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现代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

2015-03-20 18:45刘宝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资源建设

刘宝军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

高校“中国现代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

刘宝军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已悄然成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亮点,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青睐。而网络教学得以实现和推广的关键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支撑,教学资源平台“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中心,是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开发一个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便于使用者利用和管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国现代史”课程为个案,结合“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构建原则与方法,以期有助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构建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日益凸显,它“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中心,是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1]因此,开发一个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国现代史”课程为个案,结合“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构建原则与方法,以期与学界同仁共享。

一、“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中国现代史”课程各类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具体地说,它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手段,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和“中国现代史”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众多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元素组成的,可以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可以说,它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前提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动,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这就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包括基础设施、硬件、软件)与信息资源的关系问题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讨论的焦点。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优劣。因此,教育部把作为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手段的信息技术放在了战略高度,“要求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2],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共享建设。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一个范例,“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它提供了教学所需的媒体素材,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知识点素材,如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学术前沿问题;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这既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又能为不同知识背景和智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三)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打造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名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支撑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优秀教学资源。对此,教育部已作了明文规定:要“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3],以此实现精品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示范作用。“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作为教与学资源的重要载体,解决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等技术问题,为“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建设在全面性、交互性、共享性及示范性等方面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载体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国现代史”教学资源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为网络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文、图、声、像的信息,尝试探究式、讨论式、协同式和个别式等教学模式的创建;学生“可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及时交流;有选择性地检索、查阅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品质的示范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实践者。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毕生发展。

目前的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并不乐观。从2000年南国农先生提出“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开始,很多商业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公司相继出现,如K12、国之源、科利华等,这些公司提供的资源大都以基础教育为主;由部分高校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以精品课程资源居多,不能囊括教与学所需的全部资源,仅能算是一种狭义的网络教学资源。因此,完善教学资源系统建设、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原则

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建设“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首要目标,其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基于网络平台为“中国现代史”教学提供优质、便捷的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支持性服务”;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以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5],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而,“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要兼顾教与学,既要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也应为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二)针对性原则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专为“中国现代史”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教学资源平台,旨在为高校历史学专业师生提供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服务。通过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可以获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选择相关的学习知识。因而,在资源平台结构设计上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层次与特点,结合“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结构,合理有效地配置教学资源。

(三)实用性原则

衡量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优劣的标准在于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从这个基点出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应注重资源的教育性和实用性。因而,“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实际教学需要,以为教学环节提供信息支撑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根本。在资源内容设计上应以够用、适度为主,使教育资源具有真正的适用价值,而不一定非要建设大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四)简洁性原则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设计应遵循简洁、实用、易操作的原则。在设计资源平台时,应做到:界面结构清晰,导航内容简洁;页面风格统一,信息连贯完整;背景色彩柔和,以视觉冲击较小的蓝色系为宜。网络教学资源的配置要科学,应依据“中国现代史”教学资源的用途和媒体类型,对资源进行有选择的搜集、整理和分类,使其能方便、快捷地成为创设情境、协助学习和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多种方式的查询和对资源的精确定位。

(五)共享性原则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可以以信息网络环境为支撑最大限度地共享其整合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搜寻教学资料的负担,也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

(六)交互性原则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应具有交互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应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任务的特点,创设一个可行的交互性强的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

三、“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步骤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环节包括资源的搜集、整理归类、建立目录索引和载体制作,其核心环节是资源的搜集整理。资源的搜集应尽可能全面,举凡教材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源均应予以容纳。

(一)“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是一种广义上的网络教学资源,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我们将其分为六部分。

1.教学媒体库

教学媒体库是进行教学和解读历史信息不可忽视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图像、音频、视频三类素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从教学媒体库中查找、调用各类媒体素材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调用相关图片、声音、片段型视频。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有选择地观看或下载各类视频资料,进行个性化学习。

2.历史资料库

历史资料库是教师进行“中国现代史”教学的坚强后盾,是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渠道。解读和评说“中国现代史”时,只能依据此时段历史信息的载体,包括历史文献资料、图表与统计资料、历史人物介绍、社团介绍、历史大事年表等。

3.网络教学库

网络教学库是进行“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必备的教学资料,包括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大纲、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参考书目。它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将上述教学资料置于网上并免费开放。教师可以借助平台中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登陆平台使用或下载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4.网络资源库

