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而未“来”:影片《归来》与艺术真实的背离

2015-03-20 18:45李文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陆焉归来张艺谋

李文杰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基础部,吉林 吉林 132013)

“归”而未“来”:影片《归来》与艺术真实的背离

李文杰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基础部,吉林 吉林 132013)

由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归来》通过“右派分子”陆焉识平反后回家的曲折经历,再现了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中国历史。该片于2014年5月16日在全国上映,首日即创下票房新高。然而,影片忽视了“真实乃艺术之生命”的创作准则,在情节设置、细节描写诸多方面存在与艺术真实的背离。

艺术;真实;张艺谋;《归来》

自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金鸡”、“百花”、“金熊”奖后,中国影片开始真正走向世界。国人把目光聚焦于张艺谋身上,寄希望于这位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能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随着一部部商业“大片”的问世,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却与艺术渐行渐远。国人正期待着张艺谋在艺术上的早日回归。笔者认为,《归来》只是张艺谋在回归艺术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来”。影片《归来》存在与艺术真实的背离。

一、情节设置与艺术真实的背离

电影是艺术,艺术创作应该遵循创作规律,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别林斯基说:“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现实性来打动读者,使你在读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但却深刻地相信,里面所叙述或者所表现的一切,都是这样发生,并且不可能按照另外的样子发生。”[1]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在读者接受并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情节的展开完成的。影片《归来》讲述的是“右派分子”陆焉识归家的艰难历程:“右派分子”陆焉识“趁转场时机偷偷逃回家中,要见家人一面,却未能如愿。平反后的陆焉识再次归来时,妻子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心因性失忆,不认识他了。日复一日,他们各自怀着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在这并不复杂的情节中,有悖于常理的情节却多次出现。冯婉瑜是影片《归来》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主人公陆焉识第二次“归而未来”的曲折经历,是由冯婉瑜的特殊疾病造成的。正是冯婉瑜的一次次犯病,才使得陆焉识有家不能回。按常理,一种疾病一旦发作,是不能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控制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病融注了人的强烈主观情感,也就是说主要人物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是有选择性的失忆,是视不同人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需要失忆则失忆,不需要失忆坚决不能失忆。这就令人匪夷所思,这种脱离现实、违背常理,单纯为制造噱头吸引观众眼球而人为制造的一个个情节,背离了艺术的真实。

影片开始,当蓬头垢面、衣着褴褛的陆焉识出现在火车站天桥上时,已经与其有近20年时间未谋面的冯婉瑜在相距十余米、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却能够准确地辨认出陆焉识;仅仅三年后,当陆焉识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洗去尘垢,精神愉悦地出现在自家时,冯婉瑜却把他当成了邻居、同事、朋友。而当陆焉识说明自己的身份后,冯婉瑜突然间表情严肃如妖魔附体,情绪失控地高声喝道:“出去,出去!”人们不禁要问:短短三年时间怎么会如此迅速地、彻底地把一个正常女子“打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貌似正常人实则精神有问题的病人?

为了唤醒妻子冯婉瑜的记忆,陆焉识在冯婉瑜又一次接站归来之时,“潜入”家中,坐在钢琴旁弹奏《渔光曲》。清晰的音符、熟悉的曲调,仿佛一下子把冯婉瑜拉回到二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中。冯婉瑜的思维似乎已然回到了当年,她慢慢地、轻轻地从背后去抚摸陆焉识的肩头。此时的陆焉识已是泪眼模糊,他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紧紧拥抱冯婉瑜。冯婉瑜也主动迎接陆焉识的拥抱,二人沉浸在无限感慨中。若顺势发展,陆焉识道出自己的身份,冯婉瑜点头默许,观众心里久久的期待则画上完满的句号。但导演认为情节这样安排缺少悬念,不能吊足观众胃口。所以在这关键时刻,冯婉瑜又一次大发雷霆,把陆焉识逐出门外。导演此举,似要达到“情节变化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

纵观整个影片,冯婉瑜对女儿丹丹不失忆,对街坊邻居不失忆,对曾经的工作组成员不失忆,平日里也能与陆焉识融洽相处,只要陆焉识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只针对“真正”的陆焉识的失忆、只针对事实真相的失忆带有极其强烈的目的性,把现实生活中给人造成极大痛苦的疾病变成人为掌控的疾病,极大地夸大了人的作用。这种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情节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的真实,观众难以接受。

二、细节描写与艺术真实的背离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细节描写是以真实为前提的。真实的细节描写不但可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故事作充分的铺垫,还可以渲染时代气氛。

