整与新理念[J].当代亚太,2014(3):9.

猜你喜欢
周边地区周边国家外交政策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姻探究
古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承发展
201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将惠及周边国家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