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方式不当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2015-03-20 15:27陈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学生

陈鲲

小学生学习方式不当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陈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在教育领域中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固定的课堂模式、公式化的教学程序会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衰减。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出解决策略。

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重要方式。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核心及基本理念之一。

一、小学生学习方式不当的原因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认知、情感、行为的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心理因素。而小学生学习方式不当,具体可以理解为学生失去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规规矩矩听课,认认真真写作业,一张张做卷子的状态,而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等在逐渐消退。

(一)小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处于学习方式不当状态下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如在一些电视广播报道中所提到:小学生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戴着高度数的眼镜,小小年纪已经对学习失去兴趣。主要表现是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除此之外不会主动寻找学习材料、途径。有的小学生甚至因为学习和父母谈条件,父母如果这个时候妥协,就会对孩子造成负强化,一旦奖励消失,孩子的主动学习也将跟着减少。小学阶段应该是一个人求知欲的高峰期,这种被动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其对学业产生倦怠感,为其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埋下了不可弥补的心理缺憾。

(二)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

处于学习方式不当状态下的小学生,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表现在小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会对某一概念追根刨底、举一反三,拒绝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例如,在作文课上,小学生的思维打不开,不会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技巧应用在写作中,学生往往凭着记忆,单纯的背诵来进行写作。对知识的迁移、延伸是作为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学习技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知识能动性的目的,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三)学生学习依赖外部环境

小学生学习方式独立性减弱,就会感觉学习中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据不完全调查发现只有8%的学生是主动学习,有的同学甚至在做作业时必须有父母或家教在一旁进行辅导。在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而是向家长直接寻求答案.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关注。与日俱增的依赖心理导致学生一旦失去依赖的支点,就会造成成绩下降、厌学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兴趣,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兴”,就是起,兴者,起也。趣,从字形上分析,走字底,加一个“取”,就是要“走而取之”。就是启示我们兴趣的本质:首先是唤醒,其次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取。所谓唤醒,主要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一定善于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做学生的朋友,引导他们去尝试,去感受,去动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学生来说,也要激活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有意识地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在学习时更加主动。

此外,教师应该更加亲近学生,要转变过去高高在上的权威者的角色,走下讲台,采用言谈、对话式的教育。谈话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坦诚说话的勇气及准备倾听他人意见并承认双方平等的勇气,这对小学生只是听从老师、不积极探求知识的现状的学习方式,会有很大的改观。

(二)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关于评价,要坚持一个原则: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小学课堂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奖评。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内的荣誉评奖,在每堂课上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而清楚地表扬和赞美,做到集体性、夸张性和成人化的赞扬。第二,在语言类课堂中,重视学生回答问题时个性化的表达,对于人云亦云、被一致认同的所谓“标准答案”则只做基本肯定,不做特殊奖励。这样的评价方式把学生领到一个活泼、创新、惊喜重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第三,理科类的学科则要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方式不固定化。对于能力强的同学,鼓励其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全班交流;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老师要适当引导,哪怕耗费时间也要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式。第四,教师要注重给学生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三)创造活泼而不失严谨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环境主要场所,即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学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应该尽量加强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积极向上、参与方式独特创新的校园活动,诸如科技、体育、艺术和竞赛等。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结合传统的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运动会是常规的活动,但可以结合“团队”这个主题开展活动,让同学自创比赛项目和规则,使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实施与总结。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传统运动会所提倡的竞技精神,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自主性活动的勇气和信息,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后,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很大的正向作用。班级环境是学生天天置身于其中的学习环境,更应该重视起来。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中用心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班级气氛。在展示墙上最好展示一些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有一些名人、学者的名言警句来为小学生的价值观启蒙,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如果能得到小学生的关注,那么在小学生的心里就会形成内在的感染力,从而由内及外地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文由四平市社科项目资助

[1]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1-63.

[2]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

[3]袁小平,郭铁成,周正怀.学习策略指导与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机制探赜[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2).

[4]陈萍.教师专业发展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8.

[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联合实验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2).

[6]郭萍倩.论课程改革视野下发展教师教学沟通能力的重要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7]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纪熙捷.学习方式选择[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9]朱丽红.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5.

[10]赵笑梅,白晋荣,刘桂文,张杉杉.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32

A

1671-6531(2015)19-0003-02

陈鲲/吉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吉林四平136000)。

猜你喜欢
小学生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是小学生
圆我教师梦
聪明的学生等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