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鉴赏

2015-03-20 21:13林珍珠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感悟积累

林珍珠

(延平区第九中学,福建 南平353001)

浅谈初中古诗词鉴赏

林珍珠

(延平区第九中学,福建 南平353001)

摘要:古诗词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精细巧妙的构思、形象凝练的语言。要解读懂并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务必从基础抓起,加强积累;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透过语言品味进行理解与感悟。

关键词:积累;联想与想象;语言品味;感悟

古诗词以其丰富深刻的内涵、精细巧妙的构思、形象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鉴赏能力是阅读古诗词的一个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然而,不少学生只一味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抓基础,多积累;能联想,善想象;品语言,重感悟。这样,学生既能在中考时得高分又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

一、鉴赏古诗词的前提和基础:多积累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积累这些诗文,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语言素材,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充足的诗歌积累是具备良好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足见积累的妙处。《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2]用的就是积累之功,使香菱不仅能辨别诗歌的好坏,还能做出好诗来。

从初一到初三,每一册语文教科书(人教版)都安排了诗歌教学及课外古诗背诵。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教科书所选的只是九牛一毛,仅此而已,学生还只掌握了一鳞半爪,怎能形成对诗歌的感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却忽视学生积累薄弱的现实,教完了就听天由命,就心安理得,而没有兼顾学生的感悟习得,自然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积累是长期之功。若能自觉地积累历史上优秀的诗歌,胸中藏有万卷诗,即使不能象香菱一样一年内成为诗翁,也自然“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二、鉴赏古诗词的必要条件: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学习古诗词仅停留在识记背诵的积累上是完全不够,还应该透过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想象,才能理解诗词丰富的意蕴。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品味语言、揣摩诗意,形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条件。古诗词的语言是凝练的,力求以最简洁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只有挖掘出词语丰富的内涵,才能准确的理解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意图、诗歌主旨,完成对诗歌具有个性特征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解读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一)再造意象,丰富画面

丰富深刻的内涵、精细巧妙的构思,含蓄凝炼的语言是古诗词的特点,因此诗人往往巧妙地处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运用含而不露的写法,在诗词中留下空白,让读者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读者便可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在诗词意象的基础上去补充、丰富那“含而不露”的内容,这样读者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实写所提供的信息量,从而充分享受到古诗词鉴赏的乐趣。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九种景物构成的画面,是一幅静物画,画面单调、毫无意趣,虽然从中看不到游子的形象,但其浓烈的思乡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在让学生品味诗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再造意象,丰富画面的内容,经过一番再创造,学生的眼前自然会呈现出这样一幅人与景和谐统一的画面:深秋季节,郊外秋风萧瑟,衰草连天,树叶飘零;黄昏迫近,老鸦归巢;农家房顶上炊烟袅袅;野外小桥下传来潺潺的流水声,悦耳动听,温馨祥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与其构成巨大反差的在荒凉的茶马古道和瑟瑟的寒风中,一位游子牵着一匹瘦马满脸愁容,翘首远眺、驻足不前。一个天涯旅人思家的愁苦凄惨、孤独寂寞的情绪充分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便是联想和想象再造意象,丰富画面所产生的魅力。

(二)联想想象,读出意韵

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联想、想象来丰满人物形象。比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不善于联想、想象的只凭字面意思,知道有个思乡之人写了一封家书,捎人送回家乡。意思虽没错,却单薄,缺乏形象和生动的解读,诗歌也就显得平常,甚至平淡无味。善于联想、想象的则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生动的图景:一个远离家乡奔赴洛阳的人居留在洛阳城已有一段时日了。这一天,倚窗而望,看到眼前黄叶飘零、秋风乍起,不由平添愁绪,一年将尽,家中亲人可安好?自己漂泊在外,诸多苦楚,亲人可挂念?千愁万绪齐集笔端,千言万语诉说不尽。信使要离开了,他却害怕仓促间话没说完,又急忙把信要回来拆开再看一遍。诗中那个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孤独寂寞的情状、千言万语欲诉不尽的形象就格外清晰,格外印象深刻了。这样看似平常的一首诗就有了多么丰富的诗意、有了多么形象的诗境和多么浓郁的乡情啊!

正因为有了丰富的联想、想象,才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壮美;才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约黄昏”的静谧、恬美;才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壮阔、理性之美。这些优秀的诗篇才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今天学习它们的人们如果不运用联想、想象,又怎能深入领悟它们的精髓,传扬它们的魅力呢?

