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恩来的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

2015-03-20 18:45丁红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艺术工作者艺术作品艺术

丁红旗

(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试论周恩来的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

丁红旗

(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周恩来同志对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深刻把握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这个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以及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周恩来;艺术;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长期领导文化艺术工作的过程中,他深入地探索和思考了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周恩来的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

艺术是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艺术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周恩来在1957年5月所作的《加强团结,百花齐放,为创造新美术而奋斗》讲话中明确指出,艺术首先要明确为何人创作、为何人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当然也涉及其阶级性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的艺术要为谁服务的问题。

社会主义的艺术到底要为什么人服务呢?周恩来在1961年6月所作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人民大众服务”[1]336。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阶级状况以及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新型社会历史形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所以,社会主义的艺术就应该为处于统治地位的人民服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民首先是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由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没有人民的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社会主义就很难发展壮大。人民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精神财富创造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同时劳动人民还直接创造了许多重要的精神财富。人民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根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束缚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就会奋起推翻维护旧生产关系的各种反动势力,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在阶级社会中,人民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仍然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建设和发展都不会成功。所以,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的艺术就应该为创造历史的人民服务。

二、艺术创作和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周恩来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艺术为人民服务首先就体现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意味着艺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表达人民的心声。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熟悉人民的生活,了解人民的精神需要,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周恩来指出,艺术工作者首先应该知道自己熟悉什么、不熟悉什么。他举例说,部队文艺工作者熟悉部队,部分地熟悉农村,但对工人和城市的情形就不熟悉。解放区地方文艺工作者熟悉农民,不完全熟悉部队,对城市情况也不熟悉。[2]352因此,所有的艺术工作者都要主动去熟悉人民,并帮助不熟悉的人去熟悉。艺术工作者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军营中去;自己不能到工厂、农村、军营去的,也要宣传这个号召,把它变成一个持续的活动,推动成千上万的艺术工作者向人民走去;已经到过农村、工厂、军营的艺术工作者也不要骄傲自满,还得继续坚持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深入人民实际生活不能表面化、肤浅化,不能盲目地去生活,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去生活,否则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深入人民实际生活必须掌握国家的政策,这样才能了解生活向前发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又必须与劳动人民共呼吸,深入群众的斗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打成一片,这样才不至于旁观。”[3]133

周恩来指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人民的实践。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的实践是一切艺术的最终源泉和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基于对人民实践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周恩来指出艺术作品的好坏不能由艺术工作者本人来决定,也不能由领导说了算,而“要由群众回答”[1]336-337;艺术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的实践,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素材,并进行创作加工,创造出符合人民利益的作品。艺术作品创造出来后,要拿到人民中去,让人民来享受,让人民来判断。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就是好的,要大力发展;不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要继续加以改进和完善,并为人民所认可和接受。这是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脱离人民实践的艺术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它植根于人民的实践。周恩来继续指出,艺术创作和艺术工作者要科学把握面对人民与面对领导的关系,在面对人民的同时也要面对领导。领导在政治上有权提意见,主要是看艺术作品是香花还是毒草,是否违背人民的利益和实践,是否反党、反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敏锐要放在这个方面。对违背人民的实践和利益以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艺术”当然要制止。领导的正确意见是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是对人民实践标准的贯彻。艺术工作者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正确意见。

周恩来认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艺术必须歌颂人民特别是工人农民中的先进人物。通过对人民的歌颂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歌颂人民不意味着艺术只能刻画人民。他举例说,艺术要反映工人在解放以前的情况,就要写到官僚资本家的压迫;反映封建农村的农民,就要写到地主的残暴;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就要写到国民党军队里的那些无谓牺牲的士兵和那些反动军官。所以说,艺术刻画人民不是不要熟悉社会上别的阶级,不是不要写别的阶级的人物,但是主要的力量应该放在哪里必须弄清楚,不然就不可能反映出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可能反映出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劳动人民。

三、必须遵照艺术规律,创造出更多代表人民利益的作品

周恩来指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艺术也一样。”[1]348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在尊重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而不能随意地改变和消灭规律。艺术规律是艺术创作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人为规定的教条和框框,需要人们更加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艺术创作和发展既不能违背和消灭艺术规律,也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条,更不能主观地创造出一些限制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

周恩来认为,遵照艺术规律创造优秀艺术作品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很多的关系要理顺。首先就要处理好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其思想性当然是主导方面。只有具备深刻的思想性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教育人民、引导人民,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思想性不是机械僵硬的说教,深刻的思想性只有借助于具体的艺术性才能得以实现。思想性是向人民传递什么信息、什么内容的问题,艺术性是借助什么形式、方法才能有效地向人民传递的问题。单纯要求思想性,不讲究艺术性,思想并没有通。艺术上搞得比较粗糙,思想性就不能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无所谓艺术作品,就无法有效地教育人民、愉悦人民。所以,遵照艺术规律创造艺术作品必须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辩证的结合。”[1]341既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保证能起到教育引导人民的作用;还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注重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多样丰富的艺术形式传递教育的内容。