网络资源库也被称为“友情链接”或网络资源目录索引,是“中国现代史”学科网络资源地址的链接列表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本网站对有关中国现代史的网站进行了链接,点击相关链接便可以进入某一历史专题, 查询、阅读相关内容。

5.研究成果库

研究成果库是“中国现代史”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和。它为教师和学生掌握“中国现代史”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最新学术动态提供了快捷的获取途径。它对该领域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按照学术前沿、研究综述、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四部分内容进行分类,并以专题模式呈现。

6.问题解析库

问题解析库由试卷素材、题库和常见疑难问题组成。其中,试卷素材是“中国现代史”学科具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结合“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和考研大纲而汇总的“中国现代史”试题的集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形式或E-mail形式进行解答。

(二)“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构

1.技术手段和建设构想

搜集整理资料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以搜集和编撰的教学资源为支撑,建设一个适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使用界面友好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中国现代史”教学服务。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使用的软件有:网页设计软件Macromedia Dreamweaver8、图片编辑软件Photoshop和动画设计软件Flash。其建设主要包括网站结构建设、网站页面设计。网站结构建设是网站建设的“骨架”,其结构应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所以,在建设网站结构时,应根据“中国现代史”学科特点确定网站的主要栏目,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确定网站的功能和内容;同时还应考虑留有一些空间和余地,以便利于日后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添加。网站页面设计是网站建设的“灵魂”,其设计应风格统一、清新自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这样学习者在使用网站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美的熏陶、增加学习兴趣。因而,网站页面设计须由专业美工人员和中国现代史专业教师共同完成。

2.以模块为载体的界面结构设计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界面设计以专题模块形式呈现。其页面主要由六个相互独立的专题库组成:①教学媒体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三部分媒体资料;②历史资料库,涵盖了历史文献、图表与统计资料、社团介绍、历史人物介绍和大事年表;③网络资源库,链接了“中国现代史”相关领域的网络地址;④研究成果库,涵盖了学术界公开发表的“中国现代史”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综述、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文字资料。上述四库可以提供教师所需的备课资源,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⑤网络教学库,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内容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是教学资源的主干和精髓。⑥问题解析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问题反馈的场所,也是进行课后评价的主要平台。以上六个模块提供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时间段教师、学生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资源,教师和学生仅凭一台网络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的教与学的任务。

3.以时间为主线的子库页面设计

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查询、浏览所需教学资源,结合“中国现代史”学科特点和使用者的需求,在子库的页面设计上,将各个专题库的子库按时间分为五个纵向时段:五四风云时期(1919.5-1923.12)、国民革命时期(1924.1-1927.7)、工农武装革命时期(1927.8-1931.9)、抗日战争时期(1931.9-1945.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45.9-1949.10)。以五个时间段为分割点,将教学资源在原有模块的基础上按时间段进行分类,便于教师和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查询,既省时又省力。这样的结构设计将“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可以丰富教材与课堂学习的内容;单独使用各子库,则可满足学习者对某些学习内容的特别需求。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的各个子库既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各个子库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贯通。

四、结语

“中国现代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了“中国现代史”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以“适应多种网络环境,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6]这为资源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平台,避免了教师搜集备课所需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劳动,同时也为学生获取信息、开拓视野提供了载体,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个性化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为网络教学的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郑力明,郭葆锋,张会汀,等.基于 Web 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5):175.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17)[2013-12-2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5.html.

[3]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2007-01-2)[2013-10-21]. http://www.edu.cn/gao_deng_781/20070205/t20070205_217843.shtml.

[4]刘群.基于网络的中学地理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23.

[5]宣绚,程建钢,王学优.标准化基础教育资源库的研究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4):56.

[6]张国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31.

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for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Bao-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121013,China)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field, network teaching has quietly become a highlight of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teaching mode, favored by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However, the key to real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lies in the support of a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based on network, which is, so to say, a schoo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 and the core part of network teach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uch a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convenient for the users to use and manage.Taking the cours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s a case and combining with its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advantages,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benefit of those who are committed to i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Construction

2014-12-21

刘宝军(1967- ),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代史、学科教学论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5)05-0141-04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资源回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