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与运用

2015-03-20 18:45李慧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法历史情境

梁 磊,李慧娟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谈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与运用

梁 磊,李慧娟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疑问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对情境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提供理论支持。

问题教学法;情境设计;案例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填鸭式为主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素质教育的推行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相应变化。为此,“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理念被引入历史课堂,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教学法的涵义

问题教学法,即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始创于20世纪初,“是一种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导求假设、进行试验,以求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1]。20世纪60年代以后,问题教学法不断完善,成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2]。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践

1.问题情境的设置

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各种新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启迪。

(1)换位思考,创设历史情境,或用情景剧再现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营造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氛围或参与情景剧演出,把自己设想为某一历史人物或者正在经历某个历史事件。虚拟的历史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历史认同感,激起他们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强烈愿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影片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可引用纪录片《华盛顿》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音乐的导入和渲染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历史课程内容较抽象、枯燥,学生不易产生兴趣,若在课件中适当地插入一段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音乐,就能使学生保持兴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伯牙鼓琴遇知音”这一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插入《高山流水》古曲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人生遇合的美妙以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3)在课堂中加入辩论环节

通过设置辩论情境,使学生在辩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可以抛出辩论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学生通过辩论提出有创意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4)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或者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节时,可以拿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中日两国同样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进行改革,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中国封建阶级势力的根深蒂固。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时候,可以提出假设观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是否会像西方那样缓慢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假设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势力过于弱小,需要依附封建势力存活。

(5)引入图示教学法,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可以分别出示1870年和1913年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并回答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两个图形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发展相对缓慢,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间力量对比也发生变化。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不满现状,迫切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通过图示的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乡土地理资源优势,使之与授课内容相结合

将乡土地理资源优势与授课内容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家乡环境和生活的魅力,增强对家乡乃至祖国的情感、责任感、使命感;又可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如在讲授东北抗联那段峥嵘历史时,吉林省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红色之旅——重走抗联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凭吊先烈。

2.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典型教学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例,加以剖析说明。

在讲授本课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隋以前的朝代,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然后开始讲授本课内容。隋朝(581年—618年)是个比较短命的朝代,历时仅38年。隋文帝时期,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其继任者隋炀帝并没有将稳定的局面维持下去,在他的横征暴敛下,隋朝很快便走向了灭亡。隋炀帝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以及开凿运河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应用手中的地图册了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通过地图,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运河的起止地点、跨经的省份,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起图册,回想刚才所学内容,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大运河的概况。通过回忆思考,学生再次强化了大运河的知识。随后,教师用简单的图示对大运河的概况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本节课的重点提出思考题: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使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三、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一,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引入符合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不脱离现有学校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二,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着重指出“解决问题”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历史教学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4]; 2002年10月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送审稿)》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的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5]。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纲”要求是一致的,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提高能力。

其三,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历史科目改革的必然结果。以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改革为例,改革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参考历年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1995—1999这五年中此类题目仅占30%;可是到了2005年,这一题型的占有率达到了80%左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法则显示出了其强大的优势。问题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在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质疑和假设,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渴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体验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而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学生缺乏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缺乏精神的独立性,引入问题教学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问题教学法是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适合当代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新理念。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问题教学法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的应用不可能解决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在某些地区,中学历史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遇。如何使中学历史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今后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目前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阶段,高中阶段因高考的压力,勇于改革者相对较少。因此,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仍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创新。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00.

[2][美]布鲁巴克.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C]∥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21.

[3]李春红,张学国.基于介值取向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与教学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40-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送审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15-01-30

梁 磊(1982-),女,辽宁大连人,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G632

A

2095-7602(2015)05-0166-03

猜你喜欢
教学法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护患情境会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