周恩来认为,遵照艺术规律创造出代表人民利益的作品还必须处理好艺术创作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和质量是辩证地发展的,数量总是超过质量,好作品总是少数。”[1]341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是一件细致的工作,不能要求太急。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人人都能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天天都有的。要从社会发展实际和艺术创作自身规律出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不能片面强调数量,粗制滥造出人民不喜欢、不能教育人民甚至毒害人民的垃圾产品。当然也不能极端地强调质量,无视人民的现实精神生活需要,缓慢地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必须按照质量和数量的内在规律,不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周恩来认为,遵照艺术规律创造出代表人民利益的作品还必须解决好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的关系。“思想很重要,是指导,必须加强思想学习。”[1]341艺术工作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觉悟必须高些。艺术工作者本身思想水平不提高,其创造出来的作品不可能有很好的思想性,就难以起到教育人民的作用。艺术工作者除了提高思想水平以外,还要精通业务,否则自己的思想就无法通过作品有效地表现出来。只知思想,不熟悉业务,创造出来的东西必定是没有说服力的标语口号,不能感动和教育人民。所以,艺术工作者要积极进行艺术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群众的考验,逐渐地积累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才能,做到业务精通。

四、艺术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要

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需要多样的艺术来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艺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艺术又有多种风格和流派,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都有其特点。单一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很难满足不同地域、职业、年龄、教育程度的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也不利于艺术自身的发展。所以,周恩来认为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要“百花齐放,众美争艳”[3]178,在相互比较中发现各自的优劣,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相互竞争中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促进共同发展。如果没有比较和竞争,艺术就会停滞甚至湮灭。

周恩来指出,发展艺术需要造成民主风气。首先要改变干部的作风,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各级党委和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杜绝独断专制的作风,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领导干部发表的意见要允许怀疑和商量,即使是已经研究通过的东西,也要允许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以营造一种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文化环境,促进艺术的健康发展。

周恩来认为,发展艺术民主、营造自由氛围的关键是要走群众路线。他提倡领导和艺术工作者一起讨论、共同商榷,鼓励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中打破框框。他说,在创作上有许多框框,洋的有框框,中国的也有框框,30年代有框框,解放后十几年搞的也有框框。如果被这些框框框住,怎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要相信艺术工作者的觉悟和能力,坚持艺术创作中的群众路线,提倡互相切磋,营造民主气氛。

周恩来认为,艺术要众美争艳,竞争必须是良性的,是为促进艺术共同发展、以合法手段进行的。竞争不能以毁灭别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为目的。各种竞争的艺术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的共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竞争的各种艺术当然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都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那些宣传封建迷信、低俗淫秽、血腥暴力、黑色反动的所谓“艺术”是损害人民利益的,是破坏人民的精神生活的,是阻碍人民的全面发展的。这样的“艺术”不是百花齐放的“花”,不是众美争艳的“美”,是毒草、是丑恶,必须予以批判和反对。要反对把人民带向愚昧落后的所谓“艺术”,积极创作教育人民、愉悦人民的优秀艺术作品,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五、艺术要满足人民持续提高的精神生活需要

周恩来认为,世界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切精神现象共有的纵向历史继承性和横向现实影响性。社会主义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也不能完全割裂与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联系,要处理好与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关系。

周恩来指出,对待传统艺术一定要具体分析,弄清楚它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批判地吸收其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1]343。周恩来说,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传统艺术极为丰富,和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1963年4月所作的《关于文艺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的古典作品中有许多正义的、人民性的作品,这是很大的特点,是值得称道的。要把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保存下来,很好地继承下去。周恩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辩证地指出,传统艺术在充满剥削、压迫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发展,必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包含着低级落后的部分。这些低级落后的部分曾被封建统治者用作麻醉和毒害人民的工具。所以,对待传统艺术必须区分好坏、加以取舍,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使之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精神生活需要。

周恩来认为,“我们搞艺术,不要只是搞一种单调的东西,要善于吸收,对外国的也是这样。”[1]197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发展,总有它的长处,不同民族的人民总是有自己优秀的艺术。我们不能盲目排外、闭关自守,要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学习外来艺术中的优秀部分,丰富我们的民族艺术。周恩来进一步指出,学习外来艺术首先要对外来艺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决不能学习外来艺术中落后的成分,要防止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对外来艺术必须有所选择。学习外来艺术还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防止盲目性。周恩来强调,在中外艺术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要以中华民族的艺术为主。先把本民族的艺术搞通,简单的洋化是不行的。“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融化”[1]344,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必须是有机的结合,不能把中国的艺术和外国的艺术简单地焊接在一起。

周恩来认为,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都有其优秀和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地学习。继承传统艺术和学习外来艺术既不能不分良莠,全盘复古和西化,也不能采取割裂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盲目排外的做法。对待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正确态度是扬弃,是批判地接受。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艺术“总要有独创精神。”[1]344不论学习古代的东西还是学习外国的东西,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都要把它们融化在我们的创作中。要把传统艺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外来艺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精神生活需要。

周恩来的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发展,对新常态下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014-12-15

丁红旗(1973- ),男,河南鹿邑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200

A

2095-7602(2015)05-0169-04

猜你喜欢
艺术工作者艺术作品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水利系统水文化专家和美术书法艺术工作者赴河北开展2020 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水利文化艺术走基层主题活动等
国有艺术院团党建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纸的艺术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