三、鉴赏古诗词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手段:品味语言

离开了诗歌提供的语境,任何联想、想象都是胡思乱想,谈不上准确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因而,品味诗歌语言可以成为培养想象能力的突破口。品味语言,披文入境也是诗歌鉴赏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找诗眼,品句式,挖典故来品味语言把握诗意。

(一)抓关键词

众所周知,诗人是个最聪慧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态美的,许多动词本身就是诗词中最震撼人心的所在,不少动词是诗歌的关键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春夜喜雨》)中“潜”、“润”两个动词写出了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爱”,“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中的“悔”等动词,都可谓一字传情,一词凸现主旨。因此,我们鉴赏诗词时,抓住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品味语言理解诗意就相对容易。

(二)找诗眼

“诗眼”,就是最能够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如刘克庄的《归至武阳渡作》:“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上看是表达游子归家时的复杂情绪。诗中最能表现主旨落在 “归”字上。“归”字不仅写出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因此,“归”字便是此诗的“诗眼”。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它是这首诗的诗眼,它非常真切传神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4]鉴赏诗词时能抓住“诗眼”,理解诗意就轻松多了。

(三)品句式

由于诗歌篇幅或修辞的约束与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古诗词的语法知识,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如:词类活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又如,古诗中常有互文见义的用法,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再如古诗中还常用倒装句式,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四)挖典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不少古典诗词爱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连用了两个典故。

1.“闻笛赋”的典故

“闻笛赋”原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诗人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京,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这里是指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人),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2.“烂柯人”的典故

“烂柯人”原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作者用两个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诗用典贴切,感情深沉。如果不了解典故中的历史故事,就无法理解诗句所传达的情感,也就无所谓把握诗意。

四、鉴赏古诗词的突破:重在感悟

正如任何一种阅读都是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与理解一样,古诗词鉴赏也应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只有理解了诗歌内容,并“心有戚戚焉”,才能有自主的分析与评价,从而形成鉴赏能力。感悟是学生深入诗歌意境,徜徉在诗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中,从而看诗人所看,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因而学生的自身经验、对诗歌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就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缺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悟,一切的阅读活动尤其是诗词鉴赏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教师从旁分析得条条是道、深入透彻,也未必能拉他们出云里雾中,而学生真正有所悟,才能带来诗歌鉴赏能力的突破。

古诗词诗因其语言的凝练性和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拉开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而现今处于“快餐文化”环境内和优裕生活中的学生们缺乏沉静的心态、悲天悯人的情怀,更难以领悟诗歌这种厚重的文学样式。在这样的形势下,该如何改善难以自主鉴赏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给学生以思考领悟的时间,转化教师传授多少知识的观念为学生掌握了多少,领悟了多少。注重一课一得,注重引进理科的以一道题辐射到整个类型的理念,以一首诗为基础延伸开去,扩展为一类诗,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解读戴舒伦的《兰溪棹歌》时,我把重点放在“景中有人”这种写作手法上,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抓住“棹歌”“镜中看”等关键词,仔细地感受诗中虽然没有出现人却随时能感觉到人的活动的特点,即“景中有人”。然后引进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作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领悟,落实对“景中有人”这种写作手法的认识。接着再让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相同写法的诗歌,加深印象。还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写法描写一个景物片段或一首诗。通过自身的领悟和练习,学生所得到的会比单纯听讲深刻得多,再遇到类似题目,相信他们不至于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古诗歌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人,教师只有把握这个精神,才能把鉴赏知识落到实处,真正地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而学生能很好地参与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来,又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基础,这些积累和基础又必须假以时日。所以,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能接触社会、接触历史、接触文学,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学体验和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扩大心胸。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人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人大.义务教育课程和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国学经典藏书系》从书编委会.唐诗宋词鉴赏词典[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2.

[4]学科网.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EB/OL].http:// 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23162650,2014-05-19.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106-04

收稿日期:2014-12-29

作者简介:林珍珠(1967-),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A Brief Remark on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 Poetry in the Middle School

LIN Zhenzhu

(No.9 School in Yanping District,Nanping,Fujian 353001)

Abstract:Classic poetry imbued with rich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classic poetry is conceived tactfully with a clear and vivid language.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 poetry and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we must start with the basic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Meanwhile,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students'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Tasting the beauty of language by weighing words and sentence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get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n the classic poetry.

Key words:accumulation;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linguistic taste;comprehension

猜你喜欢
感悟积累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研究型”模式的反思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