(一)淡妆出场的“右派”之妻

冯婉瑜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时(按影片交代是1976年)可谓是大美女:粗细适中、浓淡相宜的柳叶眉,淡淡的眼影,皮肤白皙。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文革”时期,“四人帮”尚未被粉碎。在“打到一切牛鬼蛇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里,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粉墨登场的演员,生活中几乎没有化淡妆的人。更何况冯婉瑜是“右派”之妻,是无产阶级专政对象的家属。她每天谨小慎微地生活都会招致无产阶级及其劳苦大众的时时刻刻的批判,不被挂上“右派分子老婆”的牌子游街已经是幸运至极,怎敢斗胆描眉画脸招摇过市,为自己惹是生非!置生活的真实于不顾,片面追求演员形象的“靓丽”,就会给观众虚假、装腔作势之感,使观众从心里产生对该影片艺术性的怀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角色类型》中说:“要向演员们提出这样广泛的要求,把艺术上的另外一些虚假也从舞台上赶出去,用艺术真实来代替虚假,要为才能得到广泛的而不是专业范围狭窄的发展而改善基础,要使观众在剧场中找到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虚假生活的反映”[2]。我们谈“经典”、谈“艺术”,一点一滴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急功近利不是对艺术负责任的态度,粗制滥造也不会生产出精品。在这方面,老演员、老艺术家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由谢晋导演执导的成为一代人记忆的影片《芙蓉镇》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影片中的配角李国香的扮演者徐松子当年只有25岁。为了与角色外形接近,化妆时她故意向下梳理眉毛,脸上点上雀斑,又在阳光下暴晒。她在衬衫里穿上棉背心,俨然成为一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外形臃肿,相貌丑陋。徐松子化妆是“往难看里化”,是“往剧中角色上化”。再加上其对角色表情、动作、声音、语气的准确把握,把一个特殊时期的“三开人物”(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都吃得开)的李国香演活了、演绝了。徐松子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并得到业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她由此一举夺得1988年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影片同时获“水晶球奖”,之后又获得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再比如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吴清华的扮演者薛菁华,出生在上海的她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灵秀。为了塑造吴清华这一下层劳动人物形象,舞台上的薛菁华“口中含物”,以增加面部的宽厚感。镜头中的人物不漂亮了,却更加符合角色身份了。观众在演员的精心演绎中接受了教育,受到了鼓舞。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虚心学习。

(二)始终落魄的陆焉识

如果说主人公陆焉识第一次归来时蓬头垢面、衣着褴褛合情合理,那么平反后还是满脸络腮胡子则令人费解。中国有句古话:“人逢喜事精神爽”,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陆焉识等于重获新生,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他不但要回归家庭,还要回归社会,他要以崭新的面貌示人。这是他一定要做的,不管妻子几次将他逐出家门,他的心理有多大落差,“落魄”一词对于陆焉识来讲已经成为历史。可是蓬乱的头发和黑白夹杂的络腮胡子依然牢固地“摆放”在陆焉识的头面上,观众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不能不说这是导演的又一败笔。

(三)“右派”家中的奢侈品

冯婉瑜的家中,有一个重要的物件——钢琴。导演把它作为主要媒介推动情节发展。一是陆焉识冒充修琴人接近冯婉瑜,二是陆焉识弹奏《渔光曲》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如果单纯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钢琴的选择毋庸置疑,但情节的发展是受环境制约的。在当年,钢琴代表资产阶级情调,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是稀缺物品。粉碎“四人帮”之前的中国大陆,又有几人能买得起钢琴?我们并不否认陆焉识家庭曾经的奢华,但其富裕只属于解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打到一切牛鬼蛇神”、“打到地、富、反、坏、右”等一场场政治运动的到来,“右派分子”及有产阶级家中的资产会在多次“抄家”过程中被销毁或被搬走,有些家庭的房子被充公,被迫搬到简易的民房度日。不仅如此,冯婉瑜作为“右派分子”的老婆,还要对组织一次次交代陆焉识的“罪行”,一次次接受单位、居委会的批评教育,红卫兵是绝不容许代表资产阶级情调的钢琴摆放在无产阶级专政对象的“右派分子”的家中的。影片《归来》如此设置环境,是对十年浩劫某种程度上的美化,也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事实的表现,这样的艺术创作我们不提倡。

(四)20世纪的“A4”纸

影片中出现的证明陆焉识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通知书”,是一张质地厚实、颜色纯白的长方形纸张,这是一张现代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人们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A4纸。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造纸技术还无法制造出质地和颜色如影片中所示的纸张。“一张纸”虽然微不足道,却可以窥见一斑。影片《归来》始终给人一种不断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往来于历史与想象之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失真的情节设置与细节描写。

正是在这样一种忽视艺术真实的匆忙中,《归来》于 2013年9月16日开机拍摄,2014年5月16日上映。如此“高效率”、快节奏制作出来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瑕疵在所难免。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张艺谋及其摄制组成员在还原历史真实方面确实作了很多努力,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处在缺少精品、缺少大师的时代,我们也处在呼唤精品、呼唤大师的时代。作为电影人,张艺谋可谓创作颇丰,国内外大奖也收获颇多,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证明张艺谋已经成为大师。我们希望拥有如此众多荣誉的张艺谋不陶醉于已有的鲜花和掌声中,而能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摒弃各种诱惑,摆脱浮躁心理,真正静下心来,按照艺术创作规律进行创作,让电影回归艺术,给中国乃至世界电影事业贡献精品。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6.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五卷)[M].郑雪莱等,译.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203-204.

2014-12-10

李文杰(1964- ),女,吉林双阳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现代汉语及文艺理论研究。

J905

A

2095-7602(2015)05-0176-03

猜你喜欢
陆焉归来张艺谋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论陆焉识的俄狄浦斯情结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冰冻6年的情爱“归来”:天空瞬间就放晴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电影《归来》观后感
和解是另一种归来:对“归来”含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