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相关专业医学基础实验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2015-03-20 18:30赵铁建孙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机能学时基础

彭 岳,赵铁建,孙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高职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中的科班教育,与以前的中专卫校教育相比也有较大的区别,它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这种实用型、以技能操作为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其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方法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受到特别关注[1]。医学类课程大都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其中的许多理论、学说、设想和各项结论都是基于实验结果而得出,并不断通过实验得到验证;而《医学基础》作为高职医学教育的一门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结合进行综合性授课的新课程,实验必将作为其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科学素质方面均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就本校高职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探讨如下。

1 课程设置改革的总体思路

2009年以来,广西中医药大学高职教育各医学相关专业(包括医疗方向、医学辅助方向、药学方向、护理方向等)的医学类主干科目合并为一门新课程进行教学,名为《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涵盖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科目。该课程授课分两个学期进行,其中实验课只占24学时。由于地位重要而课时有限,对医学类高职班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探讨及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由此,笔者所在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将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保留了理论经典、内容实用的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医学基础课程各科目里重要的经典理论,通过实验学习,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从中掌握医学实验、检验及基本诊断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医学类高职学生的诊疗相关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2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实用性的培养要求,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对其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进行了改革调整,具体如下: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针对每一阶段教学内容的特点,进入不同的实验室学习,从基础过渡到临床,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理论学习兴趣。

2.1 第一阶段,基础形态学实验阶段(共7学时) 该阶段分为三步骤实施。

①学生首先进入生物学实验室学习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标准使用方法,显微镜为医学实验及检验的最基本而重要的工具,其正确使用是基础类医学实验的最基本技能。学生能规范操作显微镜后,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并进一步学习简单标本片的制片方法,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片(植物标本片)和人类口腔上皮细胞片(动物标本片)。通过以上学习(3学时),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医学形态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使其对基础实验和检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及一定的熟悉;也借此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兴趣。

②学生进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多媒体数码互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神经、消化、生殖等系统的细胞切片(3学时)。通过本步骤的学习,学生从微观层面认识人体各系统的组织结构,这为日后的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我校多媒体数码互动实验室已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预先制成了图、文、声并茂的视听教材;教学时教师结合视听材料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尽量节省讲授时间,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标本片、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显微镜的操作,打牢微观形态实验操作的基本功。

③学生进入胚胎学标本室,观察人类各阶段胚胎的特征,以及认识一些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形态(1学时),进一步为后续妇产科及儿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2 第二阶段,机能学实验阶段(共9学时) 该阶段学生进入机能实验室,进行三步骤的学习。

①学生学习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2学时),此为机能实验操作的基础与前提。如注射器的使用、动物捉拿固定、给药方法、麻醉方法、动物给药量换算、手术器械使用、手术操作手法等基本知识。只有练习好以上技术,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机能类动物实验的学习;掌握这些操作,也为日后的诊断、外科的各项操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②采用青蛙活体标本,以及其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标本,进行反射、神经、肌肉与反应实验(3学时)。③采用家兔作为实验标本,麻醉后施行颈部手术,进行气管插管及颈总动脉插管,进行家兔呼吸、血压的测定及其调节因素的探究(4学时)。我校机能实验室有较完备的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及相关的视听教材,教师先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及实验操作过程的示范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练习并探索。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巩固了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掌握了机能类实验的要领,进而打牢了临床外科及内科操作的基本功。机能实验室已经对该阶段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压缩,抓住本学科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只保留了代表性好、理论知识经典、教学效果佳、学生感兴趣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相关实验内容,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尽可能地多掌握实用的机能类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将机能学实验安排在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的第二阶段开展,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达到验证前阶段理论、加深对现阶段理论的认识及掌握新操作方法的目的[2]。

2.3 第三阶段,诊断与检验学实验阶段(共8学时) 该阶段,学生会先后地进入生理学实验室和免疫学实验室,学习以下4部分内容。

①心音听诊(2学时)。学生系统学习听诊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心脏各瓣膜的听诊区的体表投影点;进一步实践学习心脏听诊的各项内容,如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等。要求学生通过该项学习后,达到能为基层人民的高发病——心脏疾病进行最基本的初步诊查服务。

②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1学时)。教师详细讲解血压计的结构及原理后,按照执业医师操作考试的要求讲解血压测量的方法及各项注意。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规范、准确的血压测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为其执业医师操作考试的相关考试内容做好准备,还为其今后应对基层患者的血压相关疾病的普查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③ABO血型系统鉴定(2学时)。教师介绍血型相关知识,强调血型鉴定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后,演示血型测定及消毒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正确判读血型鉴定结果。通过该项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临床工作中非常实用的血型测定方法及消毒的操作方法。

④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检测(3学时)。教师先介绍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特点,让学生观察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后,演示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操作从而掌握该技术。通过该项学习使学生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本质及基本应用,帮助其开拓临床综合应用思维;并使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病乙型肝炎的检测技术,可以为基层高发疾病的检验及筛查服务。

实验教学的第三阶段是学生由基础实验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阶段。通过开设诊断学与检测学等临床实验,使学生开始在实践应用的海洋里进行验证、求索,学习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同时也开始熟悉并探究诊疗的基本途径,为高职学生未来接受医学更高教育打下基础。临床实验教学可以初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和对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可以对其分析问题等实践能力作初步评判。

3 初步成效

2013级(包括医疗方向、医学辅助方向、药学方向、护理方向等)350名学生的医学基础实验采用了改革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全面地覆盖了形态、机能、诊断及检验各学科,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基础到临床的学习过程,整体实验安排的逻辑性、连贯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更强。经实践,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有所加强,其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均有较显著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担任指导角色,启发并勘误,引导学生的整个思考、讨论及操作过程;师生能达到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综合可见,该改革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引导并锻炼了学生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高了这类以操作为就业导向的学生的综合素质。

[1]戴家隽.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20(6):318-319.

[2]汤治元,焦效兰,赵伟红,等.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0,13(3):81-83.

猜你喜欢
机能学时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整式”基础巩固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