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3-20 18:45杨亚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意识院校政治

杨亚庚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杨亚庚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师院校教育的重要抓手,性别意识教育是高师院校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探讨了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以期为高师院校女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女大学生;性别意识;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师院校女生人数日益增多,与之相伴随的是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

一、性别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从目标体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社会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方面的设想或规定。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2]223具体来说,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任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及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指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和观念,科学定位性别角色,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最终达到提升适应社会能力的目标。性别意识教育从性别视角入手,促使女大学生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社会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同样,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女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教育目标。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有着一致性,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总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展开与具体化。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内容、拓展内容和发展内容。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2]252,拓展内容主要包括“学风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等”[2]253,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生态教育等”[2]254。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内容,都要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要兼顾大学生的个体现实差异与发展需要。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是自我意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包括引导女大学生自觉地进行性别分析与规划,科学地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价值观教育与知识、素养教育的统一,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性别意识教育内容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精神文化,用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塑造人、开发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3]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内容引导性别意识教育内容;同时,将科学的性别意识教育内容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影响力。

(三)教育方法的交叉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4]。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形式上划分为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育、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性别意识教育,都要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都要运用课堂讲授与课后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因此,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交叉性和互通性。

二、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体对自身价值和人格追求的理性起点,是社会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和地位的体现。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对其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体意识从精神层面决定着女大学生认知、成长和发展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人格特征。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依附、自卑、无为等态度处理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有意无意地放逐自我和自我边缘化态度,往往使得很多女大学生既无法充分获得实现自我的机会,也没有足够进行社会参与的自由。”[5]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人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人明白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是自己的主宰和上帝。”[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女大学生形成个人意志的自觉和自为,在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追求。

(二)关注女大学生的价值需求

价值需求的满足是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经济发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女大学生在价值定位上产生了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要满足社会价值与人自身发展价值的和谐统一。因此,高师院校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帮助女大学生明确价值定位,也要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精神追求;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实现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也要使女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价值的核心意涵。

(三)塑造女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基础上,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完备的科学精神,也要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发展,也要承担实现社会价值的责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性别视角的教育内容。性别意识教育在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基础上,从性别差异视角入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塑造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意识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体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从性别差异入手,性别意识教育使两性在更清楚地认识对方的同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加强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现有教学体系,增设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

“目前在我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有关妇女与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开设了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加强了女性学的学科建设,使女性学发展成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门独立学科。”[7]但不可否认的是,性别意识教育在很多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应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此问题。一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认清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从观念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通过法律教育引导女大学生,使其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也是女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追求性别平等的重要武器。三是通过婚恋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现代女性观,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发展心态。

(二)依托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女大学生树立“四自”意识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对高师院校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为指导,树立与时俱进的女性教育观念, 树立男女平等的女性教育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和谐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面对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高师院校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从而提高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提升性别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质量。

(三)以就业创业教育为契机,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择业时带有倾向性,同时用人单位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常常打出“男性优先”的招聘条件。为了应对此种现实,高师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女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精神,指导女大学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观念,树立贡献社会意识。要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综合竞争力,尤其要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技能培训,从各个角度提高女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工作,教育女大学生正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中尚存性别歧视的情况,引导其正确认识市场需求与自身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求职竞争中树立自信心,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更具竞争力的职业和岗位,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针对男女不同性别特点开展性别意识教育,能够达到克服传统性别意识中的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将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可以提升性别意识教育质量,从而促进高师院校女大学生的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2]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5]唐展风,刘桂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路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24).

[6]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7]闫玉.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2015-01-03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吉教科文合字 [2008] 第261 号)。

杨亚庚(1973-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5)05-0101-03

猜你喜欢
意识院校政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