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改革探讨

2015-03-20 18:45李文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考试内容通识长春

李文静

(长春师范大学 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032)

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改革探讨

李文静

(长春师范大学 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032)

考试是保障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手段。本文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探讨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改革问题,旨在提高通识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实施手段,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科学和文明的精神,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已经开设了大量的通识选修课,但是因其并不理想的考试状况而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凸显通识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分析通识选修课的考试现状,发现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改进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提出建议。

一、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不足

科学的考试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推进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但是目前的考试方式还有很多弊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方式多为论文形式和开卷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任课教师给出一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结合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在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之后写出一篇文章作为课程结业的试卷。开卷考试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两种考试方式为考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这两种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任课教师对论文和主观题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依靠教师自身对论点的理解,难免有失偏颇。以上两种考试方式各有利弊,都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二)考试内容僵化

一般而言,各高校的通识选修课都有完备的课程考试机制,详细规定了试卷题型、采分点的分值等。任课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这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凸显,学生根据考试内容来确定学习内容。考试内容的僵化也导致学生求知兴趣的降低、知识视野的狭窄。考试内容局限于教科书,多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导致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试题缺乏灵活性、实用性与综合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考试评价机制匮乏

现有的考试评价机制多数是针对考试结果的评价,缺少对考试过程、考试目的等方面的评价,忽视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另外,现有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作用。考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性的,完全依靠教师对考试进行评价很容易出现失全、失当的情况。学生作为课程中的教学对象,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考试评价,可以站在另一角度对考试价值予以判定,使考试评价目标更为明确、评价结果更有实际效用。

二、长春师范大学通识选修课考试改革发展现状

长春师范大学通识选修课自2010-2011学年开始尝试进行考试改革。在考试改革之前,所有通识选修课均以提交论文为课程结业考试的模式,考试及格率几乎为100%,其中86.3%的论文成绩在80分以上(含80分)。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开始进行第一轮通识选修课考试改革,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结业考试改为机考,考卷分A、B两套卷,考生上机时随机选择其中一套,试题全部为选择题和判断题,机考结束即出成绩,考试及格率为94.36%,80分以上(含80分)的成绩占62.6%。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考试及格率与上一学期基本相同,但80分以上(含80分)的成绩占比提高至74.79%。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了第二轮通识选修课考试改革,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结业考试仍为机考,但组卷方式改为从题库中随机出题组卷,题型仍为选择题和判断题,但卷面成绩仅占最终成绩的50%,另50%的分数取决于平时的出勤率、课堂作业和课堂表现等,考试及格率为70.44%,80分以上(含80分)的成绩占58.64%。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及格率为82.9%,80分以上(含80分)的成绩占68.46%。

在通识选修课考试改革开始之前,大部分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缺乏学习兴趣,课堂缺勤率很高,课堂表现不佳。第一轮考试改革开始时,试题均为客观题,知识点分散。学生为应付考试,需要认真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有所改善。在第二轮考试改革中,平时成绩被加入到总成绩中,且考试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优化策略

为进一步优化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方式、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在线上机考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改革的必然结果。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多数都从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考生抽到的题目不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题库覆盖了课程内容的全部知识点,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电脑自动阅卷,准确性较高,杜绝了阅卷教师事后更改成绩、给“人情分”的可能。同时,网络考试只需教师制作题库、在电脑程序中设置好题型和分值,省略了传统考试中印刷和分发试卷等环节,大大减轻了考务工作量。

在通识选修课考试中,应更多地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将平时成绩比例增加至50%以上。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提出问题,由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或进行辩论。教师也可以给出几个案例,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丰富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实用

现有通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求知范围,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取向。通识选修课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着眼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纳入其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健全考试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通识课考试评价集中在终结性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更多地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试评价的范围之内。

[1]李家林.考试评价的涵义及其特点探讨[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6).

[2]刘理.综合性大学通识课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张宏业,汪存友.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需求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

[4]胡吉星,白晶玉.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晋中学院学报,2014(4).

2014-12-21

李文静(1983-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教学管理及教学论研究。

G642.474

A

2095-7602(2015)05-0156-02

猜你喜欢
考试内容通识长春
初夏
印语长春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我国成人高考内容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论能力测评导向的高校考试改革
浅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内容及应对策略
厦门市2009—2014年体育教师入职技能考试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